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0年,年入百万?还是月薪3000?

大家好,我是年入百万的凌凌漆

这两天的基金不看也罢,又是绿油油的一天。
最近有一个热议的话题:
“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说实话,没毕业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毕业之后,现实告诉我没这么简单。
我不到十年就实现了年入百万

开玩笑的,不是在凡尔赛。
只是看到这个话题突然想到当初的自己,没毕业前也曾像这些困在象牙塔里的少年一样,觉得手可摘星辰。
等到后来才发现,只有危楼高百尺而已。
刚毕业的我凭着一腔孤勇去了北京。
租了一个略显局促的房子。
十平不到的出租屋,装着我全部的底气和梦想。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才三千五。
在北京,这点钱交完房租后,我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是生存,完全谈不上生活。
工作第一年怎么过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不知道是不是记忆故意忽略了那段不太光鲜的经历。
那时候最怕两件事,一件是我妈给我打电话,另一件是生病。
一个软弱意志,一个摧毁身体。
怕我妈打电话问我:工作怎么样?放假回家吗?
也怕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
我还记得当初同公司的前辈因为应酬,刚从酒桌上下来就被抬去了医院。
国人的传统观念里,90%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
当初没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万一哪天我也被抬出去,别让我妈花钱给我看病就好了。
然后,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保险。
产品我都记不得了,也不知道当初有没有买亏。
就记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年两百多的百万医疗险是最没有压力的。
那大概也是我真正意义想要利用保险去转移一些风险。
现在想来,人生还是很奇妙的。
从对保险一无所知,到从事这个行业去帮助别人。
短短几年而已。
突然写这篇文章,一来是前段时间有个粉丝居然问我是不是机器人。
麻烦下次来看我直播

二来,二姐进入了人生新阶段感慨颇多,我受到了一些感染。
所以,今天还是会讲保险,这是工作;
顺便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私心。
一时间,回忆起当初买保险的初衷,好像都不是为了自己,都是想着万一出事别影响家里人。
当时最先买的医疗险,很快就买了意外险。
没什么逻辑,就两个字:便宜。
当时的我好比落入汪洋的一叶扁舟,经不起一点波澜。
任何突发事件都能随时中断我的人生旅途,而生病和意外是最大的风险。
等到一年后工作有了起色,人生慢慢平稳起来。
我买了两份重疾险,把保额做到了一百万。
当时买的挺玄学的,我就是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已经是我无法忽视的了。
加上那时候已经开始了解保险了,买重疾就是想万一真有个好歹,能赔一大笔钱。
保额,我不能让步。
我不想万一生病,事业没做成也就算了,还得我妈掏钱照顾我。
所以我一定要一笔能覆盖生病后接下来几年的收入空白。
但是现实面前不得不让步。
都买保终身的我预算吃不消,只好买了一个定期保到70岁(瑞泰瑞盈),一个终身(康乐一生C款),当时大概花了不到六千。
而且为了缓解缴费压力,缴费期选的都是最长的

之后不久,我又买了一份保额120万的定期寿险(金钟罩)。
其实想的很简单,多少给我妈留一笔养老钱。
当时孤身一人在北京,也很少回家,几乎一心都扑在工作上,饥一顿饱一顿简直常事。
我其实已经感觉到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但是人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不敢停下来。
那会对父母有些愧疚,更多处于补偿心理。
我算了算最基本的养老费用,哪怕一年五万,少说得留100万给我妈。
一年总保费控制在了一万左右,几乎是踩着我能承担的最高预算。
其实当时还没形成所谓的正确配置逻辑,只是想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现在看来有些逻辑也不错。
我常说的四大险种配置基础逻辑,估计大家都会背了:

1、先百万医疗再到重疾和意外险,最后寿险。
2、重疾最重要的是保额,30万起,50万标准。
3、预算实在有限非得保额保障期二选一,选保额,保障期最少也做到70岁。
4、寿险选定寿,比终身寿性价比更高。
5、压力实在太大就拉长缴费期。

再有更细、更专业的逻辑大家可以直接问我,就不在这赘述了。
关于产品,我当初买的很多都下架了,就不仔细说了,我会把完整的保单放在文末,感兴趣自己去看。
说来好笑,保单几乎能够反映我的经济状态。
度过了刚毕业尴尬拮据的两年,我的事业稳步提升,经济不紧张了,就开始想着加保了。
我又加了两份定寿(臻爱优选和横琴擎天柱),但是过程不算顺利。
因为我的健康已经有点问题了,本来第一选择的一款产品健康告知过不去,就只好退而求其次。
好在一开始的保险买的早。
不然我现在要买重疾就相当麻烦了,得先去医院专项检查,否则保险公司都不收我

说实话,就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下,多多少少都有点小毛病。
有几个人敢直面自己的体检报告?
所以,真的提醒大家,买保险要趁早。
老粉都知道,我今年的体检都是等到寿险过了等待期才去的。
至于为啥执着于定寿?
因为我真的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这一点是我个人选择,不是最优的配置逻辑。
说实话,这时候我身上的寿险保额已经四百多万了,如果下次加保应该是准备买房了,总不能我有个万一让我爸妈去还房贷吧,得把房贷的支出风险覆盖掉。
所以啊,保险配置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阶段适合,可能下个阶段就不够用了。
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收入和需求动态调整自己的保单规划,建议大家定期自检。
当然这个阶段,我的人身风险转移的差不多了,我开始担心我的钱。
最开始买的第一份年金(相伴一生)是为了存钱,就冲着强制储蓄买的。
说实话,收入刚起步的那段时间开销也很大。
我看中年金锁定收益,能保证我终身有一笔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强迫自己存一笔不动的钱。
也没买多少,一年才两万,交20年,一共40万。
买第二份年金的时候就考虑的更多了。
可能因为总感觉自己身体有点小问题,觉得自己很难“正常”退休,我就考虑养老规划的事了。
彼时跟着二姐学了很多投资理财的逻辑,越是从事风险投资,越是敬畏风险。
于是跟着二姐的脚步做起了资产配置,买了瑞利年金,一来是为数不多的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二来它返钱早,第五年就能领钱。
我能利用它灵活调度投资持仓。
要是市场不好,年金里的钱就不动,让它自己复利增值,当最后的养老钱。
要是投资环境好,我还能取出来加仓股票和基金,再搏高收益。
可以说是进退有度,攻守兼备。
人生和投资一样,一味冒进可能得不偿失,过于保守只会停滞不前。
分散不必要的风险,专注于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的百万小目标

再说一遍:我不是机器人

给大家看一下我目前的保单配置吧:
不过大家要想get我的同款产品有点困难了,很多都下架了,两款重疾现在都没了,如果需要推荐或者测评直接找我,微信号:qiqi0072021
我买的两款年金,相伴一生已经下架了,瑞利也确定这个月28号就说拜拜了。
有兴趣提前先了解,别等到最后几天匆忙下单。
如果对保险的配置有问题或者对瑞利感兴趣的直接扫码加我~
(有保险问题的直接扫码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