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考(好多冷知识)
清明,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挨着“清明”的还有个“寒食节”,据说“寒食节”是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忠臣……
这些说法貌似有点意思,但真正讲清子午卯酉也并不容易。比如:“清明”和“寒食”到底是什么关系?先有清明还是先有寒食?中华传统节日一般是讲农历的,为什么“清明”却固定在阳历的4月5日左右?关于清明和寒食有哪些历史渊源和典故?寒食纪念介子推的说法靠谱么?
以文化自信为已任,无影江湖有义务把这些冷知识给你讲明白。
1.从阴阳讲起——清明
人类只有开始认识世界规律,才可以称得上是文明的开端。而地球上最基本的规律就是阴阳,即日月之行,所以我们看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编制“历法”。华夏文明很早就以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为准则,编制了比较先进的“阴阳合历”,即干支历法(农历),相传为夏历。“二十四节气”具有典型的“阴阳合历”的特性,基本是以地球公转的365日均分24等份,以此预知冷暖雨雪,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说,清明是基于太阳黄道规律而来的,而且时间较早,追溯到上古时代,可能晚于夏商,但至少是周礼之前。
2.从火讲起——寒食
寒食起源也不晚,但说法并不统一。在民间,晋文公重耳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禁止生火的说法流传较广。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我们先假定寒食是为纪念介子推,那么最早不会早于春秋时代,具体到晋文公重耳,就是公元前697年-前628年之间。
可是据我考证,寒食的习俗却比这个要早,甚至一直早到了钻木取火的早期文明。
上古之人对火是敬畏的,《周礼》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古人认为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谓之“改火”。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禁火与改火之间间隔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
如此说来,虽然寒食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也有若干古籍支撑(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但更可能是与更早的“禁火节”重合。
如此考证看,清明与寒食的起源都有很大可能是早于西周,那么“纪念介子推”之说基本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介子推所在的春秋五霸时期是“东周分两段”之一。但清明与寒食的先后之争,确实是很难定论的。
3.从介子推说起——割股奉君
介子推忠心事主,逃亡之时,割下大腿的肉炖汤给重耳吃。后人对此言之凿凿,但实不可信。
无影早年曾有《十评人物》论及介子推时专门讲过这个,容后整理出来给大家,这里出于考据需要,略谈一点:
据成书于汉代的《韩诗外传》说,重耳逃亡时,仅5人跟随,饥寒冻馁之际,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给重耳吃。等重耳风光之后,有功之臣纷纷讨赏,介子推鄙夷他人追逐荣华,便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有人愤愤不平,做“龙蛇之歌”讽谏,晋文公重耳派人多方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绵山,有人说放火烧山能把他逼出来,结果大火烧死了介子推母子。后来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举国不许动火。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否属实,一直在史学界广有争议。比较权威的《左传》和《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算是比较详细,甚至有“龙蛇之歌”的记载,但对“割股奉君”的事却只字未提。也就是说,左丘明和司马迁并不认为介子推真割过自己的肉。其实这也不用过多论证,一方面,古代野外医疗条件下,割块肉还能活下来已属无稽之谈,何况十九年的逃亡生活能够一直步行跟随下来,想来不是一个腿上缺块肉的人能做到的。民间故老传言,往往是努力歌颂其忠君,所以最大可能是编故事的。反过来,从重耳最后竟然把他给忘了和纵火烧山这些情节上也可作一点点辅证(关于介子推,各位可稍等看无影江湖即将推出的专篇)。
4.清明和寒食的时间确定
上面讲到,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基本是按照黄道运行规律的,是公历4月5日,个别年份会向前错一天,可以说是阴阳调和、兼顾农历和公历的产物。但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对寒食节的时间却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后一日,有的直接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汉代以后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在清明前两天,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作为中原古晋地同时又是介子推故国的山西太原一带,一般将寒食节定为清明的前一天。
历史上“寒食”曾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官方会给文件放法定假的,唐代以后逐渐式微,渐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窃以为按冬至后105天的算法比较可取,但确实也存在兼顾农历和公历,从而不固定在哪一天的问题。
5.讲几个相关花絮
一是说说“改火”。改火之事,史料中是极其重要的仪程,但今人已多数不知道了。苏轼名篇《望江南.超然台作》有“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之句,可见改火之俗在后世也曾是流传很久的。“改火”是熄灭所有旧的火种,重新钻木取火,而且四季钻的木头是不一样的。《周书·月令》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仪程虽繁杂,但有点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意思。东坡居士一句“新火试新茶”就足以令人羡慕。
二是寒食的被禁。由于古代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后来被当作陋俗,出现明显的抵制。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三国时,曹操也曾颁发《明罚令》予以禁止,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曹操同学对百姓吃冷饭这个事虽然管得有点宽,但作为政治家,他敢于突破传统,“不可务虚名而处实祸”的政治主张在此禁令中还是有体现的。
三是再谈谈关于清明防火的一个建议。由于清明时节是一年当中风最大、草木最干的时候,过去这天不休法定假,尚且到处上坟山火难防,现在给了法定假日,简直等于放火。而且移风易俗是短期内很难奏效的,完全禁绝烧纸在目前不太可能实现,所以无影建议将清明的法定假日改到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因为中元节又称祭祖节、鬼节,正是古来就有的祭奠先人之节,七月半,草是青草,树是湿树,风也不大,特别不易燃烧,一方面照顾民俗上仍然适当,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山火。这个希望大家传播出去,肉食者谋一下。
四是好好欣赏一下苏东坡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里面既有无奈与怅惘,又有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真是特别好!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