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智慧
最近阅读井上靖的《孔子》和何俊伟的《〈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等书籍,对孔子的教育智慧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感受。现从中再摘录几段嘉言,和大家共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给颜回讲了一整天的课,颜回没有发出疑问,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看上去似乎有些愚钝。可孔子从颜回的表现中觉察出了别样的隐秘,于是他来了一个微服私访,等颜回回家后考察他私下的表现,得出“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的结论。可见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关心的,对学生的了解和考察是全面的,不因学生某一情景下的表现和片面的认识而妄下定论。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所做出的判断,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人生轨迹,或许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点评中悄然发生了改变。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给学生进行评判之前,教师必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孔子,则为教师如何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既体现了孔子识人、评价学生的教育智慧,又体现了他关爱学生的真情。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孔子是非常喜欢颜回的,但他对颜回也有一点不满,就是嫌他太听话,从不对老师的话提出反面意见。孔子喜欢思想的交锋、头脑的风暴。由此不难理解,子路虽然常常反感孔子的行为,但不影响孔子喜欢他;宰予处处与老师作对,孔子还是能容忍,没有开除他的学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态度。“默而识之”,是一种凝视、忘我并积极思维的阅读、学习状态,这里的“识”,意在辨识,辨别,积极的思考,有一番主动建构的功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乐学乐教的状态,是孔子作为教师的一种快乐境界。“学而不厌”,不是孔子对学生说的,而是孔子对作为教师的自己说的,如果教师自己就是一个永不疲倦的学习者,而且乐学好学,那么要把学生教好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孔子的教育思想、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好学、善学之中,倡导教育首先是指向自己,自己学了做了,自己有了感悟,再去教诲学生。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谙孔子的为师之道,为了激励教师持续、终身学习,他说:“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远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至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长青不老之保证。”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比作;过之,必趋。
弟子们在与孔子日常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以及盲人,或者他们如果来见孔子,虽然年少,孔子一定站起来;如果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定小心翼翼地小步走过。
我们一直说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孔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孔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守礼敬人等内在修养,更具有和蔼可亲、耳濡目染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今天的很多老师,在生活方面的太不拘小节,言谈举止失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其实对教师自身的形象锻造也是很不利的。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般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君子”在古代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示身份,如国君;二是指向道德,指向自身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三是对他人的尊称。“小人”也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普通百姓;二是指没有修养、甚至有道德缺陷的人。现在,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都是针对第二种类型的人而言的。
孔子之所以要对子夏说这番话,是防止他走向过于沉湎典籍文字的狭隘之路,而忘记了世间之道;防止他仅仅专注于章句训诂,而忽略了文字后面的义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孔子注重把学生往高处引领,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发展最大化。其“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智慧可见一斑。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讲自己对育人的深切感悟和教育理念。他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吃苦,不勉励他勤奋吗?真诚的对待一个人,能不教诲他、鞭策他进步吗?”
做家长的,可以仔细品味孔子的这段话,将其作为镜子,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们学到知识,学到本领,时时去练习、做事并且把事情越做越好,自己有了成就感,不是十分快乐吗?远方的朋友来了,多了学习的伙伴,可以互相切磋,分享交流,彼此同学共进,不是应该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心里不怨恨,那才是君子的风度呢。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去做事,并且为学有成效、学以致用而快乐;学习还要快乐地与同学相处,跟同学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在和同学相处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思想而怨恨。
为什么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忘不了他,专门整理出他的言行录《论语》而传世至今,这是因为孔子的人生始于“学”,且终身以之,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终身进阶者;因为孔子的教学是和弟子真诚、平等的对话,绝没有居高临下、专断强制,他总是亲切地叮咛弟子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去学习、做事,从而享受生活的快乐。这种学习改变命运的人生,仍然能给今人以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