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印象

老家印象

作者:张含尚

人过中年,心中总有一种淡淡的沧桑感,老家的影子时常在脑海浮现。从读师范开始,老家接触得少了,留在我记忆的老家,更多的停留在少年时的样子。

老家在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鲁北平原一个普通偏僻的小村,背靠黄河,交通不便,是邹平的“西伯利亚”,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想念春天和小伙伴一起找野菜、放风筝,夏天在村头池塘里快乐地游泳,秋天果园里累累的硕果,冬天里天然的滑冰场和爆米花的味道……

老家的人们大多以农为生,农作物品种齐全,小麦、玉米、黄豆、棉花等。春天柳絮飘飞,夏天里有各种的瓜果,秋天满地落叶金黄,冬天一片银装。老家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没有工业污染,翠绿和金黄是村里的主色调。

我出生在大集体年代末期,那时候年龄小,多少还记得一些当时的情景。比如我们大张三队的“队屋”,挂在大树上的钟,邻村盛家村的“碾房”,还有队里统一分菜分粮食的情景,在我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生产队的“队屋”,前些天回老家,只剩下断壁残垣,已是破烂不堪。记得当年,这可是队里的政治经济中心,爸爸做过队长,我小时候也跟着开过几次队会,大人们在队屋协商队里的“大事”的情景仍有印象。

那时候大家都穷,别说电灯了,就是煤油灯也不能经常点的,印象深的就是夏天的晚上,吃完饭后一家人出去玩,大人外面乘凉,小孩子跟一群伙伴钻草堆,玩打仗,拿着棍子满世界追打,最有趣的是夏天找“知了油”,一黑天我就急忙吃点东西往外跑,小树林、大树下都是人,大人们聊着天低着头,仿佛寻找什么宝藏,孩子们穿梭着跑来跑去,人们见面总要问:“摸到几个了?”然后是羡慕的啧啧声。入了伏,“知了油”渐渐少了,我们便在麦场垛周围捉迷藏,农村可以藏的地方很多,我们玩得很是尽兴。

冬天的时候老家是比较清闲的,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靠在墙根晒太阳,年轻的有的勤快,一到冬天就出去挖树根,挑回家码在门口一大堆,到了冬天树根就有半干了,这种柴火烤火是最好的,既不会很快烧完又不会太难着火。

小时候盼着家里来客人或者过节,这个时候家里可以吃顿好的,改善一下伙食,几片肥肉、一碗白菜汤便是美食,现在有时候跟女儿说起来,她根本不信。至于水果,更是奢侈品,记得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到苹果。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开心的就是听“羊耳朵”大爷讲故事,他的故事特别多,从鬼神故事,到抗日打鬼子故事都有,虽然有的故事听了不下十几次,但是还是非常爱听。有时候“羊耳朵”大爷会讲些江湖故事,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依然兴趣盎然。

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羊耳朵”大爷早已去世,当年围着他转的那帮孩子,也都已经成家立业步入中年。

老家是平凡的、闭塞的,直到今天,老家也不富裕,但是一旦经过岁月的浸泡,就像普通的粮食酒,年代久远便成为陈香老酒,分外亲切起来。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日忙忙碌碌,但越发想念老家的人,因为那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是我童年少年的生活的地方。

前几天在办公室,一青年来学校办事,一进门便呼我“老哥”,我茫然的在脑海里搜索着他的面庞,无奈还是尴尬了一阵,原来是我本村的街坊。也是啊,老家很少回去,回家一趟看看父母也是匆匆赶回。

渐渐老家的人和事陌生了很多,停留在脑海里的家乡更多是少年时候的记忆,少年印象永远地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年龄渐大越喜欢怀旧,思念家乡的人和事,老家的一切便成了唯一可以寄托的实体,倍感亲切。

女儿渐渐长大,我亦过不惑之年,生活的节奏是急匆匆的,但忙碌之余,回望少年,回望家乡,心中便有一种淡淡的亲切和宁静。

守住这份宁静吧,让我疲惫纷杂的心有一片静地。

作者:张含尚,山东邹平县人,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教师。

张含尚先生在《滨州文学》发布文学作品,请点击标题欣赏

父爱如山

(0)

相关推荐

  • 诗歌:《对于事物的印象》

    ​在不经意间总感觉许多事物在脑海中徘徊, 它们像是一直在自己的记忆里反复存在: 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些事物印象这样深刻会不知觉地想起来, 只是觉得十分好奇并对这种现象感到意外. . 怎么一些事物偏偏会让 ...

  • 少年与爱‖文/ 月亮掉进了大海

    少年与爱 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走进过他内心,一次也没有. 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傻缺.但是,我真的真的真的很认真的喜欢过他. 高三毕业那年,在游泳馆遇到了他.那时,他大三,利用暑假兼职,是游泳教练 ...

  • 刚修复一组几十年前的老年画,那种久违的浓浓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看高清年画,品陈年佳作.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作品,原汁原味的复原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农村饲养站,196 ...

  • 周进军:三月清明雨

    三月清明雨 周进军 (一) 三月,阳春不阳,细雨密密斜飞.春寒收起了它奔跑的光,可怕的疫情,在人们的阻击中已经收敛.城里在鼓励复工,鼓励开店,鼓励消费,鼓励出去走动.我缓缓踏上回家的青石板小路,心照旧 ...

  • 民间故事:四百元的故事

    新东生产队有个青年叫王根坤,从小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因为家穷,到二十八九岁,仍是站起来一竖,躺下米一横.所以,王根坤的"坤"字,就渐渐被大伙用"棍"字代替了. ...

  • 《红光印象》

           <红 光 印 象>                     张帆 黄昏时分 绕行于城乡结合部的水泥路 我们向路边闲坐的大爷确认方位 大爷爽朗的回答 让人过耳不忘 " ...

  • 讲不完的故乡故事 ——关于《打核桃》

    写完<打核桃>的时候,我从电脑前站起身子,伸了个不大不小的懒腰,扭了扭不是很酸很僵硬的脖子,踱步到窗口看向外面的小巷. 初秋的日光已经不像前些时候盛夏时分那么"年轻气盛" ...

  • 循环

    晚上十点多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突然停到楼栋门口的垃圾箱旁.一个大爷下车,到垃圾箱里翻捡了一会,准备走开.   "不是收垃圾?"我疑惑地问. "不收,这次是专门来捡纸盒纸箱的 ...

  • 老家印象(一) 母亲的煎饼

    每次回老家,都要来看看自家的老房子,总觉得有些割不断的东西在召唤着似的. 其实,老房子在好多年以前就已经转给别人家了,但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是不会随着一起转过去的. 老房子在当年还是有些辉煌的,青砖的墙 ...

  • 老家印象(二) 小村趣事

    我们的村子西边高,东边低,西边是埠,不是很高,满地是碎石头,庄稼也不能种.地里的土往下挖不了多深,就是红色的了,有人就管村子叫红庄子. 村子不大,总共百十户人家,村子西头和东头是一些杂姓人家,村子中间 ...

  • 老家印象(三) 小村名人 之 七爷爷

    老家是个不大的村子,村里的人都认识,谁家有个什么事,往往是全村都来帮忙.村里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名人,但是在村里人的心目中,也有几个称得上是名人的人. 七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个.其实,七爷爷在村里人的心目中 ...

  • 老家印象(四) 那些古老的传说

    一杯茶,一支烟,三叔坐在那里有些沉思.淡淡的茶香氤氲开来,那缕香烟在三叔脸前慢慢散开,勾勒着一个不太清晰的轮廓. 三叔说,咱们村很早就有了,据说以前叫洪家庄子,为什么后来叫红庄子,也没有人说得清.至于 ...

  • 老家印象(五)传说中的美丽风景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家经常搬来搬去. 每到一个地方,起初总会有许多的不适应,时间久了,也就喜欢上了新的家.新的环境总会给自己一些新奇的感觉,又加上自己的好奇心,总会对感兴趣的事问来问去. 搬到担山时, ...

  • 老家印象(六)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网上看到一些老物件,又勾起了一些美好的回忆.那些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但是当年和它们相关的情景,却还在眼前. "顶针".黄亮亮的像一只金戒指,上面有许多小小圆凹,过去家家都有.每 ...

  • 蓝色火焰:​老家印象

    老家印象      作者:蓝色火焰 昨天还在忙碌,今日回到家乡.现在农村的婚庆,已经增加了现代的元素,炫丽的灯光,华丽的舞台, 还有喧嚣的宾朋,无不彰显出主人家的富有,但古老的习俗,仍然尾随时代的脚步 ...

  • 不是才人不逞能·老家印象八韵

    其一 簇簇枇杷五月黄,乘鲜采摘各分装. 果蔬时鲜非独有,一家有树百家尝.  其二 六月夕阳更恋山,相逢田埂话短长. 东家今年收成好,洋芋挖了五十筐.  其三 七月十三是月半,出嫁姑娘回家忙. 亲情相聚 ...

  • 渭南文坛 | 印象老家 作者/董新峰

    作者简介 董新峰,汉族,1971年7月生.渭南临渭区人,本科学历.喜欢历史.文学和思考.<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渭南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平台 有近二十年了,年年回老家二次,呆上一半个月.今天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