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官亦学吴门子

《宣历史文化研究信版第086期

亦官亦学吴门子

——吴广霈生平小传

吴小元

广霈(1855—1919 年),字剑华,号瀚涛,晚号剑华道人,泾县茂林人,吏部尚书吴芳培曾孙。清末期为驻日公使何如璋随员,后升任神户副领事。归国后任轮船招商局文案,直隶候补知县。入民国任清史馆纂修。著作有《救时要策万言书》二卷、《石鼓文考证》一卷等。

吴广霈年青时曾七次赴考,均落第不举。这种仕途上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对八股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因而也能清醒和积极地去思考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他日后能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

1879年,吴广霈以监生捐报县丞,发直隶试用。光绪七年(1881),由使美、日、秘国大臣郑藻如奏调出洋,充任随员,光绪三十一年期满回国。这次出洋,使吴广霈新自接触到了西方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眼界大为开阔。这段外交经历为其后成为维新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5年,“马关条约”鉴定之后,广霈结合时局,呕心沥血,把他对变法的认识和具体办法形成文字著作《剑华堂救时要策万言书》上陈光绪,以资产阶级改良者的身份,希望依靠皇帝的权威,在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达到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著作完成已值戊戌变法失败之际,吴广霈不顾时局严峻、个人安危,公开表露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这也反映了他刚强耿直的性格和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十九世纪晚期,为挽救亚洲的颓势,中日两国民间人士联合建立组织兴亚会,1898年改名为亚细亚协会,同年 4月26日在上海召开由沪上维新志士与日本人士共同筹办的亚细亚协会准备会,中方参会者共有二十多人,张謇、文廷式、郑观应等朝廷重臣和实业家位列其中。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吴广霈也是其中成员。这次会议选举议员24人,“已任入会签名捐资者约百余位,皆官商名誉中人”,影响范围广泛。这批人在各种趋新事物中相互援引,如积极支持协会议员经元善在上海兴办的中国女学堂;吴广霈与经元善一起,发起反对立储通电,成为1900年庚子勤王的重要契机。戊戌政变后,吴广霈和上海亚细来协会会员恽玉茗一起避往日本。在政治气氛缓和以后,吴广霈再次以《清史稿》编纂的知识分子身份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历朝有当代为前朝设馆修史的惯例,民国时这一好的传统也被继承下来。民国三年起(1914)开始《清史稿》的编纂工作,至民国十七年(1928)结束,前后历时十五年。与历代的编史工作不同的一点是,各编纂者结合时局的需要,在《清史稿》的体例上前所未有地增加了《邦交志》的篇目,专门记录中外关系与交往。志书以国别为篇,“以订约的先后为次。”“有数国共同一约者,亦宜互见。有正文不能尽者,宜加附注。”“取材以《约间汇篆及外务部旧档案为主”。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必先将各邦之山川形势,与其朝野之礼俗政教,累朝之治乱兴衰,略述大概而后及于外交,而后及于中国订约之始终本末。”当时担任此篇编写任务的共有五人:刘树屏、戴锡章、李岳瑞、吴广霈、骆成章。各人“暂就有约各国钩稽故实。于是“有一个专任一国者,有一人兼任数国者。”

吴广霈对中外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这有他的《剑华堂救时要策万言书》为证,这本书也对他参与编写《邦交志》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邦交志》中撰稿最多,共计八个国家:秘鲁、比利时、刚果、巴西、墨西哥、荷兰、意大利和美国。同时他还另外撰有《水陆通商口岸青》、《边地割让租界表》、《外债表.铁路公债附》三个表。这三个表可以帮助后来的读者更加认清当时各国列强的侵华野心,也可以看出吴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可惜这三个表未能公开发表,不然会使《邦交志》更加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吴广霈为《邦交志》的编纂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十世纪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包含吴广霈未发表的三个表在内的清史稿档案和国史馆其它档案一起辗转从后方运返南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清代文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泾县高铁站职工,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