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书法管窥

自古会友当推崇“以茶会友”和“以书会友”,书法人占据两项,不难理解古今书法人于品茶之情有独钟。

闲暇之间得几帖“茶书”与君共赏。

怀素 《苦笋帖》

释文: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捷速和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知茶、爱茗之情,又需要茶(《苦笋帖》亦被称为怀素“乞茶帖”)。书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谓“香茶苦笋异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话。”
《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苦笋与茶的性状,同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与禅的种种缘分。《苦笋帖》“狂诡”姿态弱,而尽显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蔡襄 《精茶帖》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乾隆《三希堂法帖》。

虽寥寥数言,但使今人知古人三昧,没空调苦啊。尝观文献,知大汉使团西行,百人合食一鸡,且候爵尊者先食,不禁讶然,今人福报何其厚也。

蔡襄《思咏帖》

释文:

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宋皇祐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信中所载“唐侯”,即唐询(彦猷),为福建路转运使。“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一句,是指当时的斗茶活动。蔡襄对此事的评语,虽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却形象地表现了王白作为一个常胜将军,而今失手于游闰,令一代茶艺权威惊呼“大可怪也”,并郑重其事地与好友通报,足以证明了斗茶一艺在宋代士大夫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天目窑

《思咏帖》尾后两行所书“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其中的“大饼”,当指当时的贡茶大龙团;青瓯,则当是浙江龙泉青瓷茶碗。在这一茶友间的礼尚往来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斗茶所必用的兔毫盏外,日常品茶,恐怕还是多取青瓷的。

建盏 鹧鸪斑中吸春露

苏轼《新岁展庆帖》

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共十九行,247字。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帖中叙述东坡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时,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以饱眼福。《新岁展庆帖》中记录道:“……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出。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这比不得东坡肉,可亲自上手。
东坡只好请铜匠铸茶臼,建州茶臼的形状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赏的,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木质的来。
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竟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
《新岁展庆》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

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 ”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

又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都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苏轼《一夜帖》

释文: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苏轼书于元丰中(1080——1083)。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7行,计70字。27.6厘米×45.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季常帖》和《致季常尺牍》。
黄居寀,黄筌季子,字伯鸾。仕后蜀孟昶为翰林待诏,归宋授光禄寺丞。能世家学,作花竹翎毛,默契天真,写怪石山景,往往过文。现存世的尚有《山鹧棘雀圈》。黄氏画法为北宋初九十年的正统。此帖中“黄居采龙”应为其画作。
曹光州,即曹九章,字演甫,时为光州太守。东坡《吊李台卿并序》里称“曹光州演甫”。本集杂记《朱元经炉药》中载:“故人曹九章,适为光守。”其子涣为苏辙婿。《乐城集》有《祭亲家曹演甫文》,叙述东坡在黄州,因与结姻之事,而作合者,则李公择也。光、黄接壤,九章正守光州,故往还密熟。
“王君”者,疑是秀才王齐万。东坡元丰三年有《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袱,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一诗,王文诰《苏诗总案》:“王齐万,字子辩,嘉州犍为人,乃齐愈字文甫之弟。”东坡《南行集》中亦有《犍为王氏书楼》,一诗,乃宋仁宗嘉枯四年十月,苏氏父子还朝沿长江南行之记录。犍为王氏世有藏书之癖,“塞江流柿起书楼”,使东坡二十余年后记忆犹新。陈季常亦是蜀人,与王齐万自然有同乡之谊,且寓居一地,他受“王君”之托向东坡催借黄居亲《龙》圆,而此《龙》圆有又为曹光州借去未还,东坡怕王齐万误会,“疑是翻悔”不愿借与,便有此札拜托陈季常代为解释,“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为了聊申忱意,还“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为了寻画,翻腾了“一夜”,还怕别人误会,搭上一饼团茶先行送去,足见东坡交友之诚。王君齐万因也有藏书之好,向东坡借画或为“摹搦”收藏, 亦属合理。

苏轼《啜茶帖》

释文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条,邀请道源来饮茶,并有事相商。用墨丰瞻,自由挥洒,风神萧散,颇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论书》)之神。

看着这篇字帖,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二者的情谊与意境,相当接近。然而,白居易是相邀喝酒,而苏轼是相邀啜茶。简单的便条,竟也像诗歌那般营造出来明媚诗意的氛围与意境。
无法想象,苏轼书写此字帖是何等的心境。1080年,对于苏轼来说有什么特殊之处?苏轼曾以自嘲口吻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即1080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贬谪黄州,成为苏轼宦海沉浮人生的重要转折。
苏轼的黄州生活是艰辛的,精神是痛苦的。但这些艰辛和痛苦,最终成就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诗文,标志着苏轼走向睿智圆融的人生境界。而在这过程中,茶的作用应该不可估量。在黄州,苏轼种茶,煮茶,饮茶,茶真正成为苏轼修身养性、体悟自然、彻悟人生、超越自我的途径。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多想何益?且饮一壶茶去,仿若王恽《好事近·尝点东坡橘药汤作》所云:“觉我胸中块磊,被春江澄彻”

何况还有人茶也不能饮呢,能饮也是褔。

闻龙《茶笺》就引苏轼语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蔡襄晚年因病不能饮茶,但爱茶依旧,所以每天依然烹茶,当然不是喝,是品玩。谁说茶一定是用来喝的?不饮茶而闻其香、观其色也是另一种境界也。

如今我因身体缘故,基本处于“戒茶”状态。但勤俭持家的小妇人如我,万万不能向蔡襄学习。于是乎,我读茶诗,观茶贴,亦为一乐也。

黄庭坚《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此帖描写了碾茶、煎茶和饮茶破睡之功效,该帖中宫严密。所书内容是其自作诗三首,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八月十三日书,第一首写碾茶,“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第二首写煎茶,“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常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第三首写饮茶,“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米芾 《笤溪诗卷》

释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北宋由于北苑御茶的精美绝伦和其特殊地位,诱发了诸多名家文豪赋诗吟唱,翰墨茗香。曾有范仲淹、沈括、王安石、苏辙、曾几、王十朋、周必大、杨万里等370多名家赞誉北苑茶的诗赋达730余首。有蔡襄、欧阳修、苏轼、米芾、赵佶、陆游等大书家赞北苑茶的丹青杰作。其声誉之高,名家之多,关注之殷,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蔚为大观,精彩纷呈,瑰丽无比。

然全则必缺,物极必反。

在一大帮权贵消费书画琴棋诗酒花茶的时候,广大民众柴米尚且难以为继。人都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柴火妞尚不得见的贫户岂敢奢望茶姑娘。

人没了盼头,就会铤而走险。

于是乎北宋内忧外乱,最终繁花没落。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抢掠一空,数十万百姓为奴北迁。

公主皇妃沦为异族奴婢,任人欺凌,当时似乎少了些山东聊城的于欢与南方系记者。

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成了汉人永远的心痛。

累了,休息,改天再聊。

更新于 2017-03-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