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一词贬值了吗?——在傅聪85岁之年,向奇迹般的大师致敬

今年是傅聪的85岁诞辰,写了这篇小文(原载三联《爱乐》),只是希望向这位大师、巨匠深深地致敬。他演奏的了不起之处,我实在是听得越多,体会的越深,而体会越深,就越感到难于动笔去写,因为实在太了不起了。

截至目前,傅聪在上海举行的最后一些独奏会,以及大量的录音证明,此人在一个最最不可能的状态下,将自己超脱于时代环境,而走入到他所敬仰的科尔托、肯普夫、埃德温·费舍尔这些黄金年代的巨匠置身其中的世界。本文即着眼于傅聪如何从三个层面拼尽全力,将这样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变为现实,最终通过录音将其刻入时间。以下是正文: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傅聪是国人最熟悉的一位钢琴家,很多人爱上古典音乐之前,都已经熟悉他。《傅雷家书》是一个开始,事实上,傅聪已成为“中国钢琴家”的代名词——一位被国际乐坛所认可的、大师级的、来自中国的钢琴家。

明白此身份所包含的三重属性,便不难发现,满足其中之一的人尚且罕见,三者兼顾者就更是寥若晨星。而撇开属性,单纯观察傅聪的演奏,即他作为钢琴家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又是怎样一位钢琴家呢?

听者面对着自然、平易,毫无怪癖的表现风格,同时,这显然是受到老派风格浸润的演绎。可当我们仔细欣赏,又会发现傅聪的演奏虽有鲜明的特点,且仿佛对应着先前数代钢琴大师的种种传承脉络,却终归是完全自成一体的。就傅聪的演奏风格本身而言,难说师承,难说继承,独出机杼,独来独往。

人们往往将他的艺术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不错的。然而,他最终取得这番成就,或许是因为钢琴家一生都在做一件最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挑战概率。钢琴家本身是极小众的群体,任何成功之人都是小概率的胜利,但傅聪所做的,仍是一件完全不一样的事。

击溃概率的缝隙

通常一个人走向事业的成功,或是自身的成就,都很难离开个人、环境与时代的因素。首先发端于个人的天赋、特质,而后经历环境的滋养、塑造,最终是时代的推动与成就。一位音乐家要取得某种关键性的成功,恐怕是无法离开这三个层面的。当然不仅限于音乐家,几乎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傅聪在每一个层面都有得天独厚之处,可与此同时,也都笼罩着近乎致命的阴影。这么说并不夸张,就个人而言,钢琴家的天赋不仅极强,也是非常特别的。问题在于,他认真以职业钢琴家为目标进行训练的时间,其实非常、非常晚。对一个绝对讲求技能,且是从小训练的技能的领域,还有什么比这更为不利呢?

傅聪诞生于那样一个家庭,从小身处的文化环境已成为传奇。可是,回到培养一位钢琴家的问题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譬如,法国学派的重要演奏家与教师桑贡也是很晚才专业化地学琴,但他所面对的整个钢琴教育体系相当成熟,这对他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傅聪和他的父母

但傅聪决定他生活轨迹的关键时期,恰恰在1949年前后。即便是撇开战争所导致的混乱,对于职业钢琴家的培养体系而言,这个国家也显然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当傅聪正式在西方展开自己事业的时候,你认为那样的环境又会给他多少支持?用大师自己的话说,他投奔西方之后的做法完全不同于阿什肯纳奇。

后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他顺势前进,也把自己放在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位置上。由此,比照早前的录音,我们会发现后来的阿什肯纳奇仿佛渐渐变成另一位钢琴家了。傅聪则不然,他选择避开媒体的目光,因为他们关心的更多是政治事件,同音乐关系不大。可这样一来,他所获得的关注度也势必大大减损。试想一下,减去那样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听众会怎样认识一位来自中国的钢琴家?

傅聪本人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也谈到这样的无奈,表示西方是广告世界,要成功也必须滚在里头。他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一生“跑码头”,有时想想也感到没意思,但终归舞台上的东西弥补了一切。

傅聪的早期录音

前述两个方面无论如何,也终归比不上时代的影响。这个决定性的方面,只要看看傅聪的同时代人,顾圣婴、刘诗昆与殷承宗各自的命运,也便一目了然。傅聪成为他们之中唯一的幸存者,虽然殷承宗日后还是留下不错的录音,其演奏事业仍不免为历史漩涡所阻,几乎悉数蹉跎。

换言之,傅聪所身处的大时代,个人的环境与自身独特的情况,每一方面都显现出他成为一位钢琴独奏家,继而取得非凡成就是绝小概率的事件。当你要做出选择,无论投资,还是给孩子选专业,如果别人劝你要考虑大概率的情况,那么他确实是给出了理智的建议。一个人持续同概率战斗,那么绝大概率的情况就是他被彻底摧毁。但总还是有绝少数人能够成功,同命运厮杀而获得最终的胜利,譬如切利比达克,譬如傅聪。

这样的人,才真正可以称为奇迹之人。因为他们的成功,并非单纯倚重于天赋奇才(虽然那样的天才已经是一种奇迹),而是在深入探寻、高度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凭借艺术本身的力量,加上他们无比坚强的心志,同世间常态所代表的大概率鏖战一生,直至取得最终胜利的日子。

鸡汤文常说:你要看到乌云边缘的阳光。但事实上,面对大概率的毁灭性阴云,如果一个人不避开,他唯一幸存的办法就是击溃概率的边缘——设若阳光真的提示了一条缝隙,那就要从中厮杀出来。尤其对傅聪来说,时代、环境、个人的境况实为三个层面,密不透风的黑云压城。钢琴家最终所成就的,让人敬慕的同时,也只能感叹:它们确实是唯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成就的丰功伟绩。

循序渐进,汲取所有

傅聪对于天才有过明确的定义,大意是:从举一反三出发,有时是举一反十,总之是举一反很多。这方面,他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一种汲取——在人生中每一个关键阶段,他都充分汲取环境中一切的养分,为他的举一反许多提供了基础。

观察傅聪艺术生命的发展,只能说这种汲取—化为己用的才能是他对抗毁灭性概率最有力的武器。钢琴家本人将他的艺术生命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少年到青年的国内时期,在波兰学习的阶段,以及后来在英国生活的阶段。

傅聪成长于那样的家庭,父亲是位大师,也是有争议的家庭教育的典型。有的父母把《傅雷家书》当成圣典,有人则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也受不了这样一位父亲。不管怎样,无人能够否认傅聪自小至青年时代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位音乐家的影响,都是决定性的。然而,虽有不少人讨论钢琴家如何在此时打下一生文化积淀的根基,却甚少有人观察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单纯的音乐层面的影响。

《傅雷家书》当中,对于音乐的讨论始终是核心

事实上,这是特别不容忽视的,傅雷不仅是一位资深乐迷,他所甄选的唱片也代表着黄金年代欧洲的主流风格。在当时的中国,一个少年在家里接触古典音乐诚属不易,傅聪所面对的还是一种无比强大的风格的导向。

《傅雷家书》中所涉及,还有傅聪自己回忆往昔时提到的,包括富特文格勒、瓦尔特、施耐贝尔、科尔托、蒂博、西盖蒂、卡萨尔斯等人的唱片。这些录音代表着某种纯正的演绎风格的脉络,以西欧和中欧为根据地,最深地根植于欧洲延续自19世纪的黄金年代。与之相对,在美国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们,如托斯卡尼尼、海菲斯、霍洛维兹就不常在家书中出现。

同样,苏联学派的名家们也露脸不多,或较少得到正面评价。用学者约瑟夫·霍洛维兹的话说,在美国被奉若神明的托斯卡尼尼等人,表现出一种高度紧张、(更外露的)技巧超绝的风格,呼应着当时美国欣欣向荣的工业化时代。俄国学派技巧顶天,演绎美学则是戛戛独造,在某些最特别的人物身上尤甚。

当傅雷表示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弗朗克的奏鸣曲缺少弗朗克的味道,你不难想象他是以蒂博的演奏作为标准。不过他可能是对的,老奥本人没有很看重这部作品。而傅雷对于里赫特的看法,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他对西欧主流风格之外的演奏的隔膜。

前述那样的主流风格,代表着演绎者具有高度个性的同时,对音乐表现的把握流露出节制、自然,及某种高贵的悠然自得。就大方向而言,这样的艺术性格必然兼具强度与高贵的品质。当然不是说托斯卡尼尼等人没有这些,仅是分析各种差别并非此处的重点。傅聪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成长,对于他奠定自己基础性的品位和美学倾向,都是至关重要的。从钢琴家日后的发展来看,他毫无疑问也成为追慕那一主流文脉的人,青年时在莫斯科领略里赫特等人艺术的经历对这一方向影响不大。

傅雷的劝勉:“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自是非常有名。然而这“为人”之中,不仅包含了品格的养成,也实实在在蕴藏着品位的建立。无论对音乐家,还是钢琴家来说,以前者发扬后者,总是第一要务。

傅聪最常提到的两位莫扎特演绎楷模

当然一位钢琴家的出现,实际的根基还是关于技巧、演绎的学习。如前所述,傅聪在硬技巧方面没有扎实的幼功,这大多是依靠他一生发奋弥补。而他作为一位钢琴家的初成阶段,就是在波兰跟随杰维茨基(Zbigniew Drzewicki)学习的时期,尽管这个阶段也是瑕瑜互见。通常,一位钢琴家都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奠定技巧的基础,继而在少年与青年的交汇点上,完成自己作为一位钢琴家初步的定型。

技巧如何为音乐服务?如何在演奏中体现出自己的艺术天性?诸如此类的问题,哪怕钢琴家日后的观点出现巨大改变,这时也要先有一个答案呈现在舞台上。人们由此认识你是怎样的演奏者,而不再看你是个有才能的孩子,或某方面出色的学生。

傅聪自己并不完全肯定波兰时期。他指出,杰维茨基的教学首重自然,非常注意不要有任何夸张。这本身固然好,可在具体的学习中,钢琴家委婉地表示其中或许有过犹不及的成分,导致他在肖邦比赛中的演奏缺乏热情。并且在他看来,波兰学派也有着某种“贫血”。但无论如何,追求自然的倾向还是符合傅聪许多深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历史阶段来看。当时中国的青年钢琴家能够出国深造的机会极为有限,而方向自然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之内的国家。

傅聪也去过苏联,希望俄国学派技巧高超的传统能够弥补他幼功的缺失,最终却未如愿。之后,钢琴家转而追求一些特别能够弹出他心目中效果的音乐表现的技巧。其实,俄国学派的超技传统恰恰建立在对于幼童严谨而又科学的训练之上。换言之,同傅聪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从长远看,在俄国停留的时光也没让钢琴家对于俄系音乐、演奏家或演奏风格产生深入的共鸣。

因此波兰时期还是成为他关键的定型阶段。哪怕大师本人有一定保留,他也势必从杰维茨基的教学,及波兰音乐界的整体环境中,最充分地汲取了自己所需的一切养料。

毕竟,稍后他成为肖邦钢琴比赛上最耀眼的选手之一,整体的演奏堪与苏联学派的超技中坚阿什肯纳奇争一日之短长。天才可以逾越不少界限,譬如傅聪对肖邦独特气质的把握,赢得波兰听众的高度认同(获得玛祖卡奖)或许尤胜阿什肯纳奇。但我们终归不能脱离现实来看问题。

当傅聪艺术生命的第三阶段开始,也就是钢琴家投身于西方的音乐世界之后,我们看到他很自然地同自己(大方向上)的同类聚到一起。从梅纽因这样的前辈,到郑京和、阿格里奇、巴伦波伊姆这些知音,傅聪很快进入到一个主流,而又不太主流的圈子当中。

这个圈子的代表人物,都是战后最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演奏家,此为“主流”;与此同时,他们又代表了同昔日文化氛围的联合,或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演绎,在二战后的音乐界,基本都是较为特别的一些人,此为“不太主流”。这些音乐家的个性、日后的发展道路有很大区别,彼此之间的投契却是另一件事了。

从大范围而言,傅聪直接面对西方音乐世界,受其影响,也被其冲刷。就小范围来看,他以一位中国钢琴家的身份进入那个艺术顶尖的精英圈,竟是毫无阻隔。显然踏足西方之时,傅聪作为一位青年钢琴家不仅进入成熟阶段,艺术生命力之强,也是相当惊人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在那些人身边如鱼得水。

直到如今,傅聪也未在国际上取得他们那样的影响。但他艺术生命的发展却从未停止,在那样一个群体中,也显得极为强大。说实话,其中某些人在职业生涯的晚期,光辉也衰减了。傅聪却呈现出持续的发展,甚至越到后来,他演奏中的音乐表现的能量、深度与单纯的美就越了不起。

可想而知,大师当年首先是保存了自己——不仅坚立于演出市场,也没有被那些了不起的人的能量所压倒。因为和能量巨大的人相处,其实是种极为复杂的考验。当然从根本上说,物以类聚无疑是最安全的。

有一点仍需留意,就是傅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沉淀,也是到此时才渐渐完成其在音乐层面的转化。用钢琴家自己的话说,他如果出去太早,就无复为后来的他。这是由于从思维方式到文化修养,钢琴家都是大致定型之后,才进入另一种文化主导的世界。然而,恰恰也只有来到西方以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以往的根底与全新环境之间的冲突,并终其一生,探索二者在艺术层面的种种微妙关系,由此才成就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位傅聪。

师造化,复仰古人,戛戛独造

记得某次,傅聪对于将某位演奏家称为奇迹不以为然(忘了是否指他自己),感觉这样的称呼太廉价。我想,这恐怕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奇迹”一词被用烂了,好像某位新人演奏得精彩些,超越年龄些,都可称为奇迹似的。然而,真正配得奇迹之形容的,傅聪本人正是绝对的少数之一。

如前所述,钢琴家面对个人条件、环境与时代压倒性的不利,能够把握某些特殊的条件,抓住某些时间的窗口,以无比的毅力击溃概率的碾压。由此他成为一位真正在国际上站稳,又能为最具品味的同行认可的音乐家,这怎能不称之为奇迹?同样,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奇迹般的独奏家,那许多小一号(几号)的“奇迹”们,就不免黯然失色了。

关于钢琴演奏的艺术,傅聪常引用黄宾虹画论中的观点: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么说,原意是指一位画家师法古代名家的作品固然获益不浅,却仍不及全心观察自然本身收获更大。傅聪将其引申为:造化,即是作曲家的原作,这是演奏者最最要注目之处。并且这样的专注,并不仅限于单纯的谱面,还包括追求更好的乐谱版本,深入思考作曲家的原意等等。市面上的很多乐谱有错误,演奏者需要寻找最贴近作曲家原始构思的文本。

黄宾虹对于傅聪的影响极为深远

同时面对作曲家某些让人费解的手笔,钢琴家需要深入思索,研究不同层面的内容,以寻找真正的“作曲家的意图”,不能潦草从事,甚至照搬一些积非成是的演绎习惯。而演奏中的古人,就是指录音史上的历代巨匠。傅聪反复指出,这些人诚然拥有超凡脱俗的演奏艺术,对于后辈钢琴家表现作品而言,却终归是一种参照,绝不能反过来代替造化(原作)本身。

他本人是特别推崇老一辈演绎大师的,富特文格勒、瓦尔特、施耐贝尔、埃德温·费舍尔、科尔托等人,也就是他从小所听的那些伟大演绎者。然而,傅聪真正坚持的,永远是深入透彻地分析原作,讲求实际、切中要害,在此基础上则能够触类旁通,兼容“古人”的成就,以及其他艺术的内涵等等。

这方面,钢琴家关于海顿、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等人作品的讲课内容已被整理成文,有兴趣的读者自可寻觅。细究起来,其内容也仅表现大师观点之一隅,可对于傅聪观“造化”之视角,这些文献毕竟是很好地说明。钢琴家谈论音乐时,常常引用中国文化的内容,指出意境方面的共鸣、贯通之处。久而久之,不免也有人误解先生是以中国的内涵审视西方音乐,这应当可称为倒果为因。

先生的访谈、讲课录等等

读傅聪的讲课录,你会发现他是原作研究透了,深入其意境,而后指明东、西方艺术深层的贯通,或指出某位大师的演奏确实精彩,值得特别留心。“这位古人(指科尔托)确实值得我们多学学。”倘若颠倒过来,以东方的意境硬套在西乐的理解上,将古人的方法生搬在自己的演奏中,就难免有种种牵强,而无有真实的境界可言了。

傅聪如此演绎,不仅高度符合艺术的规律,也是最直接地延续了黄金年代的精髓。“古人们”是典型的例子,施耐贝尔、费舍尔、肯普夫都是艺术修养极为宽广,同时也能深入的音乐家。可他们对于哲学,或古希腊艺术的理解,都是在深入思考原作之后,帮助音乐表现的神采、意境完成更高一层的升华。指挥家瓦尔特有名言:“如果一个人单纯是个音乐家,那么他也只是半个音乐家”,或许最好地说明了这种辩证。

由此,一方面当我们读到傅聪以李后主词为莫扎特《a小调回旋曲》K. 511的意境做注,或将陶渊明与舒伯特的意境并提,不易做太片面化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我们实实在在需要学着去欣赏,这位大师所到达的以原作为本,先师造化精神,后得古人风致,俯仰古今,贯通东西之绝妙境界。

说学着去欣赏,因为我自己真的是一直在学,特别是聆听傅聪偏后期的录音,或他(截至目前)在上海举行的最后几场独奏会,对此感触尤深。渊明所谓“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傅聪这些演奏亦表现出如此高耸、旷观,同时毫不疏离、淡漠的艺术生命之高度。录音常听常新,尤其是专注地聆听,几乎到了听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的地步。而那些演奏,虽然已过去一些年,许多精湛处回忆起来,竟仿佛是犹在耳际一般。

傅聪将自己演奏风格的变化概括为,少年时天性就非常热情,后来受到杰维茨基的规范;再后来,钢琴家一方面不断深入演奏的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将自己天性中的热情与自由度,在演奏中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有规律,复有深度的自由,这是对“古人们”的艺术最恰当的形容之一。显然傅聪也在一个不小的时间断层后,追逐着他们的脚步。

听傅聪在60年代初灌录的莫扎特协奏曲(第25、第27号,Westminster的录音),我们会发现自然的句法、触键与结构观念确实贯穿全篇。这的确是有着真正的莫扎特风格的演绎。然而听他后期灌录的莫扎特协奏曲与奏鸣曲的录音(目前由Meridian发行),我们会发现其中高度个性化的魅力与分量,仍是早期录音所不具备的。尽管,那些基础性的特点得到完全的保留。

后期录音中,傅聪以宽广的速度演奏《c小调奏鸣曲》K. 457中的柔板乐章,从中又呈现出戏剧性异常丰富的句法。确实变化多端,然千变万化之中,音乐始终屹立于稳定的基本节奏与恰当的平衡、比例之上的妙手,说来容易做来难,此处的表现除却黄金年代的巨匠,罕有人能与之争辉。他借“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形容《a小调回旋曲》K.511,而他本人的录音确实是对此最好的说明。主题一次次重现时,那千回百转的情韵,仿佛是演奏者过于强烈的主观表达,却又在莫扎特最要求不能夸张的框架中显得如此合宜。原作的不同层面,大师究竟探寻到多么深入呢?

文章开头提到,傅聪作为一位被国际乐坛所认可的、大师级的、来自中国的钢琴家,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这三重身份之中,其它两方面都可能随着时间淡去,唯有在大师的层面,依旧显为高耸的音乐表现终将不朽。具有如此高度的演绎者的出现,必定成为真正的奇迹。在傅聪身上,这是他一生同摧毁性的概率厮杀而得到的。

(0)

相关推荐

  • “东方钢琴诗人”远去了 第A16版:天下 20201230期 济南时报

    傅雷之子傅聪因新冠在英国去世 "东方钢琴诗人"远去了 202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送别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当地时间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 ...

  • “钢琴诗人”傅聪感染新冠去世,享年86岁!

    钢琴爱好者的秘密基地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钢琴家」关注我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 (3) 傅聪 - 肖邦:钢琴协奏曲No.1,2 当地时间12月28 ...

  • 钢琴家傅聪去世“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2009年5月13日,钢琴家 傅聪 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会.(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当地时间12月28日,翻译家 傅雷 之子.国际知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 ...

  • 杜显怡:琴声悠悠 思绪悠悠

    琴声悠悠  思绪悠悠  --钢琴大师傅聪独奏音乐会随想 杜显怡 前几年在重庆大剧院听傅聪钢琴独奏音乐会,写了一点文字.再发出,谨为悼念傅聪先生.   已经过去久了,钢琴大师傅聪2014年12月13日在 ...

  • 最新!这位大师因新冠去世!

    当地时间12月28日,据奥地利音乐频道消息,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傅聪是著名钢琴家,有"钢琴诗人"美誉,为钢琴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父亲是著名翻 ...

  • 清明特辑丨把爱献给音乐,追忆钢琴诗人傅聪最后的旅程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去世,享年86岁.傅聪,这位横跨东西方文化的艺术家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突然离开了所有热爱他音乐的人,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青年钢琴家也纷纷 ...

  •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肺炎在英去世,中国的钢琴诗人走了

    据奥地利音乐频道消息,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12月28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日前,据傅聪的学生.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孔嘉宁消息,傅聪在英国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入院两周不见好转. "东方 ...

  • 重温《傅雷家书》: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钢琴家 傅聪 当地时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傅聪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其父亲是著名翻译家 傅雷 . "别忘了杜甫那句诗:'家 ...

  • 再见傅聪|再回曾经的珍贵影像,送别永远的钢琴诗人

    傅聪 1934-2020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 据奥地利音乐频道消息 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 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傅聪,享誉国际音乐界的钢琴诗人 多年来他旅居海外,却心系祖国 2 ...

  • 傅雷之子傅聪因为新冠病毒去世,却被人骂是“叛徒”!

    傅聪七岁学琴,九岁师从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帕奇,1951年跟随前苏联钢琴家波隆斯夫人学琴.1953年应邀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获得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