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旧事] 郭志杰:童趣

我的童年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孩子们拥有的当时都没有。这不仅是时代进步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物质财富的缺乏。当时我们从能独立行动开始就要替家长分忧——或打草或拾柴禾,再大一点就要和父兄一起到生产队里劳作,挣些工分补贴家用。这样说来,并不是说我们当年就没有童趣,我们当年的智慧还是蛮够用来苦中作乐的,至少当时我们感觉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生活在蜜罐里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解救呢!所以谁说我们童年没乐趣我就和他急。我们那时老师都被当成老九打倒,又弯着腰起来的,你学不学他也不敢说三道四的唠叨你。至少没现在考试升学的压力。哈哈,你说这是祸还是福?孩子们闲下来就要找点乐子自己娱乐自己,乐趣就由此而生。

我们都是造枪手

枪一直都是男孩子的最爱。前几天在广场上看到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小男孩晃晃悠悠的直奔地摊上摆放的玩具枪,大家不由感慨:舞刀弄枪是男孩子的天性啊!在玩具极端丰富的现在都是如此,何况我们童年时代。

我们当时最喜欢自己动手制造玩具——条件使然,市场上缺,家长没钱,就自动手吧。

女孩子喜欢缝制沙包、做毽子;复杂一点的用砖头磨制成栗子摸样的小东西叫欻(chua)子,就是五个一组,用一只手抓起抛出去,然后有选择的接住其中的几个,循环往复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最省事的是花几毛钱到村里小卖部买几米松紧带做成跳游戏的道具,不过这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实现,有时需要攒半年才能买得起。男孩子就不同了,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自造“军火”——用木头制作红缨枪、制作“杀鬼子”用的大刀。这些“武器”在玩游戏的时候通过嘴巴配上音响效果都是挺不错的道具。

不过,我们最爱的还是能发出“啪啪”炸响的火柴枪。这种枪制作起来选材“考究”,工艺相对复杂。不过其中技术含量以我们当时的智商还是能足以应付的。选材主要是生产队或家长用剩下的绿豆粒粗细的铁丝一米,家里自行车骑行年岁大了换下没用的链条,外加一个辐条冒两根旧自行车内胎剪制成的皮筋。工艺是把铁丝弯制成手枪的轮廓,链条分解开来把链子瓣用铁丝穿好充当“枪管”,皮筋当作发货弹簧,辐条冒砸进最前边链子瓣权当“枪膛”——火柴头就放这里,当“撞针”击中时枪就发出很清脆的炸响——啪的一声,火柴棍就会随之飞出好远,能穿透一定距离内的纸张!

这种东西一引进,立即就风靡了全村。村里一时到处响起叮叮当当的造枪声。未曾几时,几乎所有有舞刀弄枪力气头的的男孩就人人怀中揣上了一把自造牌火柴枪。瞬间村子就到处“啪啪”声脆响,俨然全民皆兵了。玩到兴致高涨,一位头领级人物手枪一挥,高声嚎道:同志们冲啊!于是几只十几只枪一同噼啪炸响。那阵势也足以满足了大家当兵威武一番的愿望。游戏闲暇之余,大家还会掏出枪来PK一番,比比谁的枪更漂亮。于是,有人开始用红绸、头绳、玻璃丝等等,把纯男子汉的火柴枪装饰的像小姑娘的头饰一样,本来威武的“枪支”变得奢靡起来,花花绿绿的腐败啦!不过,很快这股“奢靡”之风逐渐引起了大人的不满。

首先不满的是老师。你上课不听讲老师没多大意见,全国都这样,他个人也没办法改变;最让老师不能容忍的是课堂上枪声不断。我们开始“配枪”的时候,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的玩。随着时间的推移,枪瘾越来越大,逐渐玩到了课堂上。我记得当时上着课,时常会在寂静之中冒出几声清脆的枪响。然后,教室里随之就飘出几股散发着火药芬芳的袅袅蓝烟。每当这时候,老师就要转过身来用眼睛搜寻枪声响处是何人了,其结果往往是大家都正襟危坐一幅无辜像。于是,学校开始收缴枪支了。

这个好应付,一般不把火柴枪带到学校就是。老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只是那些被老师盯上的骨干分子不缴枪是不行的。不过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骨干分子”,一般有他的过人之处,鬼点子多。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和老师斗智斗勇,最后实在不行了,就找一只破旧的“枪支”交上去,应付了事。

慢慢的,“缴枪运动”从学校开展到了家庭。这倒不是学校家庭互动的结果,其实是因为“军火”紧张使然。当时一切凭票证供应,一个四五口之家每月供应的火柴不过三四盒,这在没有火柴枪之前勉强够用。可是,这枪要打响就要用“军火”,这“军火”当时属紧俏物资,矛盾就出现了。结果,开始是我们的枪支莫名其妙的失踪,最后是让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公然当众“下枪”。典型的是,建走那小子被他爹下枪的经历。那天建走正挥枪“啪啪”玩得投入,他爹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了他身后。只见那当老子的从背后一个刁腕动作,顺势就把儿子的爱枪顺到了自己手中。同时,嘴里还念叨着“我下了你的枪!”你说这样的缴枪行动让我们情何以堪!

即使是在那样的夹缝之中,我们爱枪造枪活动也是延续了好几年。随着我们这一拨人的逐渐长大,风靡一时的小村造枪热,才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烧炭造火药

我们这里先前树木稀少,没有烧炭取暖的习惯,所以绝大多数人也不会烧炭。但是,自从看了军教片《地雷战》之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竟然受了片中石大爷的鼓动,要研究实验起那“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功效了。

我们先进行的是理论上的探讨。电影中石大爷说炸药好解决,“一硝二磺三木炭”老祖宗早间就会造。估计按着比列我们还真的能造出炸药,可是我们真还没胆子把那炸药给造出来,关键是我们造出来去炸啥呀!于是,研究来研究去决定按着这思路调整比例自己造放焰火用的火药!你说要赶上战争年代我们这帮小伙伴会不会出一两个吴运铎那样的军工专家啊?可惜了,英雄生不逢时啊!英雄竞埋没草莽之中了。

我的几个十二三岁的兄弟,爬上高高的柳树折下柳树枝——必须选柳树,据说柳树烧出的炭做火药劲是竖的,适合放花,别的树木烧出的炭是横劲,适合做爆炸物。我们当然不想冒生命危险,让自己制造的火药横着炸响。于是,折下不少柳树枝。等这些柳树枝风干后,我们就在村西的水渠坡上挖成一个小小的土窑,开创了我们的“军工”事业。第一步工作——烧制木炭。不是自吹,我们还真对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虽然以后哥几个谁也没继续从事这一行业,但我感觉我们的探索精神还是有利于后来事业上的成长的。闲言少叙,还是说这烧炭。这真是个技术活,烧过了,木头会变成灰,这一窑就白烧了;烧不透,木头变不成木炭,还是白玩。这里的窍门是适时闷火,细节咱就不说了,这在大学估计可以开一门开来讲授。反正我们的炭是烧成了。有了炭,下一步需要的是硫磺和硝了。当时我们老家婶子、大娘、老太太们从事着手工编织麦秸辫子,这东西要想白皙需要硫磺熏制,所以硫磺随处可寻。需要费点力气寻找的是硝。

当时我们还以为硝好解决,因为当时农村老房墙碱上那一层白白的东西就是硝。于是我们好说歹说加之送上部分“发明权”,一下发动了十几个弟弟妹妹们大冬天的蹲到墙下为我们的事业用小盒子盖在墙上一点点蹭着收集硝片。结果半天下来大家冻的手脸通红,而收集到的硝离够用还差十万八千里了!就在功亏一篑之时,我们想到了大队工厂里的火碱。当时大队工厂用火碱给弹簧淬火,平时那火碱是白白的结晶,淬火时加温变成液体。我们想到它时正赶上春节之前工厂早就停工,白花花的一池子火碱块!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还不知道化学分子式什么的,但凭直觉感觉它和硝就是一家子。经过试验还真成功了!接着我们又弄了些金属屑掺进了火药里。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郑重的吆喝整个半条街的乡亲们,为他们奉上了我们自己的焰火。也许是文革当中,大人们无暇顾及这“封资修”小玩意的缘故,村里好几年没这活动了,咋出来这么档子事?大家感觉还是蛮新鲜的。因此,我们一声吆喝,好奇的大人们立刻站满了街筒子。当焰火冲向空中,在焰火的光照下,我们十几个孩子井然有序的跑来跑去,俨然从事这一项伟大的事业。当那变幻奇特、绚丽多彩的烟花吼叫着冲上天空,映红了我们稚嫩的脸庞时,我们看到围观的大人们脸上露出欢笑,少有的庄严和自豪在心中油然而生。

开镖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真正正宗的镖是啥意思压根就不懂,但“开镖”这极有地域特色的游戏活动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年少时,学校无冬历夏总是不到下午四点就放学,夏天这时候正是歇晌后大人下地的时间,离天黑还要有四五个小时。于是,我们就背上筐子漫茬漫地的转悠着去打菜打草。

地里的野菜青草,那个时候比人还少——因为从青青的小东西刚露头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就没想放过过它们。地里哪还有能够有机会长大、长多的野菜青草啊。争夺不多的资源,就难免引起纠纷。小孩子如此,现在国家之间不也同理吗?中东动乱,索马里海域护航还不都是能源惹的祸!我们那时为了争夺野菜“资源”划定“势力范围”,也在邻村孩子之间展开“战争”,只不过是烈度没有像现在奥巴马在中东那么强烈,也没有普京在乌克兰那么有戏剧性。

我们与邻村的少年们往往不宣而战,遭遇就是“战斗”的开始。双方均不用“战争动员”,只要“战事”一起,加入的成员就越来越多,一般在三四十人左右。当时双方战士怀抱土坷垃,注意这东西就是我们嘴里念叨的“镖”,远远的向对方投去。这种“镖”击中的概率极低,因为它在空中移动速度不是很快,一般人都能躲开;这里还是要你投的很准,否则连躲都不用躲的。假如一场战斗下来你中上一两“镖”,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你实在是倒霉催的,二是对方采取了饱和攻击。好在这两种可能就像现在买彩票中奖一样概率几乎为零,所以我们的“战斗”基本就没什么危险系数,实在只是满足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心理罢了。在这些战斗当中,最刺激的还是互相追击。双方相持的时候居多,相持的时候就是远远地把土坷垃抛向对方,一点刺激性都没有。但是相持一段后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一方打破平衡,一下冲击其对方的防线。那气势真如气壮山河一般,防御的一方往往连招架之勇气都没了,大家一起撒丫子撤退,想停下来反击都没可能,真正的让我见识了“兵败如山倒”是什么样子。

当大家心满意足握手言和的时候,才共同发现另一个危机——背筐里空空如也!这个弄不好回家就会换来家长的一顿胖揍。于是刚才还针锋相对的双方不得不各顾各的急忙踅么起菜和草来。

为了应付家长的核查,弟兄们发明了许多造假方法,诸如把菜草用水浸泡使之水灵显多法、筐底下架空假装满筐法等等小把戏不一而足。但这些方法莫不被家长一一识破,因为我们当时没弄明白,这些方法都是家长们少年时屡试无效的办法啊!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

  • 撒野的乡童(三):推筒圈、骑驴、掏家巴雀儿

    本文作者:马少东 撒野的乡童(一):打宝.打缸.打铜帽 撒野的乡童(二):踢毛毽子.狼吃羊.捺骨码 推筒圈 宏盘村的男孩子拥有筒圈的人不是很多.我的筒圈是我缠了父亲好几天才去找二铁匠打的.有了筒圈,没 ...

  • 为什么很多农村的房子墙上有硝石?它是怎么产生的?

    小时候见到堂哥用东西刮着墙上一层白白的东西,我问他在干嘛,他却说"别急,我给你变个魔术". 我老家是在农村的,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跟村子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出去转悠. 村子里 ...

  • 儿时梦呓是故乡的呼唤 |长河落日-天地来

              那些年炮竹声声                   长河落日-天地来       又一次进入寒冬腊月里,腊八已过年味已浓,但由于疫情,使春节的气氛有些淡漠,但也不妨碍我怀念那些年的 ...

  • 少年最爱

    小的时候,对于当兵打仗,车呀.枪呀.刀呀这些东西感兴趣,有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做梦都想.想象着自己当上了解放军,成了一名战士,听着冲锋号吹响第一个端起冲锋枪冲入敌阵.至于杀不杀敌,立不立功到没有丝毫 ...

  • 由“牙签弩”想到的,回想我们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有“杀伤力”的玩具枪

    最近一阵的朋友圈和网络上,一种叫牙签弩的小玩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牙签弩"又叫迷你弩.筷子弩,因适合射发牙签,所以又被称为"牙签弩"."牙签弩&qu ...

  • 难忘家乡的春节(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童谚云:"大寒小寒,明天过年".当西伯利亚 ...

  • 明朝火器的发展——明蒙对峙的深层原因

    "火药与火器的采用,绝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恩格斯).许多人都有误解,以为中国古代是纯粹的冷兵器时代,上阵都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是不是古代军队没有或 ...

  • “链条枪”里的“育人价值”——一则儿时最喜欢游戏及其联想

    [题记]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低头耕思真心,昂首翻山越岭.做事要这样,做人也是.我以我赤诚,我执我正念. 快 ...

  • 兴合元巷子·DIY

    本文作者:张家树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哑然失笑,土洋结合,感觉是把二锅头与咖啡.秦腔与小提琴放在一起那么别扭.不过洋文缩写也有它的好处,言简意赅,跟我们的文言文差不多. DIY是英语"do ...

  • [京畿旧事]郭志杰:牺牲者

    牺牲,古代泛指为祭祀而奉献给神的各种生命:或猪马牛羊,或人.这个牺牲大多是被迫的.当代牺牲的涵义有了质的变化,指向了那些为理想信念.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他们是自愿的. 这样的牺牲者在我小时候的 ...

  • [京畿人物]开清代风气之先的“坦园相国”——李霨

    李霨,字景霨,别字坦园,高阳人.明文敏公国普子.幼丧父母,执亲丧,哀毁如成人.刻志读书,言行不苟.顺治二年,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除检讨,特改编修.十年,世祖试习国书,翰林霨与侍讲胡兆 ...

  • 郭志杰:太爷爷的故事

    这个题目在我心中酝酿许久了,不是无从下笔,而是俗事缠身总腾不出空来. 据说我从小就是在太爷爷背上的背筐子里摇晃着长大的.尽管我爷爷排行老二,但是我爸爸在这一枝儿里,却占了个老大的位置,加上我在整个家族 ...

  • [京畿美文] 赵复成:发小儿

    陈洪是我同窗好友,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毕业始终在一个班读书从未分开过,是13年来所有同学中的唯一,绝对可称得上是我的资深"发小儿". 陈洪家与我家比邻而居,仅一墙之隔.他父母也都是 ...

  • 京畿旧事:烤百病

    幼年时,在老家永清南部一带乡间,每年正月十六,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倾巢而出,大人孩子都要到村边甚至更远的旷野,捡拾野地里的枯干的柴禾.杂草.树叶.树枝,然后堆放在一起,用火点着.一家人围在火堆旁边烤火, ...

  • 京畿旧事:看电影

    晚上,宽阔的场地,上有漫天的星斗或朗照的月光,不用花钱购票,无需排队检票,不用召集,无需催促,无数的男女老幼自动涌向这里.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或卧,目力都交集于前方正方形白色幕布上.那上面如魔法一般,不断 ...

  • 京畿旧事:小骡子

    生产队的年代,有一句话叫做"买不起的骡子,养不起的马",说的是骡子的珍贵,马儿的难养.马儿力大,这是没的可说了,但娇贵难养也是事实:骡子就不同了,由于具备了马儿的力大和驴子的好养两 ...

  • 京畿旧事:爷爷是个好社员

         "社员"一词,40岁以下的人是比较陌生的. "社"本是古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但此"社"是古代祭 ...

  • 三代忠正,享名京畿:“范阳三杰”之鹿善继的家世与门风

    明代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孙承宗经常与鹿善继.孙奇逢常在一起切磋学问,相互砥砺,被称作"范阳三杰".范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在历史上,其所辖区域多有变动,从唐大历四年(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