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麦子(散文)】/ 任小宁
拾麦子(散文)
任小宁
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那年夏天,麦子成熟了,却刮了一场大风。把一种品种叫小偃麦的麦田里吹落了许多颗粒,因为小偃麦口比较松,麦粒容易掉落,麦颗粒吹落了一地。收完了麦子,家里的闲人就去麦茬地里捡拾麦颗粒。我作为家里的唯一女孩,义不容辞的也加入了捡拾麦粒的行列,
每天一大早,父母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我就蹦跳着跟着堂姐和邻居的姐妹们一起去清凉山上的梯田里捡拾麦粒。清凉山位于铁佛村北面,任家洼村东面的地方,地势较高,土地都是平整的一层层的梯田,我们生产队有几十亩土地也在清凉山上。山上西面是我队和铁佛村的土地。东面是铁佛村和双丁村的土地。山上时不时会吹来徐徐的凉风,令人心旷神怡。太阳照在山上的梯田里,捡拾麦颗粒的人好就像在画里一样。时儿站起,时儿蹲下,全神贯注地捡拾麦粒,生怕比别人落后。
那时脖子上挂着书包,包里面装一个搪瓷小碗,我俨然一副幼小劳动者的形象出现在村道山野。刚开始我一晌能捡一小碗麦颗粒,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后来有了捡拾麦粒的经验,一天比一天捡的麦粒多起来了。
到了麦茬地里,看见哪块地垄里小麦颗粒多,我就蹲在那里 像螺丝钉一样,一手端着碗,一手像小鸡啄米那样把麦颗粒放进碗里,捡一些就装进书包里。刚开始用两个、三个手指一粒一粒捡。后来发现别人每次捡好多颗粒,我也五个手指并用多捏几粒,这样捡的快,但是容易把泥土也带进麦粒里面。回家去用簸箕簸一下就好了。
那个忙假里,很少下雨,即使下过雨,雨停了也继续拾,麦颗粒被雨水浸泡后,颗粒大了,更好捡拾,回家后立即晒干。我们每天都和大家去周围村子的麦茬地里捡拾麦粒。我们属于乾县北部贫水地区,是丘陵地带,村子周围的土地不是很平坦,但都是平整的梯田。还并不觉得辛苦,心里想只要每天有麦颗粒拾,我们就不会缺吃的,曾经把这种幼稚的想法和母亲说起过。
每次要回家的时候觉得麦颗粒又多起来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每次都是依依不舍的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落日余晖有时像火球从乾陵后面缓缓落下,有时像一辆火红的公共汽车落在西兰公路上。
那个忙天我捡拾的麦颗粒放满一瓦罐。母亲说那个瓦罐能盛三十多斤。那种收获地愉快滋润在心田许久。
每年忙假里拾麦子是我的第一要务。有几次曾和邻居的七婆一起拾麦子,她是三寸金莲,六七十岁了,走不了远处,就在村子附近的地里捡拾麦子,她麦杆麦穗都捡,不管有没有颗粒都捡,我问她为啥捡拾没颗粒的,她说:“瓜娃,有颗没颗拿回去救火。”想想她老人家说的也有道理。
还和我们家隔壁的邻居姐姐一起捡拾过麦子,她是72级阳峪中学高中毕业生。我俩一边捡拾,一边讲她们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我也喜欢和她在一起。
我当了民办教师,带领学生拾麦子我也跟学生一起捡拾。周末回家我是步行,走在路上看见有人在捡拾麦子,我也就去捡拾,我母亲等不到我回家很着急。回家后跟母亲说,快到家了,看见有人拾麦子我也去拾了。
我们那地方是乾县北部贫水区,属于丘陵地带,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那个年代,靠劳动日分口粮,每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到忙前青黄不接,生产队会去县南乡大王一带的生产队借玉米,等麦子收了再给人家还上麦子,我们队在大白沟修水库时在大王村驻扎过,结识了那里的村民,有熟人和朋友。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月就是缺吃的,口粮不够吃,寅吃卯粮。把人穷怕了,大人小孩看见黄澄澄的麦粒十分喜爱,力争做到颗粒归仓。但那时贫穷且快乐着。
作者简介:,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阳峪镇任家洼村人,退休教师。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编一位委 :孙主辉 万 毅
编委一位 :王宏民 夏 天
编委一位 :槐自强 巨 石
编委一位 :郭主旭 韩 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薛光炜 蒲家富
编委一位 :亓宏刚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