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童趣:打“巧”打“翘”

不知源于何时,七十年代之前,鲁北乡村的青少年中盛行一种运动,叫打“巧”或打“翘”。之所以有两种叫法,是源于不同地区的打法或者乡间土语的不同,出现了分歧。
打巧的器具和场地
打“巧”是我们家乡的叫法。打“巧”所用的工具,是“巧棍”和“巧”。“巧棍”长40-50厘米,粗细以手握合适为宜,材质(就地取材,多砍伐小树)以结实为好。“巧”和棍多选同一材质(小树的上部较细处做“巧”),长13厘米左右,两头尖。家乡的土地宽满,村头上的场院是打“巧”最理想的所在。一是可以尽展雄风,尽情挥洒;二是安全,不会因方向不定的“巧”伤及无辜。于是,入冬后,这里便成了小伙伴们快乐的天堂。
打“巧”有立姿和蹲式两种打法
之所以叫打“巧”,自然是由该项运动的特点而得名的。我们家乡有两种打法:一是打立姿的“锅巧”,二是打蹲式的“地巧”。人们常说:“巧他爹打巧他娘——巧了”。这打“巧”,用的还就是这个巧劲。打“锅巧”前,先用“巧棍”在地上划一圆圈,表示锅。初学的小孩,左手轻捏着“巧”的一端,让“巧”垂直,右手握“巧棍”向“巧”的中部击去,预测到“巧棍”和“巧”即将交接的瞬间,左手松开“巧”,一声清脆的响声过后,“巧”就飞出去了,这是初级的,叫打“提溜猴”。
经过一段打“提溜猴”的训练之后,就升级到打“巧” 的正规军行列了。打“巧”必须用一只手(左右手都可,左撇子用左手)来完成,在手握“巧棍”的同时,攥“巧棍”的拇指和食指再捏住“巧”,然后,将“巧”抛向空中,在“巧”坠地的过程中,打“巧”人瞅准时机,将其击打出去。打的好的,击打部位准确,打的距离远,有时还会带着“嗡嗡”的响声飞出去六、七十米。如果没打到“巧”的叫“闪棍”了,就得交给下一人打。因为打“巧”是一项比赛,所以有规则,有结果,有奖惩。
三五个人打“巧”要先排次序,大多用“包袱、剪子、锤”来确定或将“巧”放在地下用“巧棍”击“巧”,按“巧”飞出去的距离远近排序。打“巧”人要站在锅线前的30厘米左右,不可靠前过多(打“巧”技术不好的人往往以此占取距离上的便宜),将“巧”击打出去之后,由排名在次的人跑到“巧”落地的地方捡起“巧”,向锅内扔去,叫“背巧”。技术特好的人,几十米的距离竟可将“巧”扔到锅里,这样庄家就烫死了,由“背巧”人上庄。如果“巧”在锅线上,庄家便改由另一种姿势重打,叫“丘拉”(谐音,不知为何叫此名)。“丘拉”的打法,是将“巧”扔起来之后,“巧”在身前的坠落中,单腿独立另一条腿迅速提起,“巧棍”由身后经腿下将其击打出去。“背巧”人也是单腿独立另一腿抬起将“巧”由身后经腿下将巧向锅内扔去。如果“巧”在锅外,庄家则由“巧”的落地处开始用下蹲的姿势,由身后将“巧棍”伸至身前将“巧”击到一定的高度,迅速抽回“巧棍”将坠落的“巧”击打出去。同样的姿势连击三次,以“巧”的最后落地点为标准,用“巧”的长度计丈尺。如果不出现这种问题,做庄人便从“背巧”人扔回的“巧”落点开始,用“巧棍”击打平卧在地面的“巧”头。打前要看“妙”(意思是“巧”尖下面有空隙、有小仰角,可以形成杠杆),根据“妙”的程度,用一个巧劲,最好是使“巧”向空中垂直弹起,待“巧”由空中下落时,将其击打出去。在三次击打中,为提高分值还有一种加分技巧,就是在 “巧”下落的过程中,用“巧棍”连续几次将“巧”弹起,然后将“巧”击打出去,依次数不同分别叫“双拐”“三拐”“四拐”(三拐、四拐很难完成)等。庄家以此得分后,可以二倍、三倍、四倍确定最后分数。
打蹲式的“巧”(也叫地巧),占用场地较小,在胡同内大街上即可。将 “巧”放在前面有小坑的地面上作为原点,如同立式打“巧”的后半部分一样由地面将“巧”打的蹦起后,将“巧”击打出去。做庄人将“巧棍”立起来,接庄人捡到“巧”后瞄准“巧棍”,扔向立起来的“巧棍”。只要击中了“巧棍”,做庄人就要下庄。如果打不着,做庄人就要在“巧“的落地处开始向前击打三次后要分。不管立式还是蹲式,“背巧”人扔回“巧”后,都要向锅的正前方击打,偏离了方向则以水平线为准记丈尺。
要丈尺和奖惩方式
“背巧”人将“巧”扔回后,庄家在地面上向正前方打完三次,就要确定分值了。分值以尺和丈计算,锅“巧”以“巧棍”的长度为尺,由庄家自己报数要分,报数的根据是以锅线为起点到击打“巧”三次之后的落地点为终点,但不可丈量必须估计,如果所要分数超过了这段距离,庄家的分数不但作废还要下庄。如果所要分数在距离范围内,则可继续再打一局。如果有异议,就要实地丈量,因此,大多数人的报分数是保守的。最终名次的确定是预先确定一个数值,谁最早达标,谁就是第一名,满轮后就可确定先后次序了。根据结果只有第一名的冠军受奖,最后一名受罚,其余名次不奖不罚。冠军受奖只是行使一种权利:确定处罚方式权和免受处罚权。
“文革”前的处罚方式多是“摸胡”和“喊呜”。“摸胡”就是指定一个目标后,再将受罚人的眼睛蒙起来,将其抱起转上许多圈或令其原地转上无数圈后,使其眩晕难辨方向时再去摸指定的目标,摸到了才算完成。有的人有时会几个小时也难以摸到。“喊呜”则是考验人的肺活量大小,由获胜人将“巧”击打出去,受罚人从“巧”的落地处开始,将“巧”握在手中,深吸一口气,不断声的喊着“呜”跑回锅边,将“巧”摔在锅前的“巧棍”上就算完成了。如果一口气完不成就要再来一次。“文革”期间,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种新的惩罚方式,叫“割蛋”。“割蛋”时,由冠军将“巧”击打出去,然后将“巧棍”纵向平放在锅前,受罚人跑到“巧”的落地处,将“巧”夹在大腿根部跑回到锅前,途中不可掉落,当到达锅前的巧棍时,双腿立于“巧棍”两侧,如母鸡下蛋时的样子,将“巧”落在“巧棍”上,听到“叭哒”的一声响,才算完成。
打翘
不同的环境,将同一件事做的有了区别,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外祖母家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惜土如金,没有大场地,所以同样是打“巧”的事,到了他们那里,就叫“打翘”了。虽然“翘”是一种姿态,但这种姿态命名了这种运动项目,所以“打翘”的用词还是很准确的。小伙伴们“打翘”多在胡同里或天井里。“巧”棍多是略厚的板子,大约25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厚。“翘”也做得很短,大约5厘米左右长,两头是锥尖,击打的难度增加了很多,如不小心,很容易打到自己的手指。“打翘”和我们家乡的打“地巧”大致相同,先是弄一后深前浅的小坑将“翘”的头翘起来,然后手握“翘板”用合适的力对准锥尖击打下去,形成一个杠杆的爆发力,使“翘”向上弹起来,然后,再用翘板将其击打出去。如果用力过大,“翘”就会向前飞去,打“翘”人就要快速度的追过去才能击中,行动敏捷的少年经常在这一环节大显身手。如果将“翘”弹起来了,没有紧跟着把“翘”击打出去,就算失败,然后换下一个人上场。将弹起的“翘”击出落地后,庄家要将“翘板”竖着平放在翘窝上,下一任庄家将“翘”向“翘板”这个目标上扔去,如果击中了“翘板”庄家就要下台,由下一位上台。如果下一任击不中“翘板”,庄家就从“翘”的落点开始,向前连打三次,依距离要尺寸,要满为赢。有时庄家打得很远,接任者很难击中“翘板”,他就会故意用很大的力,将“翘”扔到起点反方向很远的地方(因为庄家得分要从起点的正方向算起),或扔的地方不利于击打(如有柴草的地方),以此给庄家制造麻烦,不让其得分,但是这种违规行为要做的隐蔽,要合理,大家要认可。如果发现是故意的就会立即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多是将其开除出队,不和你玩了!没人和你玩也是一种惩罚。最后的奖惩方式,他们多选择捉迷藏。春节期间,败者会给胜者一个爆仗等等。
无论“打巧”还是“打翘”,都是那个年代小伙伴们最开心的一项运动,他们用简陋的棍棒在寒风里增强了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强健了体魄,锻炼了心智,愉悦了精神,增进了友谊,成为一生可以炫耀的财富。少年时代的那些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可多年后一旦相见几句话就说到当年,说到当年那些“打巧”或“打翘”时的那些人、那些事、那种情景和那时的一切,从而沉浸其中。一种没有丝毫掩饰的亲密和兴奋就会自然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间,好像一切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出镜:杨兴兴(博兴县董杨村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