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民 | 小花椒 大买卖

小花椒 大买卖
文/李立民
在富平境内,铺天盖地的花椒产业,带动了一系列的就业群体。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走进富平北部沿山一带,眼前尽是成片的花椒园,在这收获的季节,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摘花椒、卖花椒、收花椒,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富平花椒曾经也名震一时,特别是宫里镇雷村,在上世纪就出了名,成为富平花椒的一张名片。产、供、销唯雷村莫属。(1998年,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发行的陕西省地图,富平县经济概况介绍,其中富平雷村被冠以“雷村花椒之乡”,让富平雷村名扬天下。)
曾记否,从1980年到2020年的四十多年,雷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椒交易市场。方圆几十里的花椒产户都跑到雷村卖花椒,然后从雷村发往全国各地。傍晚,不大的雷村街道,挤满了货运面包车辆,堵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当你路过雷村街道,一股麻香味扑面而来,这样的夜市,每天交易花椒几十吨到百十吨。常年如此,旺季持续三个多月,花椒清筛加工昼夜忙碌,物流货运车辆伺候着装车拉货,连夜运到西安批发市场,还有许多外地车辆前来拉货,场面十分壮观。
1980年, 在花椒产业的起步阶段,因交通不便,私家车也没有,外地客商是驻扎在当地农户收购,客商主要来自陕西洛南、西安、河南、四川等地。最早的那些花椒贩子,以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一天出门最多收几百斤,当时花椒栽植还没有形成规模,农户产量也不大,就靠着一斤一两的收购,慢慢打开了花椒外销的大门。在长达三四十年的过程中,富平人都知道雷村这个不显眼的地方,出产花椒,买卖花椒。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花椒市场和外销基地,长期以来独领风骚。
生活在花椒产地,每天进入耳朵的高频词汇是“花椒”。每天都会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椒农们朝五晚八的劳作时间,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四五十天。而小贩们更是马不停蹄,白天收,晚上卖,这些听到和看到的实况,每一个画面都是积极向上的姿态,花椒产地没有懒人,就是半残疾人,仍然步履蹒跚下地摘花椒,像蜜蜂一样的辛勤劳作。
花椒产业最早从雷村北山畔开始,然后辐射到富平沿山乡镇。底店是后来居上,除过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品种更新换代。雷村人正在追赶超越,换品种,提质量,增效益,花椒交易异常活跃,源源不断的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花椒种植,不再是某一个地方。仅陕西境内,从西府宝鸡到东府渭南,十几个县都有规模不等花椒面积,翻开头条,抖音,各地花椒产销两旺,生意兴隆。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主沉浮?唯有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互联网,物流快递业的崛起。销售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通过电话,微信,抖音等平台就能联系到客户。做花椒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在超百分之十利润的诱惑下,打工的不打了,大学生回来了,有经商头脑的人也转行了。一年四季专营花椒,收花椒,贩花椒,花椒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一万元也许能滚到一万一,依此类推。所以这是个诱人行业。高利润也有高风险,因此,跟每一个客户打交道,信誉至上才是王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花椒产区,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由二道小贩晋升到批发商户。从事这个行业,收花椒要能吃苦,会说话,能识货,会讨价,有资本,有经验,有信誉,学会低头和仰望。卖花椒,要精打细算,坚守“为人不图利,谁肯迟睡早起来”的商业信条。花椒买卖,水深学问大。锻炼了一大批买卖人,在花椒市场驰骋纵横,游刃有余,风生水起。花椒买卖成就了一批商业精英。偶遇一个常年收花椒的小贩,说自己一年能挣二十万元,挣十来万的都很普遍,这仅是冰山一角。从事花椒买卖赚几十万、百万的也不足为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的经营,合理的收入。为椒农解忧,为自己挣钱,一举两得。
花椒采摘靠指尖上的功夫,每采摘一斤花椒都渗透着心血,都凝聚着希望。走进富平花椒产地,放眼望去,北山一带,由梅坪镇到山西窑,杨家,丑家,雷村,曹村,底店,薛镇,美原,老庙镇,涵盖了本县五分之一的大地上,几十万人,不是摘花椒,就是收花椒,全都是忙花椒的,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围绕花椒产业不断地增加财富积累。
人心不同,人心皆同。农户总希望花椒多卖点钱,已经卖了的忧心价再涨,没卖的还等继续涨,在喜悦中渗透着忧伤。
花椒产地,要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疑是那些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为花椒而忙的老人、妇女,还有每一个大小商贩们,为花椒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1.9.2

作者简介: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文学爱好者,宫里退休教师。

(0)

相关推荐

  • 首个“京喜农场”落地河南,助推“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

    6月9日,京东集团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濮阳举行.为丰富合作内容,京东集团战略新兴业务京喜,将在河南落地全国首个"京喜农场". 未来,京喜将充分发挥供应链.技术.物流 ...

  • 李立民 | 因柿饼而忙碌的快递小哥

    因柿饼而忙碌的快递小哥 文/李立民 互联网时代,快递,物流业的发展,为富平柿饼的销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自富平柿饼十二月上市以来,快递行业跟着也忙起来.更是火起来.达到爆仓的临界点. 在不大的雷村街道, ...

  • 李立民 | 第三次相识

    第三次相识 文/李立民 长话短说,对李问圃老师,久仰大名,文革前渭南师范毕业,教师出身,学富五车,橫贯中西,之后任县文化官官长.一直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工作多年.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挖掘整理富平文化遗产, ...

  • 李立民:箱式四向车的应用模式探讨

    不久前,由亚太物流权威媒体<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以"变革与深耕"为主题的"2021全国电商与零售物流发展论坛暨第十届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与物流高峰会&quo ...

  • 李立民 | 乔山脚下的雷村

    乔山脚下的雷村 文/李立民 巍巍乔山,由东到西横卧在富平最北边的黄土地上.脚下有个地方叫--雷村.外人一听,肯定会想到,这是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一定是姓"雷"的比较多.其实不然,到现 ...

  • 李立民 | 将军山之行

    将军山之行 文/李立民 一辈子住在山跟前,没到过将军山.年过花甲,深表遗憾.辛丑年农历正月初五,天气晴朗,无风,气温摄氏16度左右.一点寒冷的感觉都没有,这样的气候不像过年的天气. 吃过早饭,没事去跟 ...

  • 李立民 | 麦子与面包

    麦子与面包 文/李立民 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温饱早就不成问题.彻底告别了饥饿.麦子有了,面包也有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恩泽百姓.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除过自然灾害,粮食生产逐年增产丰收 ...

  • 李立民 | 论“接娃”

    论"接娃" 文/李立民 接娃, 通俗地讲就是接送该子上下学. 很早以前,各大中小城市,县城的原住民都有过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习惯和经历.但那时候仅限于幼儿园,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当孩子 ...

  • 专访 | 东风日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民

    专访 东风日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民 早在多年前,东风日产"人·车·生活"的企业愿景就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线上到线下,东风日产始终秉持着以客 ...

  • 李立民 | 柿乡冬天无闲人

    柿乡冬天无闲人 文/李立民 对于在暖气房子呆久了的城市人,冬天的寒冷对他们来说毫无感觉,如果因事需要走出单元房,寒冷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体验.可是,柿乡的人对冬天独有情钟,因为一到冬天,刚好是柿饼出售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