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鄂州的烟火气最烟雾缭绕的时候
历史上鄂州的烟火气最烟雾缭绕的时候
东汉末年就是吴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晋代鄂州是王侯贵胄的必争之地
东晋四大门阀王、陶、庾、温轮流坐庄鄂州,鄂州的地位一时间举足轻重。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岳飞抗金驻军地成商贸中心
研究唐宋史的湖北省社科院文史所副所长曾成博士介绍,武汉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古代变化较多,唐宋时期的武昌属鄂州,鄂州州府所在地大概在今武昌城区,当时叫江夏县。
曾成介绍,南宋时期,鄂州作为抗金重要基地,岳飞曾驻军于此,翻阅文献可知,岳飞在此驻军抗金达七年之久。如今武汉一些民间文博爱好者收藏的宋代城墙砖上,还能看到“水军”“前军”“踏白”“右雄武”等军队番号。因宋代军人是雇佣兵,军营中除了士兵,还有为数不少的军属,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
曾成认为,从地理上看,鄂州沟通南北,联接东西,位置相当重要;从人口上看,当时鄂州居民超过十万户,加上屯驻有大量军队,催生了大量物资需求。这些共同促进了南宋鄂州的商业繁盛。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下他路经鄂州的见闻,“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描写了当时武昌的繁华。
“货到南市活”
关于当时武汉地区商业繁盛的记载,南宋词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有详细描述,他专门描述了南宋鄂州最重要的商贸集聚地“南浦”。
曾成称,“南浦”位于鄂州城西南面的长江岸边,这里自南北朝时期起便是往来舟楫的停泊之所,自黄鹤楼下向南延伸至鹦鹉洲尾附近,绵延数里。为给商船提供服务,“南浦”一带逐渐兴起发达的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称为“南市”。
范成大提到,当时鄂州城南沿江地带店铺林立,酒楼壮丽,“外郡未见其比”。“南市”汇集了来自四川、两广、荆襄、淮南、浙江等地的各色商品,号称不论什么货物,没有卖不出去的。且不论货物多少,都能在一日内售卖一空。近代汉口开埠后,有所谓“货到汉口活”的说法,从范成大的描述看,南宋鄂州“南市”的地位似与近代汉口相仿。
在唐代,李白、孟浩然、崔颢、王维等一众著名诗人,都曾来今鄂州“打过卡”。相比之下,今鄂州地区在北宋存在感似乎弱了些,这是为何?曾成认为,隋唐五代时期,今鄂州地区即是长江中游一处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而北宋定都开封后,南北交通、货运要道主要依赖大运河,令鄂州地区影响力有所减弱。行政地位明显下降,最直接的体现是行政中心搬迁到了现今武汉,之后的数百年间鄂州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