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郡望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上 郡:古翟国属地,秦朝时期设为上郡。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初更名为翟国,农历7月复为上郡。匈奴占领期间归都尉治,塞外匈奴时期归障,属于并州。上郡下辖二十三个县: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独乐,有盐民。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王莽时期称上陵畴。木禾、平都、浅水,王莽时期称广信。京室,王莽时期称积粟。洛都,莽曰卑顺。白土,圜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时期称黄土。襄洛,王莽时期称上党亭。原都、漆垣,王莽时期称漆墙。奢延,王莽时期称奢节。雕阴、推邪,王莽时期称排邪。桢林,王莽时期称桢□。高望,北部都尉治,王莽时期称坚宁。定阳、高奴,有洧水,王莽时期称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王莽时期称坚宁小邑。雕阴道、龟兹国,当时属于国都尉治,设有盐官。
刁氏宗祠堂号
弘农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上郡堂:以望立堂,亦称翟国堂。
藏春堂:宋朝时期的刁约,做学问、做文章都很刻苦。开头做馆阁校理、后进使馆、又当扬州知府。辞官回来,在润州安家,号“藏春坞”。苏东坡送他的诗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连你的拐杖、鞋子都饱藏着春天的温暖。
“藏春堂”现被安徽五河支系始祖刁国宝后裔定义为本支宗祠堂号,且全国唯一支系使用“藏春堂”作为宗祠堂号。
安徽五河刁氏宗祠(藏春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座落五河县朱顶镇西堌村,汉族祠堂建筑,系刁国宝公八世孙刁翔所公建,距今2015年已有357年历史,三进两厢,正祠大殿三间 ,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青瓦覆顶,飞檐走櫊,气势恢宏,享堂三间 ,门头二间,厨房二间,祠基五亩,围墙一周,祭器俱备。
祠堂正殿之前,方庭大院,衔南山来龙去脉,背倚大圆,吞淮河浩浩千里,东河龟山为祠守护,旭日初升,晖水相映,漪涟跳跃,气象万千,大有撒金抛银,锦鳞腾龙之兆,西边一望无际,沃土千里。
然十年浩劫,刁氏古貌宗祠毁之劫难,余者一遍瓦砾,在族人精心保护下仅存正祠大殿三间,已苍老不堪,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风韵犹存,虽经多次修复,但与当年风貌已相去甚远。
(安徽五河藏春堂国宝公十九世孙 刁连胜)提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