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少赞秦始皇,《大秦赋》为何遭贬低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史称秦朝。
2020年年底电视剧《大秦赋》开播,开播之初一度好评如潮,制作精良,演技实力,媒体称赞“以阳刚浑厚的历史感,一扫阴柔、浮夸的伪历史剧气息”,被贴上“2020年末最燃”标签的历史大剧。然而《大秦赋》背后的历史观、文化心理等问题距离世俗生活还是有点远,从开播时的豆瓣评分8.9,一路降至7.9,最终以6.2完结。
《大秦赋》里的秦国,仁义正派、广受爱戴。秦王嬴政心怀天下苍生,“统一之梦”初心不改,终身力行东出,扫六合,并天下,是为着解万民于倒悬。秦国群臣之间也是为了统一大业身体力行、惺惺相惜,韩非可以哀亡在李斯的怀里。
战国七雄中的其余六国,广大老百姓也都是一副“盼秦军来得解放”的心态。剧中的一个细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楚国人,公然声称“回楚国没有活路,我不愿当楚民,愿成秦人。”但殊不知《史记》里有一句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中国古代各种文献典籍记载中,面对秦军的攻城略池,各国百姓几乎都会选择逃亡,而不是降秦,只因秦国是出了名的残暴。
对外征战,秦军所到之处滥杀无数,“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统计,公元前293年,秦军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74年,秦击魏于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公元前260年,秦军大破赵军于长平,坑卒四十五万;公元前234年,秦军攻赵平阳,斩首十万……而在动辄数十万的屠杀数字中,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其中包含了大量平民百姓。
对内统治,秦国的暴虐丝毫不遑多让,几代秦王皆奉行商鞅的残民、弱民、穷民、愚民政策,“橫征暴敛,敲骨吸髓”,国家对每一项资源都要精细的掌控,刑罚严酷且辅以“连坐”制度。这样的统治确实把秦国上下打造成了行之有效的战争机器,代价则是普通人的苦难,所以《荀子》中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史记》中也记载秦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能胜”。
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能找到秦王东出解民于倒悬的任何实例,而所见只有尸骨遍野、城垣尽毁。对于秦的历史评价,其合六国文字于秦篆、统一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等统一措施,是无人可否认的历史贡献。但这些功绩的另一面,是当时具体时空体认下的“暴秦”,是汉代初年贾谊总结过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且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核心密码。从常识出发,也应该知道“不能用这种贡献来抹杀它的残暴,否认它给当时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
但《大秦赋》却将这种重大历史共识随意涂抹,一而再,再而三让秦王嬴政声情并茂地宣称,东出、“一天下”,为的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还出现楚人投奔秦国的热烈场景,这种编造“实在匪夷所思”。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贡献不可低估,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1998年电影《荆轲刺秦王》主题是“刺秦”,而从2002年电影《英雄》开始到今天电视剧《大秦赋》主题变成了“颂秦”。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中国历史上是一柄庞大的双刃剑,把秦始皇抬到德越三皇、功过五帝的位置,让今人对其顶礼膜拜,是一个莫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