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才懂:宝黛原来是一个人,她们只不过是每个人身上的两面

脂砚斋在书评中写道:“钗黛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蒋勋先生说:“人生就是一本《红楼梦》。”年少时,我们为到底是林黛玉好还是薛宝钗妙而争论不休。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了多年的《红楼梦》,经历过人世沧桑后,才突然发现,宝黛原来是一个人,她们只不过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两面:有的人,身上不过是黛玉多一点;而有的人,身上不过是宝钗多一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为什么“红学”能热度不减,为一代代广大读者所钟爱,这正是因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与人生凝练才会成就这旷世奇书。为什么说她们是一个人,请听我们慢慢道来:
首先,从第五回判词来看:她们本为一体
《红楼梦》第五回可以说是全书的总揽,对全书的人物命运都作了介绍与安排,我们来看一下宝黛二人的判词:
又去(宝玉)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里人物判词,大多是一人一判词,但是对于宝钗与黛玉这么重要人物的判词,却是放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薛宝钗与林黛玉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但是通过这个判词来看,她们没有伯仲之分。
我想,作者也根本没想过要把她们俩排个座次,而且把她们放在一起写,因为她们本就是一体。
“可叹停机德”,是说宝钗有乐羊子妻之德;“堪怜咏絮才”,是说黛玉有东晋才女谢道韫之才;但就是这样俩个绝色女子的下场却如此之惨。
“玉带林中挂”,暗示最后黛玉最后的结局是在林中上吊自杀,这个与高鄂续书黛玉泪尽而逝似有很大出入。
而“金簪雪里埋”暗示宝钗最后的结局是被“雪藏”了,因为她虽得到了宝玉的人,却得不到宝玉的心,最后只会孤苦一生。
作者这样安排人物的命运,其实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小性子还是太过圆融通达,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这也正合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讲究中庸之道,必须不偏不倚,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
其次,从人物性格分析来看,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年少时,我们更喜欢《红楼梦》中的黛玉,她的美若西施,真性率真,敢爱敢恨,不随波逐流,与我们的心灵非常契合。
但黛玉喜欢使小性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过于随性,得罪人而不自知,这体现每个人的个性。之前因为送宫花的事,就得罪了周瑞家的。
而后来,黛玉把“食量大如牛”的刘姥姥比作“母蝗虫”。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
这也是很多读者对黛玉广为诟病的地方,因为她把一个年纪大的刘姥姥比作“母蝗虫”,让人很是不满。因为,我们大都读者认为黛玉真性情,知情达理,不应当把刘姥姥这样一个下层人拿来取笑。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写的原因,作者是让林黛玉的性格更加饱满,她本身就不是一个完人;很多人虽然也这么想,但是不会说出来,这更体现黛玉的率真。同时这也是凸显个性太强缺陷的体现,为性格决定命运埋下伏笔。
因为,从古至今,个性太强的人,社会接纳认可度就不高,很难立世,最后只能落得孤芳自赏,暗自垂泪,为世人所不容。那么,作为黛玉相反个性的宝钗,她最后就能落得圆满了吗?
书中宝钗事事得体,深得贾府上下的欢心,这是宝钗为了适应环境,让贾府更好的接纳自己,这也与她的身世有关。
她家虽是皇商,有钱有势,但父亲死得早,母亲也是没有主见的人,而哥哥薛蟠就是个纨绔子弟,这么一个大家就是靠着宝钗支撑着下来。
所以,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宝钗不能像黛玉一样使小性子,为人处事要理性,少年老成,考虑周全。
仅举一例,因宝玉调戏母亲王夫人下面丫鬟金钏,被王夫人发现后,打了一把掌并赶出房外。金钏委曲受辱后,最后选择跳井自杀,这让王夫人这个整天吃斋念佛之人,良心大为不安。
其实对于金钏之死的原因,她是心知肚明,却装作一概不知。她首先表明对待此事的态度:“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这是要撇清金钏之死与王夫人毫无瓜葛,这正是王夫人当时最想要得到的心灵安慰。
而对于这件事如何处理,她更是劝慰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给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钗这件事上的圆滑,她视金钏的生命如草芥,一点悲悯之心都没有,近于冷血,太过理性,让人不寒而栗。
后来,为了讨好王夫人,她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当寿衣,丝毫不避讳死金钏之嫌。宝钗帮王夫人办理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想,从这里王夫人就从心里接纳了这个“善解人意”的“准儿媳”了,但这也是很多读者不能从心里接纳宝钗的根本原因。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性格决定命运,个性太强的黛玉最后只能以死来保全自己;而一味求全的宝钗,最后也只能落得寂寞终了一生。

表面上黛玉与宝钗悲剧,也正是我们性格两面的悲剧,我们一辈子都在跟自己这两面性在作斗争或者妥协。
 
最后,《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对手恰是我们自己
 
黛玉与宝钗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总把黛玉与宝钗看成是情敌是对手,好像是水火不相融。但是细看了以后,她们却也是英雄相惜。最好的对手是相互成就的,就像是林丹与李宗纬。
能成为彼此对手,她们也是实力相当,也相互吸引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想毁灭对方,那只能说明一方的不自信,他们根本不是等量级的对手。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钗看望黛玉,她们也放下成见,互诉衷肠。
对于宝钗对她的细心探望,黛玉由衷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我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再看宝钗怎么回应的:“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曲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这里哪能看出是对手,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情同足的姐妹一样相互关心。所以,在这里她们和解了,也是作为“人”两面合为一了。
宝黛二人没有谁好谁坏,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格。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在自己的个性与共性纠缠,做宝钗还是做黛玉之间徘徊与挣扎:

做黛玉,表面的真性情,落到最后的只能是孤芳自赏;做宝钗,表面上的人见人爱,落到最后的只能是冷暖自知。
也许,年轻时我们还是喜欢黛玉多一点,少一点世故多一点自我,对宝钗的一面是极其反感的;但当我们年长时,年少时身上的黛玉的真性情一面,被宝钗的谙于世故的一面打败了,因为我们要社会更好地接纳我们。
其实,我们一生真正的对手恰好就是我们自己,表面上宝黛 的“斗争”只不过是我们与社会“斗争”的“一面镜子”,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身上宝黛两面都不应当是“东风”压倒“西方”,更不是相互取代,而应当是宝钗一面立身,黛玉一面生活,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您认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