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盘炕
盘炕
过去在关中地区流传这样的这样一个描述小康人家的俗语:“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土地和牛对过去的农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热炕头”能和土地和牛并列,可见炕对过去的农家人的重要性。对过去的坡刘村人而言,人在穷,土地和牛可以没有,但炕绝不可少,这是一家老小睡觉的地方,与吃穿一样重要。
炕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用作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在檐墙下开一个房门和一个窗子。窗子下开两个炕洞,又叫炕门。在房子里面有窗子的一侧建炕,俗话叫“盘炕”。炕的大小因房子的大小决定,过去人穷房子小,炕的长度就由檐墙到背子墙,宽度由房子门后到开窗子这一侧的山墙,基本占到住房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二。炕高约半米多,炕边由一根光滑的长木板做成,如果没有木板,就用青砖砌成。炕上铺席,席上铺褥子,褥子上铺单子。夏季天热,人就睡在光席上,到冬天冷了,就用柴火烧炕取暖,这就是俗话说的热炕头。
说到盘炕,首先是做好炕坯(音pei)备用。炕坯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将麦秸与黄土按照一定比例和好麦秸泥,然后在平整的地面上放好边长约0.8——1米的炕坯模子,在模子中撒上能隔断麦秸泥和地面直接接触的麦秸,再给模子里装满和好的麦秸泥,用泥壁压实、抹光,抹光的麦秸泥略凸出炕坯模子,这就是“抹炕坯”。炕坯抹好后后轻轻抬离模子,换个地方开始抹第二个炕坯。如此抹好的炕坯并没有完工,在其自然晾晒到一定程度,再将模子套上炕坯,用平头硾子一下挨着一下捶两遍,去掉模子,炕坯就基本成功了,等太阳晒得完全干透之后,搬起来就可以用于盘炕了。
盘炕也是个技术活。先是根据炕的大小画好基线,然后用立胡墼按基线在周边砌一圈作为炕墙,中间以胡墼切好支撑炕坯的柱子,这些做好了,就在圈子里填满干柴,将炕坯平放在炕墙和中间的立柱上,接着快速在炕坯上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麦秸泥。抹毕后立即从炕洞把填在里面的干柴点着,这就是第一次烧炕。这次烧炕主要作用是迅速把抹在炕坯上的那层麦秸泥烘干,否则水分渗下去炕坯潮湿了炕就塌了。还有个作用就是看看炕的周围什么地方冒烟,将冒烟的地方以麦秸泥堵住抹平。当炕上的麦秸泥干到一定程度,还要用泥壁把麦秸泥再细细的磨一遍,让炕面变得尽量光滑。这些做完,麦秸泥烘干透了,炕就盘好了。
炕对农村人来说,除了睡觉之外,还有接待特别亲近和尊贵客人的功能。一般的客人,农家都是在上房的明厅或者门楼下支张桌子招待,对亲近和尊贵的客人则会在炕上支张称为炕桌的小桌招待。在关中地区流传的儿歌中有两句这样的话:“我舅叫我坐炕边,我妗子叫我坐门槛” ,这“坐炕边”和“坐门槛”竟是区分亲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