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图片及怎么鉴定真假
翡翠是由以硬玉为主的无数细小纤维状矿物微晶纵横交织而形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对于自然界翡翠的形成,主要有四种主要观点:第 一种观点认为是岩浆在高压条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岩中的残余花岗岩浆的脱硅产物。第 二种观点认为是在区域变质作用时原生钠长石分解为硬玉而形成;或者认为是在板块碰撞产生的压扭性应力和低温作用下,钠长石先形成变质程度较低的蓝闪石片岩,进一步变质成硬玉而成。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第四种观点根据硬玉岩中含水~甲烷~硬玉三相包裹体的发现认为翡翠是由近硬玉硅酸盐熔体结晶而成,认为这种熔体源于300~400km处地幔中广泛存在的含碱辉石层。
关于翡翠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即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因其美丽和稀有,在乾隆朝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 王”了。
翡翠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大约有400年左右,大约在明代的中晚期传入中国,在明代及清康熙文献中有制作成器的记载。至于翡翠最早进入清宫内廷的记录,玉器专家杨伯达认为是雍正十一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贡的贡品,当时依产地称为“永昌碧玉”。(按清宫玉料定色标准,凡绿色玉均称为碧玉)“永昌”与缅甸比邻,因此这里所说的“永昌碧玉”应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疑。而清宫档案中“翡翠”之名始见于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杂录档》。
至于为什么当时清代很多翡翠制品都没有“种”和“水”,因为当时人们开采翡翠就是为了一个绿色,不管多大的材料,只要开不出绿色,基本就对它不太抱希望,因为皇 室喜欢绿色,民间追求绿色,当时的商人也就会对绿色青睐有加,无论遇到多好的红翡或者黄翡在他们看起来和桩头料差不多,同时期非常好的和田羊脂白玉在雕刻的同时会把自然形成的皮色给去掉,这在今天看来是暴殄天物,可能古人更讲究的是“美玉无瑕”,在他们看来玉的皮是“瑕”吧。出现这的原因就是当时治玉的传统和人们的审美因素!
不是所有的老坑种翡翠都价格昂贵。新坑翡翠也有品质高的,价格贵的。评价一件翡翠的具体价值,还需要看"种水色工"来判断。大家不能听别人说,这是老翡翠或是老坑翡翠就盲目地做出购买的决定。这样很有可能是会吃亏的。
清代翡翠有很多品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扳指和翎管。据说在那个时候,尤其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到宫里办事,最 好的礼物就是一套翡翠扳指和翎管。
翡翠中的“老”有两层寄义,开始,第 一层指的是老翡翠(老古玩),就是年月久远的老物件儿。第 二层寄义则是指翡翠家属中的一个品种,比方“老坑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