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08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一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这一条实际是讲了三种情况,第二、三种情况是第一种情况的传变。
第一种情况: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第二种情况: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第三种情况: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我们先看看第一种情况:
根据后面的“此外欲解”、“外未解也”,可以确定病家本身是存在外证、表证的,不单纯的是阳明病;
“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这是阳明病,并且有些胃肠道瘀滞了,因为有“腹满”嘛,“喘”是因为腹满导致胸隔膜不能下降;
“身重、短气”——这是体表水湿大,也就是后面“外欲解”、“外未解”的“外”证;
完整而言就是病家腹内有了瘀滞的端倪,同时体表还有水湿。这实际是胃肠道瘀滞化热,慢慢排出体内津液的短暂过程。体内有了瘀滞,但是汗出不透,没有完全排出,津液瘀滞在体表,所以表现为了水湿,以此可以推断,这个时候的“汗出”是比较少的,“脉迟”是迟滞但脉还不实。
下一步胃肠道的瘀滞越来越重,能够化热明显、能够把津液完全排出了,就变成了第二种情况。
也就是体内火热明显了,所以成了“潮热”、“濈然汗出”——身体的热就像潮汐一样来势迅猛、出汗也是蒸蒸出汗、连续不断的,这就说明体内瘀滞成实了,也就是“大便已硬”,这时候津液能排出,所以“外欲解”,治疗上就可以“攻里”了,采用大承气汤来攻下体内瘀滞,也就是严重的阳明腑实。
如果出汗虽然多,但是热还不严重,不是潮热,而是“微发热恶寒”,这说明体内还没有成实,体表依然不解,就不能采用大承气汤治疗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病家没有形成严重的阳明腑实,但是腹部也是胀大、不通的,这介于第一种跟第二种情况之间,并且更接近于第二种情况,也有些胃肠道的瘀滞了,这可以采用缓和一些的小承气汤来治疗,不能用峻猛的大承汤来泄下。
这一条把阳明腑实证的变化描述了出来,也就是体内的瘀滞慢慢变成实证的过程,第一种情况其实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的,这是腑实证最轻的状态,第二种情况是最严重的,所以用力量最大的大承气汤治疗,第三种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就选择了小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的临床常用剂量:酒大黄18克 芒硝18克 厚朴36克 枳实21克,十碗水泡厚朴、枳实四十分钟,煎至五碗,去渣,加入大黄,煎至两碗,再加入芒硝化开,分两次温服,服用后大便排出、腑实消失,剩余的药就不吃了。
小承气汤的常用剂量:酒大黄6克 厚朴9克 枳实12克,四碗水煎至1.2碗,分两次温服。服用一次后,病家排出大便,剩下的药就不吃了,没排的话都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