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霸主遗言:曹操最感人、刘备最虚伪、孙权最务实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也是个尔虞我诈的时代,不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一个人无论之前有多么的狡诈,临死之际也会敞开心扉,说出隐藏心中的真心话。至于作为三国建立者的3大霸主-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遗言都讲了哪些内容呢?

▲魏武帝曹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先来说说曹操的遗言。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跟大多数开国帝王一样,曹操在临终前,照例要对自己的功业做一番总结,并对病榻前的臣僚们说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载,削平群雄、一统中原,只有西蜀的刘备、江东的孙权未曾剿除。孤死后,你们要尽心辅佐世子曹丕,以完成混一海内的大业。”臣属听完后,无不唏嘘落泪。

然而,曹操话题一转,紧接着又谈到自己的葬礼和众位妻妾的安置问题。对于葬礼,曹操希望在他死后实行薄葬,并能够“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以此来压缩丧葬费用,尽力减轻国家的负担。至于妻妾的安置问题,曹操叮嘱她们道:“我死之后,汝等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这样做,同样是为国为民的考虑。

除此之外,曹操在临终前对长子曹昂(字子修)、前妻丁夫人倍感愧疚,常常对身边人讲:“我一生行事,自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后悔遗憾的。假若死后还有灵的话,能让我感到遗憾的,便是子修如果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呢?”

由以上史实看来,曹操的遗言基本上没有高谈阔论,有的只是以民为本、儿女情长,令后世之人读史至此,不禁唏嘘落泪。这也看到曹操柔情的一面。

▲汉昭烈帝刘备。(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再来谈到刘备,刘备称帝后不久,亲率大军进攻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江东将领陆逊。经此一战,刘备不仅断送收复荆州的梦想,甚至连本人也差点被俘虏,可谓耻辱到极点。正因如此,战事结束后,倍感羞愤的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宫,并在这里走完余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刘备临终前,将丞相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并将幼主刘禅及军国大事全都托付于他。在遗言中,刘备先是称颂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如果由他来治理国家,必能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然而,刘备话锋一转,跟诸葛亮讲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虽然后世对“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多有争论,但如果仅从这句话来做分析,刘备似乎对诸葛亮无比信任。但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便是刘备在临终前,并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让中都护李严主管军事,

其真实意图不言自明。因此,我们可以说,跟曹操遗言的温情脉脉相比,刘备的遗言则充满虚伪与杀机,令后人读史至此,不禁毛骨悚然。

▲吴主孙权。(图/翻摄百科词条)

最后则是孙权。跟刘备的情况相似,孙权在位的晚年,帝国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之中。原来,在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册立第三子孙和为储君,但与此同时却溺爱第四子孙霸,并让他享受跟太子一样的饮食起居标准,由此激起后者的争储之心。围绕着储位的争夺,孙和、孙霸的关系势如水火,而大臣们也纷纷选边站,由此酿成激烈的党争。

储位之争让东吴陷入严重的政治动荡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正因如此,孙权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在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出手,下诏废黜孙和为南阳王,将孙霸赐死,并大肆诛杀、贬斥他们的党羽。经此一劫,东吴朝堂近乎被清空。事后,孙权又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局势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但隐忧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在临终前,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等人召入宫中,委以托孤重任。

同时对着孙亮留下遗言道:“我这一生能够当这么多年的皇帝全靠我的父兄和群臣的帮助。我很快要奔赴黄泉了,能够见到我的父兄我心中其实挺高兴的。但是我还是放心不下你啊,你如此年幼却登上了大位,又处强敌之间,我又怎么放心地下呢?你要记住,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只有这样才能长久。”

孙权的遗言非常让人感动,虽然寥寥数语,却体现出了对儿子的关爱和殷切寄托。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注【无风起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