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电影放映员的回忆

泰西敬文斋

一位老电影放映员的回忆

(口述:尚吉连 整理:孔庆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民,看电影可谓是最美的文化大餐,每逢村里放电影,基本上是人人到场,家家锁门。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激动人心,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这里的电影放映情况是这样的:

1963年12月至1970年12月,有一支国办16毫米电影放映队(肥城县第二分队),在桃园、王庄两个公社巡回放映。全社每年放映300场左右。国办放映队长李建英,会计陈召峰。

那个时代放映队都是赶着马车下乡。放映队四个人:一个赶马车的(带着牲口草料),一个发电的,一个放映的,再一个就是队长。队员们都带着被子,吃住在村。一次巡回得转完两个公社才能回去休息。休息两天再出发巡回放映,那时每村一年放电影一到两次。

1970年12月至1976年12月有国办16毫米放映队同时在王庄放映。队长李永才,会计刘安波,放映员徐小建。1977年1月至1984年9月国办放映队有队长李永才,会计尚吉连,放映维修员翟连功组成。

我们王庄公社1973年10月成立第一支8.75毫米电影队。队长王成福,王启印任会计。那时,每年260个工作日,放映520余场,教育观众50多万人次。

1975年10月至1981年10月,8.75毫米电影队属王庄公社电影队,队长王成福,会计池志刚。

1984年10月国办队撤回,取消王庄乡8.75毫米放映队,成立电影管理站。站长王承福、会计尚吉连。放映员先后有韩振朋、孔庆德、孔令波等人。

1984年10月至1995年10月,先后发展村办放映队17个(花园、北尚任、东孔、魏家坊等)。每年放映2000余场电影,教育观众200多万人次。1977年3月至1995年3月共制作幻灯片160余套,其中大中型幻灯30余套,题材主要结合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发展养殖,农村改革新貌等内容进行创作。1984年至1993年建立科教网点53个,科技专业户48个,实验基地3个,放映科教片6000余场,教育观众2400余万人次,每年放映普及率100%。

1989年王庄电影管理站被评为泰安市电影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政府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1995年9月,电影管理站合并到文化广播站至今。

1995年至2018年文化广播站放映员先后由雷雨村、韩振鹏,徐衍东、高岩担任,1995年至今电影不收费,属国家免费送电影下乡。

回想七十年代前后农村演电影,感慨良多。那时国家对电影事业很重视,对国家大事宣传非常及时,电影特受群众欢迎。记得1977年《毛泽东永垂不朽》这部片子,王庄、桃园、石横三个公社放映队联合在一个公社放演。采取的是“跑复线传片子”,一个晚上演三个点。那时“国办放映队”三个人,一个人发电,一个放片,一个传片。这部片子4本,传四回。每个放映点上的观众都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有好多人看一遍不过瘾,邻村放演时就再跑过去看。

1978年春天在王庄信用社对过上演《朝阳沟》,观众一万多人。看电影的北到魏家坊、西北到演马,东北到焦庄,南到太平庄,平均距离也得七八里地。因为观众多,放映时挤在中心的想解手都出不来。

那个年代,电影放映员非常辛苦。下乡都是用地排车拉着放映机器。为了尽快到达放映点,我们三人就在自行车上栓绳套住地排车,脚蹬自行车拉着地排车走。每天下午4点多就出发,傍晚演,长片演3个小时。放正片前要结合形式放幻灯,有时村领导还要讲话,一弄就接近4个小时。再加上放映结束后吃饭,大都是深夜一二点到家。

放映队平时都是一晚上演一个村。若遇到特殊情况,或片子稀罕,一晚上要演几个村。记得放映《宝莲灯》这个片子时一晚演三场,先后在十六中学、东孔、尚东放映。在尚东演完时,天已微明。

还有个情况是:在山区放映完回家,若赶上“月黑头”,路再不好走,就容易出危险。有一次,在于桃村放映晚上回来,因路难走,颠簸厉害。又是刚下过小雨,其中一人自行车上的绳断了,我们三人都掉到沟子里去了。

放映最怕的是晚上下雨。有一次,在阳谷洞放映《卷席筒》,因晚上连续下雨,这部片子直到第四天才放完。第四天晚上放完回来时又遇瓢泼大雨,由于慌着赶路,把片子掉到水沟里啦。我们赶紧把片子从水沟里捞上来。为了保住片子不损坏,回到宿舍后,立即把自己的棉被撕开,用棉絮擦胶片。我们知道胶片上的药膜最怕着水,着水后药膜容易脱落,药膜脱落片子就报废了。我三人用棉絮反复擦胶片,之后,又用机器倒了一遍。忙活了两个小时才清除了胶片药膜上的水,保住了国家影片没受损失。

那时候演电影,正片放映前一般都要放个加演片。加演片大都是新闻简报和幻灯片。幻灯片都是自己制作,技术性强,要求又高,肥城每年至少搞四次汇演。为了搞好幻灯片制作,我本人多次参加肥城电影管理站的美工和摄影培训。美工老师是闫金良(山大美术系毕业),摄影老师是阮庆宝(大众日报社报道员)。参加培训时,白天听课,晚上练习所学科目经常打通宵。

幻灯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单线平涂。即把所突出的题材用小毛笔画到干板药膜上,然后再根据需要涂颜色。

二、幻灯刻字。即在8×10厘米玻璃板上涂宣传色,再用竹棒制作的笔刻字。这就是所说的“字体幻灯”。

三、照相幻灯。即用原来120照相机老胶片照人物、风景等所需题材,再经过冲洗胶片,然后通过放大机翻拍到带药膜的干板上(此干板怕光,要在暗室操作),然后上色。

四、彩绘幻灯。此幻灯明暗分明,有立体感。本人画的《铁弓缘》主人公,曾得到肥城电影公司幻灯一等奖。之所以得奖,是因为这是一种创新。其方法是:幻灯高光面先用清漆涂抹,其他部分用标准着色,达到相应的画面时,用棉棒蘸少量汽油把原来涂清漆的部分擦去,高光面就显露出来了,人物活灵活现。

那个时期的电影放映员待遇很低。一月30元的工资,还得向生产队交18元买工分。晚上放完电影在村里吃饭交1.2元的生活费(刚开始时工资更低,每天交0.2元,半斤粮票)。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好转,待遇逐步有所提高。我记得拿30元的工资5年,48元工资5年。1995年10月纳入国家公职人员后工资是340元。退休后逐年增长,现在工资是4600元。

本人1977年加入电影放映行列,1987年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一等放映员,1997年晋升为电影技师,2013年1月退休。

近40年的放映生涯使我对放映工作钟爱有嘉,今乘修志东风,回首往事,再展情怀,与诸君共享当年之乐。

附录一:放映员老照片图文诗话

一、当年老电影    陶醉千万人

图一:王庄电影管理站站长王承福当年风采(1983年)

二、满腔热忱放电影,传播文明到村中

图二:王庄电影管理站尚吉连当年风采(1983年)

三、小伙年轻爱放映  乐在其中为群众

图三:老电影放映员翟连功当年风采(1987年)

四、志同道合传文明   乐为放映献青春

人物左起:李永才  杨宪坤  尚吉连 王承福

五、电影添彩风华貌    为民放映气自豪

前排左起:王承福  李庆存

后排左起:翟连功  丁元存  尚吉连 (1987年照片)

六、奔波乡村留倩影   放映陶情百般乐

前排左起:尚吉连  王承福  翟连功

后排左起:于衍德  赵景贵(1987年照片)

七、王庄区委区公所欢送电影队长李永才纪念照(1984年)

中排左起:王洪爱 李传旺 李永才 阴启胜 关炳海

前排左起:丁元存 翟连功

后排左起:尚吉明 蔡元玲 王兰申 李庆存 王承福 尚吉连

八、王庄电影工作站奖品(1989年)

附录二:电影胶片介绍
8.75毫米电影

一种中国独有的窄胶片电影。系1965年经文化部审定批准的影片规格。这种影片耗片量为35毫米影片耗片量的十六分之一,放映设备轻便,运输方便,拷贝与放映机价格均较低廉,是为偏僻的农村、山区、边远地区、海岛及其他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看电影而专门设计的片型。其中8.75毫米指的是拷贝尺寸也就是胶片的规格。

16毫米电影

16毫米电影胶片宽度为16毫米的电影,是窄胶片体系中应用最广的一种电影。

16毫米无声片画面放映尺寸为宽9.65毫米,高7.21毫米,每边各有一个齿孔。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后,拷贝改为单边齿孔,另一边则用作声带位置(光学声带或磁性声带)。由于16毫米电影设备轻便,胶片和加工费用较低廉,加上感光乳剂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善了放映影像的清晰度和颗粒性,因而广泛应用于科教、新闻、工业和商业等各部门。同时也用以制作故事片,供中小城镇电影院或偏远地区放映单位使用。

孔庆珍简介

孔庆珍,孔子七十三代孙,中共党员,本科文凭,山东省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退休。

1972年应征入伍,三等功臣。1978年加入教育行业。曾任中小学校长等职务。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多种奖励,报告文学集《烛光颂》曾予专题报道,事迹载入《21世纪人才库》。

2010年后加入肥城作家协会、泰安作家协会、肥城市诗词学会。

2012年出版《金线河流韵》《王庄镇文化通览》;2014年出任《藏书圣地陶南别墅》副主编;创办“泰西俱乐部”和“泰西传统文化学会”。此后,被聘为“肥城市左丘明文化暨历史文化研究员”“肥城市范蠡研究会研究员”“济南市平阴县杏坛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家庭被评为“山东省书香家庭”。

2016年出版《趣味习字歌》;11篇民间故事选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一、二辑)。

2018年5月被推选为“泰西孔子后裔文化联谊会”会长,现任肥城市《王庄镇志》主编。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0)

相关推荐

  • 永泰乡村电影放映员郑瑞文:用光影照亮村民文化生活

    一辆摩托车.两箱放映器材.一瓶水和两块面包,这天下午不到4点,记者见到永泰县嵩口镇乡村电影放映员郑瑞文时,他正在家里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当晚,他要到嵩口镇佳洋村为村民放映电影&l ...

  • 露天电影

    人生有各种欲望和需求,归根到底是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富足.精神需求,对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而言,表现形式和形态会多姿多彩.任何国家任何时候,乡村相对于城市,文化生活都显得单调,有的甚至匮乏.我国改革开放初 ...

  • 1990年,两个胖瘦放映员的故事

    谁到最后也会活成一部电影(三) --1990年,两个胖瘦放映员的故事 乡里有两家电影放映队,一家在乡政府所在地,放映员叫杨根:另一家在距乡政府不远的叫大村的地方,放映员叫宋明发.杨根有一些政府基金支持 ...

  • 【每天老照片】-1万-1622- 60年代的电影放映队 送电影下乡 你还记得么?

    1966年,广东省韶关是乳源县电影幻灯宣传队第一队谢伯源.侯维天和侯亚松,送电影下乡,不怕苦,不怕累,终年累月和暴雨烈日搏斗,辗转在丛山峻岭之中.三年来,他们行程一万二千多里,为山区人民放映七百多场电 ...

  • 20年前的夜生活,是短视频给不了的快乐

    设想你现在看电影,能忍受以下情况吗? 露天下看电影,没有巨幕,眼里只有一张破旧的白幕布: 没有杜比全景声,旁边观众一边嗑瓜子,一边跟你嗑叨这电影接下来的剧情: 甚至一有大风吹过,银幕上的人动不动就扭曲 ...

  • 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

    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 □丁辉 老家方言里有三个词: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这三个词都跟早年乡间的露天电影有关. 所谓"包场子",就是村里每有喜事,自然主要是结婚,主家出钱包场电影 ...

  • 宋玉宝:从电影放映员到物业员的于亚林

    从电影放映员到物业员的于亚林        宋玉宝 15年前,黑台镇文化站电影放映员于亚林,是一位很火的人物,年年不间断下村给乡亲们放映电影,很受村里老少爷们欢迎.每轮到一个村屯放映电影,电影机一到村 ...

  • 2021年年历22位老电影明星照(二)金...

    2021年年历22位老电影明星照(二) 金 迪 张 园 上官云珠 李亚林 崔 嵬 张 平 陈 強 谢 添 于 蓝 祝希娟 杨丽坤 张勇手等 12位

  • 影视金曲《牧羊曲》,1982年版本老电影,唤起无数回忆

    影视金曲《牧羊曲》,1982年版本老电影,唤起无数回忆

  • 乐美琴:我曾是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

    乐美琴作品 我曾是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十个年头的电影放映工作,成为我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1978年,我们嘉溪大队因为是镇海县先进大队,批准可以购买一台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当时大队领导推荐我去镇海影 ...

  • 太逼真了!影迷彩绘了22位老电影艺术家

    作者:谷 晓 杰 简介: 谷晓杰,字滨农,山东威海七零后,1972年出生,山东威海市环翠区人,喜欢老电影,对老电影也深有研究. 谷老师主要擅长:国画山水,人物,小品花鸟草虫等.其作品国内外收藏,还被著 ...

  •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三稿)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三稿) 渐新堂 (应老英语教研员的要求对一些凭借记忆写下的事例以及数据进行了更正,文字也进行了些微的润色,再次贴出时,因为自己的粗疏,把一些数据反而修改错了,在此深表歉意.由于 ...

  •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修改稿)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修改稿) 渐新堂 (应老英语教研员的要求对一些凭借记忆写下的事例以及数据进行了更正,文字也进行了些微的润色,再次贴出,只期待对一些关注此内容的朋友有所补益.) 在几天前赶路及候 ...

  •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

    一位老英语教研员的风骨 渐新堂 几天前赶路及候机的时间里,听一位年届七十的老英语教研员聊到的一些只言片语,内心深处颇受震撼. 知道我曾经对学科教学业务感兴趣,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考我:现在的全国卷常常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