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鹏鸣:【尼勒克的前世今生】(散文)
尼勒克的前世今生
作者/鹏 鸣
见证西域青铜文明的奴拉赛铜矿遗址
这个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炼铜技术。塞种人墓中出土的做工精美、造型迥异的青铜器包括:青铜武士像、三足铜釜、四兽足铜盘、铜刀、对兽铜项圈、喇叭状高足承兽铜盘……
尼勒克当地政府有意将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开发为旅游资源,向世界揭开2500年前塞种人文化发展、历史变迁、民族活动的神秘面纱。
伊犁河流域神秘消失的塞种人
红尘滚滚来,往事如烟去。
轻轻拂去断崖残壁间累积了数万年的岁月风尘,历史考古学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已在伊犁河谷从事狩猎和采摘活动。
伊犁河谷最早出现的民族是塞种人。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活跃在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同众多游牧民族一样,塞种人过着“随畜逐水草”的游牧生活。他们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3000多年的历史风雨,消磨吹淡了塞种人留下的遗迹,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外史书典籍中一窥塞种人文化历史的变迁,跟随他们的脚步跌跌撞撞走进血腥残酷的历史隧道。
《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种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人中有塞种人和大月氏人。
塞王南迁,塞种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种人的国家。书中提到的匈奴、大月氏、乌孙、塞种之间类似多米诺骨牌式的战争迁徙运动,发生地点在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
对于塞种人,西方史书中也有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 历史 》一书中,曾多次提到Sacae( Saka )人,研究者认为Sacae人其实就是马萨格泰人。希罗多德在书中说,马萨格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当时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二世( 前559—前529年在位 )曾派兵与马萨格泰人打仗,结果一向战无不胜的居鲁士王和他的波斯军团,在骁勇善战的马萨格泰人面前未赢得半点便宜,不仅波斯军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
当时的波斯人将马萨格泰人称为Saka( 萨迦 )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 Behistun )铭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
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汉文史书上的“塞种”,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 萨迦 )的音译。在其他的汉文典籍中,又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都是“Saka”的译音。
塞种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他们已知道用毡房,这种毡房从外形上看是圆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可以张缩自如,以便携带,顶上环列着轻巧的椽木。这种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木格与毹,极易放在车上及马背上运走,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智慧创造。
塞种人实行王政制度,他们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个总督加以统治。实际上这些总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长世袭的,塞种人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因而各大小酋长的权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塞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种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的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他们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除了要缢死一个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王的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由部落的民众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宽宥。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葬于陵旁。
塞种人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对一些自然现象也予以崇拜。希罗多德说游牧的马萨格泰人在诸神中间最崇拜太阳。他们献给太阳的祭品是马,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之中最快的太阳。定居的塞种人则把土地当作母神加以崇拜。出于战斗的需要,对战争之神也很崇拜,他们把剑插在地上,向上浇奶和血,以祈求获得胜利。
塞种人还特别崇拜黄金。
希罗多德在描写中亚塞种人的特点时说,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护神圣的黄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当时塞种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
近数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北部出土了许多塞种金器。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这些塞种人的遗迹和遗物,通过考古学家们不断的探寻,已逐渐明晰,还原了其真实的面目。
塞种人骁勇好战。每次作战的战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给战士。他们奖励战胜敌人和多杀敌人,战士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同时还把敌人的头颅处理后用来做饮器。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是这样记载马萨格泰人的,他们饮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敌人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什么也得不到。战士沿着敌人头颅上的两只耳朵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骨摇出来。接着他再用牛肋骨把头皮上的肉刮掉,并把头皮弄柔软,当作手巾来保存。马萨格泰人将头皮手巾吊挂在战马的马勒上夸耀。拥有这种头皮手巾最多的人,便被视为是最勇武的英雄。
塞种人在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是战斧、矛、剑和弓箭,防身甲胄用皮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缝以兽骨或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坚固。后来改用青铜和铁制成硬片,缀在外面,被称为鱼鳞甲。同时,塞种人还给战马披上鱼鳞甲,以便在战场上抵御敌人刀矛和箭矢的攻击。
凭借着强弓铁骑,塞种人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奔驰,铁蹄声声叫人胆寒。
谁能想到,嗜血好杀、不可一世的塞种人会被曾游牧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击败。
大月氏人与匈奴冒顿单于是世仇,凶悍强大的匈奴铁骑先后两次攻击大月氏,逼得他们不断西迁。于是,水草肥美、地域辽阔的伊犁河谷成了大月氏眼中的天堂。
背水一战!
为生存而战!
为荣誉和尊严而战!
大月氏战士在呐喊声中热血沸腾,高举着明晃晃的战刀,冲向塞种人的营地。
塞种人的头颅成了大月氏战士夸耀的战利品,他们的孩子和女人成了奴隶,他们淌着血、流着泪舍弃家园,越过天山向葱岭( 今帕米尔高原 )地区逃窜。小部分塞种人留在原地,成为大月氏的臣属。后来大月氏人又败于乌孙,留在天山以北地区的塞种人复成为乌孙的属民。
新疆的古塞种人部落在公元8世纪前后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部落即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以及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融入维族等民族中去,他们使用的新波斯语也被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所同化,现在只有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是古塞种人的唯一后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过被鲜血和泪水浸染的土地,留下弥漫的烟尘和车辙,供后人臆想和探寻。
伊犁河流域随着汉使张骞的造访,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时代。
那是一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决角逐的时代。
在秦国扫灭六国之际,大漠南北的茫茫草原成了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匈奴在众多氏族、部落中发展壮大,迅猛崛起,他们的首领头曼单于亲率铁骑夺去了河套平原以南的大片土地,不断烧杀劫掠,秦、燕、赵三国边境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领兵30万抗击匈奴,收复了河套平原以南的失地。翌年,秦军夺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阙、阳山等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700余里。
即便是雄才大略、挥剑决浮云的秦始皇,对匈奴来如闪电、去如疾风的游击战术也头疼不已,他下令在匈奴出没的地方设置郡县,把原先秦、赵、燕所筑的长城重新整修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沿黄河北至河套,傍阴山至辽东,筑起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
公元前209年,一代枭雄冒顿弑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立起一个威震四海、幅员辽阔的匈奴单于国。他控制的地区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和部落。
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推翻,楚汉相争,中原大乱。匈奴卷土重来,乘机越过长城,占据河套平原和阴山一带。游牧于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的弱小部落乌孙,与大月氏为邻,常受其压迫和欺辱,便想依附匈奴。
公元前177年,乌孙被大月氏击败,首领难兜靡被杀,其子猎骄靡还是个婴儿。傅父布就翎侯抱着猎骄靡出逃,当时又饥又渴,他便将小主人放在草丛里,自己去找吃的东西。傅父拿着食物归来时,见母狼正在给猎骄靡喂奶,又见乌鸦衔着肉站在一旁,他大惊失色,觉得这事儿太神异了。于是,傅父抱着猎骄靡归降匈奴,并将亲眼所见告诉了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对猎骄靡的悲惨遭遇很是同情。大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近20万,时常威胁匈奴。冒顿被父亲头曼单于送到大月氏当人质。不久,头曼率兵攻击大月氏,冒顿身家性命岌岌可危,他偷盗了一匹良驹逃回匈奴,对父亲怀恨在心。他听猎骄靡身世神异,又见他相貌不俗,决定收而养之。
16年后,猎骄靡长大成人,匈奴孙儿军臣单于将乌孙旧部交还给他管辖。猎骄靡雄心勃勃,不肯屈居人下,他以报父仇为名,向孙儿军臣单于请命,率兵攻打远迁伊犁河流域栖居的大月氏。
孙儿军臣单于派匈奴右贤王率部协助猎骄靡,两支精锐铁骑相约合攻大月氏,将其一举击溃。猎骄靡砍下大月氏王的头颅,将其头骨制成饮器。大月氏人在猎骄靡的追杀下,不断西迁。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的猎骄靡果敢武断,见识非凡,深受乌孙人的爱戴,他成了乌孙人一呼百应的昆莫( 乌孙王 )。
复仇大业顺遂,猎骄靡却不想返回河西走廊,他占据了水草肥美的伊犁河、楚河地区,欲图霸业。
在猎骄靡的带领下,乌孙部落迅速强大起来,有“控弦之士”数万。此时乌孙隔金山与匈奴为邻,其西北经塔拉斯河、锡尔河下游为康居,其西为大宛,以天山与塔里木盆地周围诸绿洲国家为界。
猎骄靡得知匈奴单于将乌孙人在河西走廊的牧场据为己有,并且设王分治,以自己的首领名“昆”封匈奴贵族为昆邪王,触犯了“昆”的名讳,于是心生不满,建乌孙国,欲与匈奴分庭抗礼。
据史料记载,当时乌孙国有户口12万,人口63万,军队18万,都城在赤谷,实力仅次于匈奴。
汉初,因国力虚弱,百废待兴,自汉高祖刘邦始,几代皇帝忍辱蒙羞,向匈奴称臣纳贡,和亲互市。匈奴的势力如日中天,“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骑兵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锐、最精良的军队。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因此,他们经常深入中原地区大肆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汉武大帝刘彻即位后,发愤图强,厉兵秣马,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给匈奴毁灭性的打击,使强悍的匈奴铁骑消失在历史尘烟中。为巩固胜利战果,经营河西,安定边疆,汉武大帝先后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同时,又建玉门关、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在《 出塞 》一诗中吟唱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武大帝数次讨伐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匈奴的作战主力犹存,而且西域36国还在其控制之下。要想彻底打垮匈奴,争取西域诸国支持汉朝,显得尤其重要。
在西域诸国中,乌孙国地域广阔,兵强马壮,物产丰富,实力最强,是唯一能与匈奴抗衡的国家。汉使张骞认为若能联合乌孙国,便犹如切去匈奴右臂。
他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不凑巧的是,乌孙国正闹分裂,昆莫猎骄靡的实力大不如前。猎骄靡接见了张骞,为难地说“年老国分,不能专制”。另外,大臣不了解汉朝的国势,畏惧匈奴,乌孙国不可能迁回故地。猎骄靡婉言谢绝了张骞提出的乌汉结盟的请求。
出于礼貌,猎骄靡献马数十匹报谢。张骞无奈,悻悻而归。
当然,此行并非一无所获。猎骄靡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来到长安,气势雄伟的城池,鳞次栉比的屋宇,繁华昌盛的商业,纪律严明、威武雄壮的军队,让乌孙使节大开眼界,由衷叹服。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乌孙国进贡的马匹后,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 西极天马歌 》: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西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从此,神骏非凡的乌孙马名扬天下,它们的后代,如今被称为伊犁马。
乌孙使节返回都城赤谷,向昆莫猎骄靡盛赞大汉国势强盛,猎骄靡动了心思,主动提出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前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为妻。乌孙远匈奴而亲大汉,惹得匈奴单于不满,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发兵攻打乌孙国。
公元前72年,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救援。汉宣帝命田广明等五将率领15万骑兵,翁归靡亲率5万骑兵,夹击匈奴,获得大胜。此后,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与西汉结盟。
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
西汉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控制权。公元前59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管控。
乌孙国抓住历史机遇,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大发展。据研究,雌栗靡为昆莫时,乌孙国畜牧业臻于最盛时期,全国牲畜数量估计高达453.6万头。
伊犁河流域到处都有乌孙人生活的遗迹,成为考古学家和文史专家流连忘返的地方。伊犁草原上有土墩墓一万多座,据我国史学家认定,这些土墩墓属塞种人、乌孙、突厥三个时期的王孙贵族之墓。
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乌孙古墓群有三处,一是位于县城南巩乃斯草原上的木斯萨依与木斯依吐别克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二是位于城西吐普辛与布拉克勒比纳木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三是位于县城东边的乌拉斯台四周的乌孙古墓群。
这些古墓群都呈南北向排列,每一墓群封土大小基本一致,墓内都有牛、马、羊的骨骸。墓室均为竖穴,大部分是不同规模的木墩结构,且为多室。墓室均为东西向,南北平行并列,头西脚东。有夫妇同室合葬墓,葬具有毛毡裹尸,有木棺,也有尸骨置于矩形木框架上的。随葬器以陶器为主,器皿有罐、壶、钵、碟、盘、盆。另外,还有铁器、小刀及金、银、铜装饰品。
2008年8月29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管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于尼勒克县喀什河两岸的山坳里发现古代墓葬936座,神秘环圈状遗址3处。据考察,这些古代遗迹保留较为完整,其中有5座封堆巨大,最大的直径百米、高20余米。在封堆南北两侧各伸出一耳形土环,封堆顶部正中有形状明显的凹坑,据现场勘察分析,系一种祭祀遗迹。
在一山口处,文管部门还发现3个东西排列的直径40米左右的规整的圆形环圈。此类遗迹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从环境和地表状况初步推测应与附近的墓葬区有一定关联,可能是古代人的居住遗址。
古墓是人生走到终点最后的定格,储存着墓主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风俗等文化信息。乌孙古墓群对亚欧草原地带古代文化的研究将产生很大影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乌孙国鼎盛一时,国力因内讧分裂逐渐衰弱,随着解忧公主的回归,乌孙国与汉朝的关系渐行渐远。国运不昌,乌孙国百姓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下一场血雨腥风何时会到来呢?
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
自古以来,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塞种人、大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苍凉悲壮的历史剧。
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此外,草原的微气候很适合放牧。较高的地方气候在夏天比较凉爽,朝阳的谷地在冬天比较暖和,牧民能够因应气候转换放牧的地方,牧草亦因此得到恢复。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游牧民族自然向往。
伊犁史学专家赖洪波说:“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综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乌孙自立国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经过几次内讧和分裂,国力日渐衰弱。
东汉以后,有关乌孙的史料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 汉书·西域传》记载:“两昆弥皆弱。”
公元五世纪以前,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乌孙国国势久衰,公元147—167年间,多次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铁骑的蹂躏,苦不堪言。
魏晋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汗国,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 437 ),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史料记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在柔然铁骑的不断践踏下,乌孙国覆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柔然汗国的迅猛扩张引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警觉,他多次率兵进攻柔然,削弱了柔然的实力。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臣服于柔然的部落纷纷揭竿而起,与之抗争。被迫迁居金山( 阿尔泰山 )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的突厥人,借机逐步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于中途邀击之,大获全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阿史那土门有了本钱,想自立门户,要求柔然阿那瑰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瑰大怒拒绝,侮辱突厥为柔然“锻奴”。阿史那土门闻言火冒三丈,杀掉了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翌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在怀荒镇以北击败柔然军队,阿那瑰可汗绝望自杀。阿史那土门打败柔然,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皆为突厥属地,其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后东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乌孙地为重镇。
西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
公元627年( 唐贞观初年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横征暴敛,天怒人怨,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驾崩,西突厥末主、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乱。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 今新疆博乐、温泉县一带 )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是年秋七月,阿史那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率军至喀喇额尔齐斯河西,阿史那贺鲁举西突厥10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阿史那贺鲁见唐军人少,进兵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
西突厥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方阵,唐军岿然不动。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阿史那贺鲁大败。翌日,唐军乘胜追击,十姓部落纷纷来降。
天降大雪,积雪极厚,唐将士请求雪停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从天而降的唐军攻破阿史那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阿史那贺鲁渡伊犁河西逃。
苏定方踏雪夜追阿史那贺鲁那一幕堪称唐代著名边塞诗《 塞下曲 》的真实写照: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苏定方追至碎叶河,尽夺阿史那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 今塔什干 )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此次唐军征伐阿史那贺鲁“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并将阿史那贺鲁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
西域就此平定。唐朝列其地为州县,疆域及于西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前来归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大唐王朝疆域广阔,全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蒙古高原。唐初因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边疆部族纷纷降附。
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归附民族,成了唐王朝要紧迫完成的课题。于是唐朝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了九大都护府,分别是: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权力极大。
唐朝在西域设置了两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国( 今吐鲁番 )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 今吉木萨尔县 )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所辖地区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陆,西域与内陆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35年之久,后被吐蕃人攻陷。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促进西域和中原以及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改国号梁,立国290年的大唐王朝悄然覆灭。长期受西突厥统治的葛逻禄部崛起,占据了伊犁河谷。后来,突厥回鹘人由葱岭西迁,与葛逻禄人合并,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亦称黑汗王朝 ),统辖伊犁河流域等西域大部地区。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东起阿克苏地区的库车,西至咸海附近的干草原地区,南邻阿姆河、喷赤河、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北抵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河谷与七河流域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拥有一支以重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既有中央汗庭训练的“古拉姆”近卫军,又有地方伊克塔军事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在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河谷兴建了大批新兴城市,大批突厥语民族由游牧转入定居,经济文化发达。
喀喇汗王朝与宋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往来不绝。《 宋史·于阗传 》云:“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共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献。”此后70余年间都有使者陆续前来上表贡方物的记载。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
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
公元1114年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攻陷了黄龙府。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亲率大军征讨完颜阿骨打,结果大败而逃。屋漏偏逢连夜雨,辽国内部发生叛乱,尽管叛乱被平定,但辽国元气大伤。
公元1117年女真族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不断进攻下,天祚帝四处逃窜。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军俘虏,辽国灭亡。
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权,意欲光复辽国。然而,新兴帝国大金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实力很强。西域的情况则相反,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进入衰落时期,忙于内争,无力对外。
公元1130年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率军西征。他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
西辽帝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各国内部纷争不断、相互侵袭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耶律大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人民“轻徭薄赋”;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羁縻安抚”;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公元1177年,耶律直鲁古继位,西辽统治集团淫逸侈靡,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加重剥削。耶律直鲁古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1211年,乃蛮首领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游猎时,以伏兵八千将其擒获,强迫让位,西辽灭亡。
(未完待续)
节选自鹏鸣长篇纪实文学<<诗意尼勒克>>,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鹏鸣,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著名学者,诗人,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单行本等八十多部等,总计六千余万字,其中大型爱情组诗《致情人365首》《鹏鸣情诗选》《鹏鸣纪实文学选》《鹏鸣情诗经典》《中国诗歌史略》《绝妙诗语》《世界文学简论》《帝国的诅咒》等代表性作品被翻译成多语种版本行销海内外。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如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大漠孤雁 刘旭平
秋日私语 谭文群
本期责任编辑:凤尾竹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散文、小说、诗歌、诗词、随笔等精选作品,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