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宓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演变
论宓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演变
中国文学史上拥有许多发展日趋丰满的文学形象, 如宓妃、王昭君、杨贵妃、崔莺莺等, 这些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往往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各种发展趋势。自战国屈原作品始便示人以较特出形象的宓妃, 可谓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 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清晰的演变轨迹,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建安至唐代阶段的基本趋向。
(一)从战国屈原到东汉中期张衡的时代, 除了中间的一段短暂时期外, 宓妃主要以“虽信美而无礼”的神女或“精灵”的形象出现, 因其“无礼”而遭到舍弃和斥逐。
(二)对于宓妃, 虽从屈原到东汉形成了一条比较明晰的反面性的评价体系, 直到东汉末年起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在秦末(或稍后)至司马相如的时代, 却还存在一些异于屈原、扬雄、张衡之类姿态鲜明的否定性评价的描绘, 而将宓妃作为作者希望与之相伴的美丽形象。
(三)此后的中国文学史, 直到东汉末写出在端正之士眼里属于狎昵之作的青衣赋的蔡邕, 宓妃的形象才真正地朝着建安曹植洛神赋的方向发展。蔡邕述行赋谓“想宓妃之灵光兮, 神幽隐以潜翳”, 显然是将宓妃作为一个心中思慕的神女来表现, 这便为曹植开启了先声。曹植妾薄命篇谓想彼宓妃洛河时, 正是蔡邕述行赋“想宓妃之灵光兮”的进一步发展。而其以洛神宓妃作为主人公的洛神赋, 更是为中国古代宓妃形象演变呈现了最关键的一环。
(四)宓妃的形象在六朝至唐初发生了第二次大转折, 即洛水女神宓妃与曹丕的皇后甄宓(即甄后)的形象发生了融合。这种融合随着被唐初李善采纳入文选注而在后代广泛流传开来。
(五)之后在明清戏曲小说繁荣的文学发展背景中, 洛神宓妃, 尤其是她与陈思王曹植间生生世世的爱情故事当然也成为戏曲家们创作的一个热点题材, 产生了汪道昆洛水悲、黄燮清凌波影等戏曲。但或许由于创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 这些戏曲小说在宓妃形象的演变上没有多少实质进展,明显落后于他们时代的文学和思想潮流。值得一提的是, 明末柳如是男洛神赋一反女性洛神的传统, 描写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男性洛神的形象, 以喻托她对心仪男性的爱慕之情, 为洛神宓妃形象的演变另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但由于这一方向在后来的文学中未能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扬, 所以本文就不予进一步阐述了。
大致说来,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金元明清, 在爱情的描写上已远远超出洛神宓妃这种模式, 许多比较勇敢的作家已不再满足于洛神式的爱情模式, 如西厢记、牡丹亭等作者。个别作家如蒲松龄等在特殊的情况下重拾宓妃或甄后的题材, 虽然在对女主人公的态度上多了些模棱两可, 但从总体上说还是为甄后的形象增加了不少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可以说, 从建安到唐代的中国古代文学, 其整体趋势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自我的道路, 这条道路被金元明清的一些进步作家所继承与发扬, 最后通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