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事,不是一定越多越好

读书群一月阅读的是How to Read a Book,这本书共有4个部分,我们刚刚读完Part 2。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大家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觉得有趣的书,但是你读进去就会发现,“枯燥”的深层是一股清泉。12天过去了,群里只有少数人还在读,而且越读越high的节奏,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体会到开卷有益和分享的乐趣。

胡适早就提出读书有两个要点:“博”和“精”。“博”指的是要广泛阅读,”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 多读书,主食美食甜食都要吃,不要偏食;”精“指的是要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要通过做笔记和怀疑的方式来吸收一本书 --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博和精在一起才能构建广而深的知识金字塔,若是没有“博”,我们的知识无法联系起来,最终无法读懂那些经典;离开了“精”,我们读书越多可能就越没有自己的思考。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读书群的一位朋友的读书笔记。

文 / Hazel

写在前面: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见缝插针地完成了How to Read a Book第二部分的阅读任务,可以说这本书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已经看完了,虽然在看这本书一些章节的过程中,对里面一些概念一看就烦然后一览而过,而不像真正的学霸死磕下去,好在现在要写笔记重新回顾并梳理了一遍,这篇笔记是这本书的第三篇读书笔记,想当初,从0到1,再到现在,感觉停不下来。

作者在part 1&2提到了会读书的重要性,比如如何给书分类(pigeonholing a book),概括大意,摸清作者用词定义和背后的信息;怎样和作者对话、对内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等。一直以来,“饱读诗书”,“读书破万卷”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读得多不代表你读得是好书,好书不见得你能读得好: widely read不见得是read well, 因为这些人是"bookful blockheads, ignorantly read." 也就是“书呆子bookworm”。

看看这几年来经常出现的一张图:

很多人把这张图拿出来举例说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我看来,这张图简直是对读书的讽刺,为什么呢?一个人站在由书堆砌而成的梯子上,先不说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站得高摔得惨的画面感,单就是看书的数量比另外两个人多就代表这个人可以看得更远更多更精彩吗?

拿我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学生时代也看了很多课外书,可是这些课外书很多都是休闲类的杂志报刊和小说(初中还没读完就把金庸和琼瑶的小说全部看完了),这两年比较多看一些非虚构类的书,但也止步于看过翻完,很少停下来去思考去输出。那么我得到了什么吗?貌似看了很多书,增加了大量有用无用的信息,而最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却仍然欠缺,甚至有种越学越蠢的感觉

我一直很羡慕一些人,他们分析问题总是那么深刻睿智一针见血,他们讨论问题或写文章时旁征博引妙笔生花,而自己却哑口无言理屈词穷。我以为我没有别人聪明努力,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我自己根本不会读书 -- 我只是靠读书的数量来麻痹自己而已。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那么读书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个原则的作用呢?Analytical Reading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有很多相关的解答,非常具体甚至让人感到啰嗦,不过读完后,还是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A good book deserves an active reading.
It must be completed by the work of criticism, the work of judging.

我国教育一直被认为缺失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语文考试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天看微博刚好看到这个(见图),刚看还觉得好好笑,笑完不禁扼腕叹息。

在读的过程中,书中一些话也不断让自己有中枪的感觉。

  • Most of us are addicted to non-active reading.

  • Nothing helps those who will not keep awake while reading.

  • They pause over the sentences that interest them rather than the ones that puzzle them.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刷微博或者公众号文章的时候,都会选择不用动脑的文章先看,不知不觉就让自己陷入了舒适区的怪圈。

To agree without understanding is inane. To disagree without understanding is impudent.

联想到现在网络上这么多的口水仗,键盘侠,不求知识只求曝光率,他们以跟人吵架撕逼作战为乐,以各种掐头去尾的断章取义逐条挑刺为乐,这些喷子们杀戮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Students who plainly do not know what the author is saying seem to have no hesitation in setting themselves up as his judges. They not only disagree with something they do not understand but, what is equally bad, they also often agree to a position they cannot express intelligibly in their own words.

最近一两年,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焦虑中的人们对于知识强烈渴求。然而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 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有互联网有电脑手机,各种知识唾手可得,今天看这个明天听那个,仿佛一瞬间你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然而,你真正进步了吗?你是运用知识还是收藏知识?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洪流中,有几个有分辨和取舍的能力呢?跟羊入狼群差不多,怪不得越读越蠢。

最近流行的一个概念"Grit"警示我们: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我们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了以Grit为首的七项重要的性格特质。我们应教会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跑,哪怕TA是最后一名。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读书不应该只看数量或者速度,而是在看完书后能够沉淀有用的信息加以思考并输出,从而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

fix这个小词的用法

为什么你要学学怎么读书?

为什么“读书是很个人的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