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亲情的疙瘩汤
亲情的疙瘩汤
日月穿梭,时光飞逝,转眼间同妻结婚已整整三十七年了。许许多多生活点滴,或浓或淡,日久而异。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吃过的粗茶淡饭也好,山珍海味也好,都不值得称赞,记忆也不深刻。而留在心底,挥之不去的一种食品唯有疙瘩汤。每每想起,依然余香尚存,萦绕脑际,令人难以忘怀……
妻与我是同龄人,又同是文革后第二年考取的中等专业学校,离开家门求学时年仅16岁。她在家里排行老五,我在家里排行老六,离开家以前虽然进过厨房,也仅仅只是帮母亲做些添柴烧火、拉拉风箱的打下手的活,炒菜做饭都由母亲和姐姐们来完成。
结婚后搬到租住的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平房,购置必要的餐具、米面油和各种调料,正式开始过上了独立自主的小日子。可两个人第一餐却难住了,不知做什么吃的好。我提议:做疙瘩汤,既当饭又当菜,我见母亲做过,非常简单,你负责拨了疙瘩,其他由我来完成。
于是我便扎上围裙,像模像样的做起了大厨。将从家里带回来的大葱,用笨笨的刀法切成葱花,将大白菜叶子切成条状,又拿出两个鸡蛋。等锅烧热后倒上一点油,加点盐,当剁好的葱花放进锅里,立即闻到了油爆葱花的香味,然后添上水,等到开锅后妻将用手拨了的大小不均匀的面疙瘩一点一点倒进锅里,我又将白菜叶和鸡蛋放进锅里,用勺子轻轻的不停地搅动,那些大大小小面疙瘩在汤里不停的翻滚,非常好看。忙碌一天饥肠辘辘的我看到即将完成的战果,不免咽下几口口水。
当两大碗带荷包蛋香喷喷的疙瘩汤端上桌子后,我们俩相对而坐,吃上了婚后亲手制做的第一餐,带着一种具有独立生活感的既快乐又自豪心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开怀大笑,那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当年吃的供应粮,每人定量供应白面十八斤,大米仅三斤,其他为粗粮。面食的其他品种制作起来非常麻烦,除了偶尔包上几顿饺子外,白面基本上用来做成疙瘩汤了。虽然是同一种食品,我们在制做花样却不断翻新,每次做疙瘩汤时,我俩人仍然分工明确,妻只负责拨了疙瘩,而手艺越来越精。确定好用量后,将面倒入较大一点的盆中,一边用手慢慢搅动,一边用水壶将水许许倒入,形成非常均匀的小面疙瘩,直到盆底没有面为止,面疙瘩便制作完成了。我专门负责制作汤,而副食料却不断翻新。有时将肉切成丁放进汤里,便成了猪肉或牛羊肉疙瘩汤,有时将虾仁切碎放进汤里,便成了海鲜疙瘩汤。蔬菜的品种也不断变化,可以放进白菜、菠菜、油麦菜、胡萝卜丁、土豆丁或者西红柿,又可以放进各种野菜如苜蓿菜、车轱辘菜、线菜(俗称西饭谷)。每次都打进两个荷包蛋,口味各异,香味扑鼻。坐下来吃上两个人笑容满面,甭提有多开心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疙瘩汤由此成为我家的家常便饭,儿子也是吃着疙瘩汤长大的,小孙子来我家也跟着吃疙瘩汤,这种即当饭又当菜吃的普通食品成了我家永久保留的餐桌上美食。而今生活在省城里,饭店和烧烤店都有大厨们用各种精致食材制做的疙瘩汤,并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珍珠汤”,每次我都试图品尝一下,却从未吃出同妻亲手制做的疙瘩汤的味道。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了,每每下班回到家里,妻问我吃什么,我便笑着说,床前明月光,想喝疙瘩汤……
疙瘩汤做为一种普普通通的食品,却融入同妻充满亲情的味道,每当两个人面对面吃着亲手制做的疙瘩汤,愉悦的心情伴随着埋藏在心底里的暖流流遍全身。我会永远喜欢吃充满亲情的疙瘩汤……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田志坤,男,56岁,吉林榆树市人,公务员,擅长公文写作,喜爱读散文、杂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