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事业,神一样的人(下) ——读麦家的《暗算》
捕风者的故事分成两段,一段说的是韦夫尸体的故事,韦夫是越战时期的一名越南年轻士兵,中国人利用韦夫的尸体,给美国军队制造了一次假情报,最后偷袭了美国舰队的故事。
韦夫的故事比较新奇的是,作者采用的是顺序的记叙方法,一直把韦夫说到死。韦夫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一直记录尸体被化妆,被当成假情报并获得战争胜利的一连串故事。
由韦夫的故事,又倒回至解放前,说的是一个打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特工,利用军统内部毛人凤与一把手郑介民不和的矛盾为我党底下工作者窃取情报的故事。主人公从进入到地方情报系统,然后是接头联络、从事间谍工作、日常的信息传递、叛徒告密、战友牺牲等,故事精彩纷呈、险象环生。
麦家凭借《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说心里话,《暗算》确实不能算作是长篇小说,最多可以算是有关联关系的几部中短篇小说合集。
抛却《暗算》的体裁归类,我还是非常佩服麦家的讲故事能力。他的故事是建立在对故事涉及的专业背景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所以读起来非常的真实,场景设计非常逼真。
我没有调查过麦家的专业背景,从小说涉及的内容来看,感觉他从事的就是档案学、密码学,或者相同相近专业,不然,他一定不知道那么多的情报局的专业知识,或是写得像专业的知识。我还是认为,麦家不是保密这个专业的内部人士,假如他属于这个系统,他不仅没有创作保密方面作品的热情,且按照专业的要求,他也不会轻易写圈内的事,因为,这可能会涉及组织原则。通读《暗算》,我非常佩服作者的知识积累,更佩服作者的钻研精神。如果不经过长期积累,以及专业的逻辑和推理的训练,一般人写不出来这么精巧和丝丝入扣的故事。
故事好。这是《暗算》最典型的特点,五个人物五个故事,且是五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是本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选题好。谍报、密码、侦破这类工作,是小众和偏门的工作,创作这类题材,对于芸芸大众,始终是非常新奇的题材,一直受电视和电影导演的亲睐,只要打开这本书,读者不看完故事,就难以扔下故事,这都是题材的功劳。相较于一般的谍报和谍战故事,麦家以深厚的背景知识,让人感觉他的故事更加真实,这个题材更加诱人。
背景好。前三个故事选择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紧张的时期,而90年代苏联就已经解体,所有关于前苏联的情报都变得没有了价值,作者选取这段背景,读者感觉很真实,其实,作者可能是完全虚构的,这个背景几乎没有人再关注。第四个故事选择的是越战时期,说是涉及军事和国家秘密,其实借用的就是个背景,说的也是凡人凡事,比较让人佩服的是,作者以越南人韦夫的视角说故事,感觉他对越南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经历了如指掌,不然他写得不会这么生动和逼真。第五个故事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里面还有毛人凤的故事,故事当然是编的,因为有真人介入,所以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结构好。小说的结构,一方面从宏观上看,五个不相关的故事组成一个情报局的组织结构,因为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三层结构设计,让人感觉五个独立的故事有相互的关联性,这需要展现谋篇布局的功夫,以及作者驾驭故事结构的功夫;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韦夫想当海军,结果被海军拒绝,最后意外地加入到陆军队伍,没想到,他意外死亡后,他又被包装成海军参谋,这样的微观结构设计显示出作者写作的细致,这样微观上的处理让故事因为意外的错位而增加耐读性,这也说明作者写作的功力,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机构都特别的紧凑,故事衔接紧密,前后呼应非常好。
将《暗算》与《人生海海》做个对比,我更喜欢《人生海海》。
《暗算》除了选题比较有特点之外,无论是故事设计还是人物刻画比《人生海海》都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人物刻画,显得非常平面和单一。受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局限,小说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弹性,故事看了开头好像就能知道结尾。
尤其是故事转启承合的时候,以行政命令、工作特殊等借口,直接将故事往下推进,这样的叙述方式不能说不可以,可这终究不是一个大作家的设计方式。
还有就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的脸谱化,无论阿炳、黄依依,还有后面的谍报人员,他们在性格塑造上没有突破,导致估计一开头好像就知道了结尾,降低了小说的可读性。
很多作家在获得大奖后都没有了像样的作品,麦家在《暗算》获得茅奖后,还能写出比获奖作品水平高出很多的作品,说明作家一直致力于文学的创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努力,才能让我们读到《人生海海》这样的精美作品。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