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古鄂州人休憩用家具

千年前古鄂州人休憩用家具

茶几、花几,“几”这种家具,在今天的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几”是从何演变而来,在古代究竟是个什么形态存在呢?近的不说,在我市博物馆里就珍藏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几”。让我们来见识一下,看看千年之前的吴都居民用是“几”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主要用来作什么?一
  2002年10月,为配合市级公路基本建设,市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司徒村郭家细湾进行勘探、发掘,共清理了10余座六朝墓。其中在一座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南朝时期的双室墓中,出土有漱口盂、盘口壶、青瓷碗、陶三足砚、砖质买地券等器物和这件陶质凭几。南朝时期陶质三足凭几,虽然在很多书中均有介绍,但我市还从没出土过,这是首次见到它的真面目。
  此种“凭几”(如图二)出土时已残破,修复后,平面呈弧形,弧长为46.5厘米,高约30厘米,几面较窄,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半圆状,由三个曲蹄形足进行支撑。经查资料才知,“凭几”又称为隐几、冯几。而这种三足环抱式“凭几”在古代就有人曾多次对它进行描绘和赞颂。其中说得最为详细的应该为南朝齐永明年间谢眺的《咏乌皮隐几诗》。诗中写道“蟠木生附枝,刻削岂无施。取则龙文鼎,三趾献光仪。勿言素韦洁,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终宴疲”。具体地描绘了这种“凭几”的用途和形状,即三趾、曲躬。同时又讲出了它的功用,即供人在疲倦时,提供给人们休息凭扶用的一种家具;而较窄几面提供给人的信息就是:“几”是人跪坐凭扶时用来放手,而不是用来放物的。二
  “几”最早置于人身前,古人在床上、榻上的坐姿,接近于现代通称的跪姿,因此,坐久了会感到累,所以有时要隐几而坐,膝纳于几下,肘伏于几。如《古代帝王图·陈宣帝》中所画,陈宣帝端坐车辇之中,双臂平搁在凭几之上,神态自若,泰然处之(如图一)。在南朝时期一些贵族之中经常也有这样的画面出现:一些贵族、文人雅士穿着士大夫的时尚服饰,身前一律放置一个三足几,一只手扶在几上,另一只手拿着一柄麈尾,一副闲雅的模样。

  古人爱倚靠“几”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席地而坐,周围没有任何靠背、扶手一类的东西可以依靠,所以就发明了这种专用的凭具来让身体有所依靠。其次,人在跪坐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向前,人体不自觉地就要向前倾,腰部容易劳累,这类凭靠用具就能有效地减轻腰部的压力。而三足几的好处是“以人为本”,其弧形的几面环绕着人体,把几置在身前,手臂放在几面上,能舒缓身体的紧张,让人感到更舒适、更自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家具被吸纳了以后,与中原家具开始融合,早期椅、凳等高足家具这才开始露头,三足凭几也逐渐由身前转到了身后,并为唐代以后带靠边背椅的产生奏响了序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