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吃早餐

小吃全家福是当早的头盘,虾酥、马蛋、海蛎饼、肉丸、三角糕、马蹄糕摆得很是好看,据说能做虾酥的地方已不多见。

主笔/黑麦

我这个人很少吃早餐。

上一次早起吃早餐,大概是三年还是五年前,也可能更久,因为单位不用坐班,所以就不用早起,每天起床的时候,天已大亮,有时候已经过了午饭点儿,这是我们这种善于熬夜的人养成的不良习惯。

不用早起,大概有很多好处,俗话说,早起毁一天,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凡事总有两面,不早起,就吃不到早餐,就闻不到夹杂在晨雾中的那一缕仙气,那是一个城市中最新鲜的烟火气。

北京人的早餐很是单调,何勇《钟鼓楼》歌词有一句,“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大体概括了北京人对于早餐的态度——凑合。油条、豆浆就像是上面安排下来的红头文件,无论早餐摊卖出什么花样儿,总逃不过这两款。

东交民巷小学门口有家以苏帮菜闻名的松鹤楼,我上小学那会儿,这酒楼还做便民早点,穿着脏兮兮白大褂的师傅端着滴着油花的新鲜油条进进出出,偶尔冲着不排队的人嚷几嗓子,好像也不是为了让人群排队。我爸从来不点别的,我也只能跟着吃这两样儿,他在医院上班,我老有一种“遵医嘱,每早服用”的感觉。

毕业后,我上过一阵儿班,每天早上拎着个煎饼果子走进大厦电梯,小贩摊的煎饼油乎乎的,散发着熟葱的气味儿,整个大厦的办公室环境,就这样被我给毁了。关于煎饼,我还有个不太好的回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妈不知道从哪儿看到个假鸡蛋流入市场的新闻,所以每次我去买煎饼必须自带鸡蛋,这搞得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糖油饼、豆腐脑,像是油条、豆浆的升级版,吃起来过瘾,但更油腻;猪肉大葱和素馅包子,像是来凑数的;烧饼夹肉和鸡蛋灌饼硬生生地提供热量,但都不算好吃……2000年以后,北京的早点摊都统一了面貌,早起时觉得吃的不再是早餐,而是大数据,很让人撮火。大概就是因为北京早餐的无趣,我早早地丧失了早起的能力。

纪录片《早餐中国》

这个月初,我参加了《早餐中国》的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福州,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陈晓卿。我刚来三联的时候,我采访的第一个人就是他,那时他刚刚拍摄了纪录片《森林之歌》,据说他知道我是因为我去年写的《拍黄瓜简史》。我对他说过的一段话印象深刻,他说如果当年建造通天塔,上帝不是用语言而是用食物把我们区隔开,通天塔可能就建成了。

陈晓卿邀大伙儿吃的第一顿饭并不是早餐,而是夜宵,在燕壹品。燕壹品在达明美食街上,这条街的名字让我想起一支1990年解散的香港乐队。一个叫建国的福州朋友说,当天的夜宵菜单像福州传统婚宴标准:红蟳粉丝、番鸭芋头、糟鳗、醉排骨、南煎肝、太平燕、清蒸白刀。不得不说,很多菜我都没吃过,我也必须承认,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超级夜宵给吃蒙了。减肥的我,又一次没有守住饥饿之美。只记得那天晚上,陈晓卿说了一句话:“别人只在乎你飞得高不高,我只在乎你吃得饱不饱。”

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十几个人随着陈晓卿向老福州行进。因为起得早,走路如腾云驾雾;因为起得早,便能看到一个城市最纯情的样子:安静的三坊七巷里有挂着古风牌匾的快餐厅,空空的酒吧街旁是林则徐纪念馆,半野轩风骨犹存,街道好似吴清源童年棋盘上的脉络,一群女人骑着自行车和我擦肩而过向市中心东街口骑去。我忽然想到了金斯堡的诗句——她们的鼻子和嘴上都戴着白色的口罩。

昨夜的食物尚未消化,胃里的空地不多,可早餐一上桌,肠胃便咕噜着喝彩起来。小吃全家福是当早的头盘,虾酥、马蛋、海蛎饼、肉丸、三角糕、马蹄糕摆得很是好看,据说能做虾酥的地方已不多见。我很喜欢海蛎饼,那里塞满了猪肉碎、圆生菜、紫菜和牡蛎,一掰两半,整个饼都在笑,咬上一口,酥软香嫩。

▲福州早餐全家福:虾酥、马蛋、海蛎饼、

肉丸、三角糕、马蹄糕

三角糕、马蹄糕里有雅致的香气,毫不夸张。三角糕也称芋粿,用隔夜泡发的粳米制成,低温油炸,直至披上金黄。马蹄糕很是透亮,带着一股地瓜的清香,同桌的人偏爱虾酥,恰好把糕留给了我这个北方人。

马蛋大概有无数个名字,在当地也叫炸枣,四川和北京叫麻圆、麻团儿,海南叫珍袋,广东叫煎堆,广西叫油堆……同桌有个美食家,说这蛋甚是好味,我也跟着拾起半个,塞进嘴里,在北京的早点摊上,也有类似的吃食卖,可我从未点过,突然觉得自己低估了这团儿糯米的威力。

锅边糊也有无数个名字,“鼎边糊”“锅边糊”“鼎边垂”,最讨巧的是“锅边福”。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浇上,便形成了一个白饼,待温度渐升,米浆在锅边被烫成干皮,这是锅边糊的碳水担当,而真正的主料则是这锅汤,它的底味全由蚬子汁供给。福州话管闽江的黄蚬子叫“niu yang”(牛养),管小孩叫“捏养”,管猴子叫“搞养”,蚬子、小孩、猴子,看起来并没什么关联。出锅前,厨师依次加入虾米、熟鱼干、小肠、花蛤、香菇、白菜、芹菜、葱……喷香的味道从厨房的小窗一涌而出。和我一样,陈晓卿也很喜欢这碗“面汤”,主食是我们的共鸣。

纪录片《早餐中国》

朱乐贤说,食物是有根的,食物也是有“在地性”的,和地方的水、土、人都有关系。作为制片人的他曾和陈晓卿说过,为小店铺做本册子,而陈晓卿则有点悲观地认为,一年后,这册子里的一两成店铺将会消失。王圣志是《早餐中国》的导演,他说,所有的餐都可以创新,唯有早餐不行,它必须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同一个味道,它保持整个社区的共同味道记忆,人们需要一样具体的东西来作为他们热爱生活的依据。

陈晓卿说过,烟火气是最了不起的东西,所以他给那次活动起名叫“了不起的烟火气”。几天后,我回到了北京,我很怀念福州的那几顿饭,特别是那顿早餐,因为北京的清晨于我而言,只有起不了,烟,还可能有些火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