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金山寺留下一块御碑,让镇江人争议了一个半世纪!这张老照片解开了疑惑!

两年前,在一场影像收藏品的春季拍卖会中,一本影集里的一张镇江金山寺的老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这本相册来自清末美国驻天津领事巴拉密(George T. Bromley,1817-1909)旧藏。

巴拉密于1884年-1887年间在天津担任领事,这个相册是在1887年,他70岁生日时,天津地区外国居民共同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册中含中国各地照片68张,多为德贞、梁时泰、威廉·桑德斯、上海耀华、香港缤纶等著名摄影师或照相馆拍摄。

△1871年,外国摄影家在镇江金山的留云亭和慈寿塔前拍摄了这张照片

而这张印有当时金山寺宝塔和“留云亭”的老相片里的故事,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江天一览”,让人不胜唏嘘。

这张照片,也解开了困惑镇江人一个多世纪的疑惑。

消失的御碑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和湘军在镇江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持续了四年多,让这座繁华的城市满目疮痍,战火毁损了著名的金山寺,慈寿塔等建筑全被烧毁,只剩塔芯。

和“慈寿塔”一并被毁损的,还有“留云亭”和亭中的康熙皇帝御碑。

“留云亭”的亭柱和额枋,本来均为木制结构,战火中被烧毁。

亭中原立有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题字“江天一览”,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这四个大字被“镇海将军”杨凤翔等人勒石立于亭中的石碑。

在镇江流传的民间故事里,“江天一览”这四个字,是康熙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提笔留下的古迹。

实际上,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53年生玄烨、1663年去世。康熙母亲去世时,康熙还没开始第一次南巡。

“江天一览”御碑在战火中被太平军毁了。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社会又恢复了平静。1871年,金山寺进行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修复。

仔细看这张照片,可以发现这时候的亭子已修复,塔未修复,亭中的石碑也只剩下一个碑座。

碑座隐约可辫的“二龙戏珠”图案,透露出这块消失的碑不凡之处。但1871年修复时,因经费短缺无法照原样重建,留云亭只能“因陋就简”了。

△“江天一览亭”中的石碑基座和今天石基座比较

△镇江金山寺佚名 1880年

△镇江金山寺远景

有人说这块碑上的字,不是康熙帝写的,有人说是曾国藩写的,也有人说是有一位高人攀摹的。

这块碑上的字,还是康熙帝的手笔么?

再现江湖

御碑重现江湖,大约是十多年后。

金山寺主持法师隐儒,发愿重建宝塔。他上下奔走赴京请愿,慈禧太后却命他自行募修。

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帮助下,坚忍沉毅的法师历时五年、耗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成了“慈寿塔”,并修复了山上一些建筑。

山顶的“江天一览”康熙御碑,又重现天日。

坊间流传,金山寺留云亭中康熙“江天一览”碑是曾国藩临摹“御笔”字迹重刻。

曾国藩确实在1860年-1872年期间曾多次担任两江总督,在金山寺1871年修复过程中,不排除曾国藩曾大力支持,但作为“慎独”为鉴的曾国藩绝不会贸然临摹“御笔”,而给他人留下“冒犯”的口实。

收藏界流传的一张拓片,可能是为我们揭开重建“江天一览亭”面纱的佐证:“江天一览”“光绪十二年两江督臣曾国荃恭摹重勒”

“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此时的曾国荃正任“两江总督”,是可能“恭摹重勒”的。

我们在后来能找到的老相片资料里可以发现:慈寿塔的塔刹和塔檐已经完全修复好,而塔旁的“留云亭”亭尖已经发生变化,其中近景照片可见“江天一览”碑已立于亭中,此碑应该就是曾国荃清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所立。

在重新立碑的同时,把原木制圆亭柱,改成了方形石亭柱,此亭和亭内的曾国荃临摹御碑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中期依旧保持完好。

△曾国荃摹写的“江天一览”碑拓片

△1862-1887年在上海开设森泰照相馆期间时所拍

江天一览的传奇

有人说这张照片的作者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也有人说是威廉·桑德斯。

这些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影像,成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最有价值的影像纪录资料,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半世纪前的镇江金山寺。

△清末金山寺全景 - 慈寿塔和江天一览亭

△清末金山寺方形石柱“江天一览亭”

△1928年,江天一览亭 《亚细亚大观 》

△康熙大帝题的“江天一览”,是否和金山寺改名为“江天禅寺”有关,也成了游客来镇江溯古追风的话题了。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