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盘炕

                      盘炕

过去在关中地区流传这样的这样一个描述小康人家的俗语:“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土地和牛对过去的农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热炕头”能和土地和牛并列,可见炕对过去的农家人的重要性。对过去的坡刘村人而言,人在穷,土地和牛可以没有,但炕绝不可少,这是一家老小睡觉的地方,与吃穿一样重要。

炕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用作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在檐墙下开一个房门和一个窗子。窗子下开两个炕洞,又叫炕门。在房子里面有窗子的一侧建炕,俗话叫“盘炕”。炕的大小因房子的大小决定,过去人穷房子小,炕的长度就由檐墙到背子墙,宽度由房子门后到开窗子这一侧的山墙,基本占到住房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二。炕高约半米多,炕边由一根光滑的长木板做成,如果没有木板,就用青砖砌成。炕上铺席,席上铺褥子,褥子上铺单子。夏季天热,人就睡在光席上,到冬天冷了,就用柴火烧炕取暖,这就是俗话说的热炕头。

说到盘炕,首先是做好炕坯(音pei)备用。炕坯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将麦秸与黄土按照一定比例和好麦秸泥,然后在平整的地面上放好边长约0.8——1米的炕坯模子,在模子中撒上能隔断麦秸泥和地面直接接触的麦秸,再给模子里装满和好的麦秸泥,用泥壁压实、抹光,抹光的麦秸泥略凸出炕坯模子,这就是“抹炕坯”。炕坯抹好后后轻轻抬离模子,换个地方开始抹第二个炕坯。如此抹好的炕坯并没有完工,在其自然晾晒到一定程度,再将模子套上炕坯,用平头硾子一下挨着一下捶两遍,去掉模子,炕坯就基本成功了,等太阳晒得完全干透之后,搬起来就可以用于盘炕了。

盘炕也是个技术活。先是根据炕的大小画好基线,然后用立胡墼按基线在周边砌一圈作为炕墙,中间以胡墼切好支撑炕坯的柱子,这些做好了,就在圈子里填满干柴,将炕坯平放在炕墙和中间的立柱上,接着快速在炕坯上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麦秸泥。抹毕后立即从炕洞把填在里面的干柴点着,这就是第一次烧炕。这次烧炕主要作用是迅速把抹在炕坯上的那层麦秸泥烘干,否则水分渗下去炕坯潮湿了炕就塌了。还有个作用就是看看炕的周围什么地方冒烟,将冒烟的地方以麦秸泥堵住抹平。当炕上的麦秸泥干到一定程度,还要用泥壁把麦秸泥再细细的磨一遍,让炕面变得尽量光滑。这些做完,麦秸泥烘干透了,炕就盘好了。

炕对农村人来说,除了睡觉之外,还有接待特别亲近和尊贵客人的功能。一般的客人,农家都是在上房的明厅或者门楼下支张桌子招待,对亲近和尊贵的客人则会在炕上支张称为炕桌的小桌招待。在关中地区流传的儿歌中有两句这样的话:“我舅叫我坐炕边,我妗子叫我坐门槛” ,这“坐炕边”和“坐门槛”竟是区分亲疏的标志。

(0)

相关推荐

  • 齐际珍:火炕情结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烧火炕,既做饭又取暖,一举两得.漫长的冬天,火炕是人们最享受的地方:炕上摆上小方桌,端上一盆白菜炖豆腐,热气腾腾,还有自制的小咸菜,一扁筐玉米面大饼子,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吃得别提有 ...

  • 那年、那人、那炕

    文章作者:大康 那年冬天 我出生在 奶奶家的炕头上 兴许是炕头太硬 睡过这炕的人 脾气个个倔得像牛 那年我八岁 也是在这炕头上 爷爷含着泪 等着做手术的我回来 但是 他没等上 睁着眼走了 那年我小学 ...

  • 东北民间“三大累”

    谢谢安达市作家张林老师告之并传来电子版图片. 东北民间"三大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民间流行着许多"四大"什么的俏皮嗑,像"四大黑&quo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温暖的土炕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温暖的土炕     天津 孙元发    北运河两岸的农村,家家离不开土炕. 故乡的房子一般都是三开间,中间的是堂屋也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一) 面食

    饮食            第一节   面食 一.    磨面. 坡刘村属于黄土高坡的渭北塬区,自古以来主要种植较为耐旱的小麦,由于小麦是人们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小麦的美食方法,其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二) 解放后的衣着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衣着 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基本与民国时期无异,只是男人不再穿长袍马挂,中山装渐次流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一) 民国时期的衣着

    第七章    穿衣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衣着 清代,因满清王朝的强力推行,当时的男子剃去头部前半部分头发,后半部分编一大辫子留于脑后,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但久而成习,直到49年解放前后,依然有老人留着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六) 守孝

    第六节   守孝 一.安灵: 宴席结束后就是安灵时间了.由礼仪先生指导,在乐人的伴奏下,孝子们把预留下来的纸扎灵堂(龛)搬到一个房间里,放上逝者遗像,摆上贡品,点上香烛,向遗像行大礼祭拜,名为(安灵)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五) 安葬

    第五节.安葬 一.棺罩: 与成服同时,主人家的大门之外,租赁来的"棺罩"也搭设起来了.棺罩是把逝者连同棺材运往坟地的载具.棺罩里边和四周灯火辉煌."棺罩"的模样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四)奠仪

    第四节.奠仪 1.入殓: 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内,俗称"入殓".时间一般是在逝者安葬的前一天下午举行.入殓前,棺材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自家炕洞中的炕灰(烧炕后留在炕洞中的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三) 丧事料理

    第三节.丧事料理 一.执客头与礼房先生: 家中有了丧事,主人家一般会托人去请一位信得过且有威望的乡党来主办丧事,俗称"执客头".丧事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全权委托给"执客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