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誓节许氏家族移民简史
谭昌宁
微信版第595期
同治年间,大批河南、湖北两省和本省江北一带的移民来到广德安家落户。
他们祖孙三人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誓节镇的周村,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绿树环绕,阡陌纵横,土壤肥沃,就决定在此扎根落户,繁衍生息。从此,也就开启了许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传奇。
依照许氏后人的回忆,许氏一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许家出了一位大将军,官至从一品提督,名曰许真。许真是一名儒将,在一个叫“文金道”的地区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取得大捷之后,兴之所至,当即赋诗:“连克文金道,嘉明立子天。承先德才厚,万世永流芳。”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他连战连胜的英雄豪情,更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殷切期许。他对此诗也颇为满意,于是就将这首诗作为其后人的字辈排序,从而创立了一支许氏的新家族,并一直延续至今。
迁徙到广德的这祖孙三人就是许真的后代,两个孙子都是“文”字辈。弟弟名叫许文波,这一年15岁。他是许氏家族在广德可以追溯的先祖。哥哥的姓名已不可考,只是老人们依稀记得,哥俩起早贪黑,开荒种地,家境逐渐殷实起来。后来都成家立业,哥哥娶了一位凤阳逃荒来的女子为妻,弟弟许文波娶河南移民熊家的女儿为妻。
许文波是个勤劳能干的小伙子,他不仅能吃苦,每天下田干活,把几亩农田伺候得苗肥禾壮,还头脑灵活,懂得一些经营之道。农闲时间,他就帮镇上店铺的老板到几十里之外的县城挑货。偶尔,他也帮村邻捎带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那时候,交通运输不便,货物往来大多是靠人力肩挑背扛。虽然辛苦,却也能多少挣点开支钱。
几次下来,精明的许文波看到其中的生财之道,他拿出家里的积蓄,先是做一些代销布匹的小生意,因为经营有道,几年后,他便自立门户,在镇上开了一家店铺,取名“许豫泰”,寓意自己来自河南,许氏一家康泰平安。
许真到许文波仅四代,再有许豫泰的店名,从这些资料可以推断,许文波至少应该是粗通文墨之人。对于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的祖训,他矢志不忘,加上经营店铺之后,更感觉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在家业稍微兴旺之后,就先后把几个孩子都送到设在村东王家祠堂的私塾里去读书。
许文波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兄弟四人中,次子许勉之和老三许端甫都继承了父亲善经营的天赋。许勉之不仅广置良田,还开了好几家店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资助革命事业,并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都送到了革命队伍中。为此被国民党军队所抓,遭到严刑拷打。
老三许端甫继承家业,掌管“许豫泰”。他以此便利条件,建立联络站,购买收音机、西药、枪支弹药等禁运物品,并负责收集情报,为革命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子许济之,是一位培养启迪后辈的革命老人。四子许杰,曾任新中国地质部副部长,国家地质科学院首任院长。
许济之(1880—1967),原名许俊,幼入私塾。身为许文波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许济之也未让父母失望,不久即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考入江苏省江南高等师范学堂,他在这里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思想。
许济之毕业后应聘到郎溪、铜陵等地任教。民国元年(1912)回广德,创办了广德县第二高等小学。并历任县立一小、二小校长,县立初级中学教员,县视学员、教育局长,县立初中校长。被当地人尊称为“许大先生”。
许济之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激进,忧国忧民。他积极鼓励并支持三个儿子参加革命。
许济之养育了三子一女。三个儿子:许道珍、许道琦和许道琛(彭海涛),兄弟三人于1930年代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地方党史誉为“许氏三杰”……
誓节许氏家族自河南迁移至广德的150余年间,“耕读传家 精忠报国”的宗族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折射出源远流长的文明光辉。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许氏一族的儿女们正在书写新的历史,新的传奇……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