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出少林”是说武功秘籍?错了!是和少林武僧还俗有关
在明代北疆抵御少数民族骑兵和南方抗倭前线战场上,有时能看到这样一群奇异的明军士兵,他们留着光头,操着着娴熟的棍法,用少林武术屡屡击溃敌军攻势,他们就是在历史中颇具传奇色彩的少林僧兵。
一、僧兵的历史渊源
自东汉末年起,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有了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迎来生存挑战。战乱时期,在流兵和难民眼里,拥有田产粮食的寺庙就像是肥肉,谁都想上去咬一口。为了自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僧人习武和组建武装力量,当时规模较大的寺庙都蓄养了一定数量的“僧祗户”“部曲”“佛图户”。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拓跋焘西伐关中之乱时,途经一寺庙,发现其内有大量弓矢矛盾,十分震怒,下令严查。北齐将领高浩带军守卫信都时,为增强守军实力,用金帛招募青壮协防,最后有数千僧人请战。
在唐代,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大量僧人也开始接受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南唐时的庐山圆通寺,在曹彬率军渡江围攻时,有数千僧人“乞披坚执锐,以死国难”。宋代也有大批僧人投入到抗金的一线战场中来,僧人宗印甚至能在宋军中自成一军,号“尊胜队”“净胜队”,屡战屡胜。
花和尚鲁智深
到了明代,随着佛教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寺庙与王朝政治经济上的捆绑也更加牢固。一方面,皇帝本人就是佛教信仰者,如明成祖、明宪宗和明孝宗等。另一方面,寺庙土地多由政府赐予并给予保护。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少林寺内立下《告示碑》,其云:“圣旨不许军民人等搅扰及争占田土,犯者不饶。……其赡寺地土,屡奉明文,永远耕种。”寺庙平时享受很多特权好处,国家有难时,自然就要出力。明代中后期,国家之难就在于长期废弛的卫所兵战斗力大不如前,见到倭寇,就望风逃窜,视其如雷电鬼神而不敢犯。眼见卫所兵靠不住,明廷无奈只得在各地募兵御敌,在寺庙里好吃好喝供养有武艺基础的僧人自然成为了优质兵源。
明代寺庙
二、善战的少林僧兵
在明代众多寺院中,少林绝对是兵源大户。明代少林寺是各派禅宗祖庭,尤受官方推崇,历任少林住持也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因此少林将佛法与忠君爱国相结合,令寺内僧人朝夕练习武艺。这些武艺高强的少林僧人在受地方或将领招募后,加入军队为国效力。当时有官员评价各地僧兵时说:“首推少林,次则伏牛,又次为五台。”可见少林僧兵地位之重。
明武宗时,北方蒙古骑兵屡屡犯边,但即使九边重镇协力防守仍常常为敌骑所胜。尤其是山陕防线几乎被打成了筛子。于是明政府便从少林寺征调武僧奔赴前线作战。僧兵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让明政府非常震惊。三奇和尚曾被封为都提调总兵,率领僧兵加入河南班军,轮防山陕。如今的少林寺中还有一座友公三奇和尚塔,就是当时为表彰友公三奇和尚而立的。
少林寺
嘉靖时倭乱最烈,倭寇过境后,“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殒涕”。为了增强战斗力,明政府便将少林僧兵编入军队。这些雄壮的武僧手持长七尺重三十斤的铁棍,操弄起来便捷如竹仗。每次战斗,明军就令这些僧兵打头阵。僧兵个人战斗力爆表,倭军中有一身着红衣的高个巨人屡次斩杀明军,众人皆不敢与其战,只有一个名叫智囊的僧兵,手提铁棍,几下杀死了巨人,吓得倭军立马下跪投降乞命。
少林僧兵有时也会帮朝廷镇压地方起义。明成化年间,有刘千斤起兵造反,僧人惠通直接前往敌营对刘千斤说:咱们俩今天比一场,用带着灰的毡子裹上兵器对打,谁身上有白点谁就输了。我输了要杀要剐随你便,你输了就要投降。刘千斤欣然同意,结果没多久,他身上全都是白点,随后就下令全军投降。
除此之外,嘉靖时爆发的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少林僧兵也参与镇压,这也为自己招来了祸患。崇祯时,有山贼李际宇在嵩阳啸聚万人,四处劫掠。李际宇尤其讨厌会武功的少林僧人,害怕其成为绊脚石,便假意与之交好,甚至还赠送金银。等到少林主僧放下警惕时,便以自己生日为名前往寺内礼佛,带领手下数百人冲入寺中,大开杀戒。
三、天下武功出少林
少林僧兵除了英勇善战,在抵御强敌中立下赫赫战功外,他们本身也逐渐成为战场上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明代著名军事家郑若曾予以高度评价:“其安中国之神气,功岂小哉?”起初明军对阵倭寇时屡败屡战,甚至到了遇到倭军不打就跑的程度。随着操江都御使蔡公克带领手下部分僧兵歼灭大量倭寇后,明军士气大振,军中士卒看到僧兵战友便知能打胜仗,反倒是倭寇一见僧兵便有了心理阴影,撒腿就跑。明人董宗伯带着妻妾乘船逃跑,被倭寇围堵,就在他们准备投水自尽时,郡中僧兵及时赶到,倭寇头目见状,下令立即撤军。
少林练武
伴随少林僧兵一起扬名的,除了他们的卓越功勋,还有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在历经战争磨炼后日益实战化,这些随军僧兵每到一地,就去找当地有名的武术家切磋技艺,宁波府的张松溪和董青芝祠部的武术教师都曾和少林武僧交手。少林武术广受人们青睐。崇祯时期的陕州知州史记言就曾特意聘用少林武僧对其私军进行训练。到了清代,由于少林寺原来与明政府捆绑太深,因此得不到重用,并失去特权,寺庙田地逐渐被侵蚀。大量少林武僧为了生活不得不出走,或为富家护院,或为镖局武师,他们带着少林武术分散在中国大江南北,“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也就慢慢传开了。
文史君说:
明代僧兵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同时和明代军备废弛也关系密切。征战四方,战刀染血的行为本与佛教教义完全背道而驰,可在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清心寡欲的僧人们提刀就战,立刻成为忠君报国的优秀典范,正所谓“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当然,无论动机如何,少林僧兵们在边疆抵御北虏和在南方痛击倭寇的功绩都是真实的,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
1、王继东:《明代的僧兵——以少林僧兵为考察中心》,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程大力、何伟琪:《少林僧兵抗倭事迹考》,《中华武术》2003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