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身体3个地方“变色”,十有八九肝已受损,养肝坚持“四步走”

肝脏,可以说是人体最强大的器官。

它拥有 500 多种功能,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喝酒、熬夜、生气、暴食......诸多行为都会损害肝脏健康。

那么,肝脏出现了问题,身体会给出哪些“提示信号”呢?一起来看看!

一旦身体3个地方“变色”,十有八九肝已受损,养护肝脏,坚持“四步走”

第一个:脸色变“黑”

中医认为“肝衰先上脸”,肝脏健康出现问题,脸上会有异常。

据临床统计,约有1/3的肝硬化病人面部、眼眶周围会暗沉、黝黑。

这主要是因为,肝功能下降,而引发黑色素沉积,一旦脸色发黑,早检查。

第二个:手掌变“红”

手掌的颜色,也会反映出肝脏的健康情况。

肝脏健康,手掌颜色是淡红色,并且比较均匀,没有斑点。

一旦手掌变红,大小鱼际处,出现如同朱砂样之红色,需警惕肝脏病变。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肝掌”,说明肝功能出问题了,肝硬化常出现这类情况,不可忽视。

第三个:皮肤变“黄”

肝开窍于目,肝脏好,眼睛才能神采奕奕。

"巩膜发黄",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依据,不可忽视。

据研究调查发现,有过半的肝硬化者,会出现眼睛发黄的情况。

养护肝脏,坚持“四步走”

第一步:排肝毒

肝脏主要负责人体排毒,一旦肝受损,最先影响排毒功能。

1、“吃”绿色食物

肝脏喜欢绿色蔬菜。

饮食加点绿,有利于肝气的循环和代谢。

西兰花,增强肝脏解毒能力。荠菜,疏通肝胆经之郁热。

菠菜,排解人体热毒,滋阴润燥,养肝排毒。茼蒿、空心菜、芦笋也好选择。

2、“饮”植物茶水

饮茶,可补充水分,帮助肝脏排毒更多毒素。

两餐之间,用一些护肝排毒小植物泡水,是不错选择。

黄花郎红茶,泡水代茶饮可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促进肝脏排毒。

黄花郎,俗称婆婆丁,随处可见,药用价值高,将其发酵后制成茶,可大大降低寒性,更适合长期泡水代茶饮。

中医认为,黄花郎,入肝经,擅长排肝毒,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与乳蓟的功能不相上下,经常用在需要排肝毒者身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花郎根茎含有的甾醇类物质,能够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脂肪酶的活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肝作用。

此外,黄花郎的有效成分,还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解除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增强肝脏的再生能力。

因此,经常用其泡水,对于促进排毒,保护肝脏健康,都十分有益。

3、“敲”大腿两侧

敲打大腿内外两侧,疏通肝胆经络,促进身体排毒,减少负担。

双脚与肩同宽,蹲马步,双手握空拳,从膝关节内上方开始四拍,敲至腹股沟。然后,转至胆经,从环跳穴开始,四拍,敲至膝关节外上方,慢慢收回。

第二步:疏肝郁

一旦肝气郁结,会损害肝脏机能,诱发肝脏病变。

1、“饮”花茶

鲜花,香气浓郁,很多都可以解郁,改善心情。

用花茶泡水,有助于疏解肝郁,是抒发肝气不错的选择。

刺玫花茶泡水,可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改善心情,有助于肝气抒发。

2、“多”欢笑

生气,是导致肝气郁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想要肝气抒发的好,一定要注意,减少生气,尤其是生闷气。

多欢笑,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才更有利于肝气抒发,促进肝脏健康。

3、“揉”期门

肝气从期门进入胸腔,然后就直接上头了。

如果期门不开,肝气就会往上顶,从而导致胸部疼痛。

爱生气,或总是生闷气的人,经常按揉此处,可疏肝理气,有益健康。

第三步:养肝血

肝血,与肝气相对而言,具有滋养肝脏,营养机体的功能。

1、“重”食疗

通过饮食补肝血,是不错的方式之一。

苋菜,含丰富的铁,可经合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携带氧气的功能,可促进凝血、造血等功能。

黑芝麻,经常吃一点,也有助于补肝血。

黑芝麻,可滋养肝肾、养血润燥,是补肝肾,益精血的食物。

2、“补”睡眠

睡眠,是养肝血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人卧血归肝,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养肝血,还可促进肝脏的解毒与修复。

一旦,过子时不睡,就会造成肝血不足,因此,一定不要熬夜,切记。

此外,午时小憩一会,可养肝肾,进而有利于养肝血,促进肝脏健康。

第四步:强肝能

增强肝脏机能,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1、“勤”运动

适当的运动,不但可提高免疫力,还有助提升肝脏机能。

坚持运动,有助于促进肝内气血流动,有效的健全肝脏功能,对健康有益。

走走路,散散步,是保护肝脏健康,不错的运动选择,简单易行。

2、“拉”两肋

经常拉伸两肋,可以疏肝气,通经活络,增强肝脏机能。

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臂伸直,紧贴双耳,腰往左侧弯到极限。

感觉整个脊椎向左侧拉伸,保持这个伸展的姿势15秒,放松,再换到右侧,同样保持15秒钟。

3、“揉”双脚

闲来无事,可以按揉脚部。

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冲3分钟。

再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太冲,左右交换按揉。

反复2~3次,按揉力度以产生酸、胀、痛感为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