随卞说说——作业与导图
在“落实统编教材要求 重新认识作业功能——《语文作业本》的特点和使用建议”一文中,梳理了以下几点信息:
1.《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
2. 《语文作业本》中的支架形式多样,有知识卡片、小贴士、温馨提示等知识性支架,也有示例、范文等示范性支架,还有展现过程的学习程序支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支架。
3.其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学习程序支架以及方法策略支架,这恐怕和不少教师对支架的理解不全面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对统编教材“能力立意”的理解仍然流于浅表。
4.没有涉及思维培养的教育不叫教育,语文学科也要让人变得聪明(不仅是有情怀)。思维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只有在思维难度、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经过足够量的训练,学生才能获得敏锐快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此文,梳理了几个想要探讨的关键词:学习程序支架、方法策略支架、思维培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很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清晰的表达,合理的语言方式,是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他们的质量差异,都由学生的思维能力控制。
仅就近期孩子完成的语文课堂作业本(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浙江省教研室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几题导图作业中呈现的思维形成过程,作教学反思。
两道题目分别是18《富饶的西沙群岛》、19《海滨小城》设计的,根据课文内容作梳理的题目,训练孩子的信息提取能力,支架作用十分明显。两道题目都给出了示范,以便于孩子理解题意,也为孩子建立了答题思维的支架。对于孩子存在的学习差异问题,所给出的示范快速引导孩子精准指向内容。对于学习困的孩子,所设计的支架为他们理解内容,理清文章起了有效的帮助。
其中,18课的内容梳理设计,参入了图片设计,层次明显,便于孩子建立全文把握的学习,也增添了一定的趣味。19课结构简单,摘录示范精准关键词,孩子提取信息也清晰明了,为孩子“脑图梳理”起了示范。从两题设计看,思维导图对于文本梳理的作用效果明显。导图题型紧密联系了教材内容,引导了学生学习梳理全文,让孩子在导图中有了讲述全文(把握全文)的实践性作用。两题的变化,既建立了作业兴趣,也形成了阶梯上升的导图能力,最终为孩子建立无导图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作了最好的梯度性训练。
这样的梯度性变化,最后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脑图能力,为最后不使用导图而具备把握全文的能力作准备,教师应当关注到这个变化差异中的编排目的。——用导图是为了不要用导图,形成孩子的写作腹稿、阅读脑图的语文高级素养。
其中,19课《海滨小城》的设计,我觉得可以稍作改进,以利于孩子更清晰地思维梳理,目的是让差异不同的孩子更精准把脉全文,以落实基础,让差异缩小,精准扶“贫”。
当然,也有增加负担的嫌疑,所以大家一起留言讨论。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