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农家人的地瓜情缘

每到秋天新地瓜上市,我们总爱从市场买回一兜皮光肉丰的地瓜。选几块,洗净蒸熟,红皮黄瓤鲜亮鲜亮地摆上了餐桌。真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

面对这餐桌上的地瓜,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吃地瓜的益处,能润肠排毒、降脂减肥、防癌抗癌等等,好处一箩筐。打开网页看得我更是眼花缭乱。据说地瓜叶比地瓜营养还要丰富。接着就是琳琅满目的薯类食品广告。掩卷而思,我对现代人的这些美食却心怀疑虑。我想,用膨根素“吹”大的块根,用防腐剂保鲜的果蔬,用添加剂制成的食品,未必就十全十美,百利无一害。
我看这地瓜却如同他乡遇故友,老年逢发小,既熟悉又陌生,似曾相识又全然不是记忆中的它。记忆中的地瓜淡红色的皮、白色的瓤;生吃艮得硌牙,熟吃面得掉渣;水分少,淀粉多;晒出的瓜干白亮亮的平直。那是原生态的农产品,我们农家人常年的主打粮食。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地瓜,那是太熟悉不过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年四季忙忙碌碌操作的是地瓜,三百六十天吃的是地瓜干。如果秋八月走进我们农家,院子里晒着地瓜干;吃饭时,一掀锅箅子上准有几块热地瓜和地瓜干面窝头;锅里是地瓜黏粥;炒个菜便是地瓜丝。鲜地瓜可以当水果洗一洗生着就能啃。烀上一大锅地瓜能够一家人吃三天的。用做饭的余火焖上几块,那香味弥漫宅院。切成片晒成瓜干,那就是全年人们赖以生存的主粮。生产队大集体时,社员们每天挣工分,常年没钱花。粉皮、粉条、酒等都是用地瓜干换的。有一年我们家计划春天要盖房子,奶奶过日子,钱攥得紧,年二十七了还没钱割肉。让我抗了一袋子地瓜干到集上卖了,才割了几斤肉。据说,生活困难时,福二叔曾用一袋地瓜干换了个媳妇。
鲜地瓜虽然好吃,但是很难存放,冬天都是稀罕物,春天比白面馒头还珍贵。地瓜干是全年的主粮,那个纯地瓜干面做成的窝头,黑不溜秋如同一块橡胶皮,真的不好看更不好吃。对于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来说,营养极度缺乏。馋并不是贬义词,是对营养的渴望,是我们那一代孩子们的通病。那晶莹透明的蔗糖和酥脆香甜的饼干,只是摆在商店的玻璃柜台里的商品,是只有在孩子们的梦中才能拿到手里的美味。
庄稼人的孩子拿几块生地瓜干当做零嘴。大宝和秋梅晚上躲在冰冷的黑屋子里谈恋爱,一冬天把囤里的地瓜干吃了一个大洞。他娘当是招了贼,直到骂出个儿媳妇才捏住了嗓子。就这样地瓜把我们养到了将近而立之年。你能说我们对它没有感情?
那时我们庄稼人一年劳作的就是地瓜。一开春,生产队忙的第一件事就是地瓜育秧。队长安排几个劳力去盘地瓜炕。我率领几个青年下地瓜井里察看地瓜种的存放情况。这地瓜种是上年秋后存放进去的鲜地瓜。地瓜井就是利用自然地温保鲜存放地瓜的地窖。挖两米多深(不能挖出水)的井筒,再横着一边挖一个大龛,铺上细沙,堆放上地瓜,然后再覆盖上沙,幔好井口留一小孔,等待春天打开。地瓜最难存放,对湿度温度和空气流通要求很严,弄不好就会全部腐烂。
盘地瓜炕的那边人们正忙活着。在打谷场的一角选一块开阔地,中间挖一道一米半的壕沟以备下去点火。一边并排五六盘地瓜炕。之所以叫它炕,是因为在下面要点火提温。形状却是一个个两米宽四米长的长方形的框子,好像是小型养鱼池。里面挖上回龙烟道和点火口、出烟口。用土坯幔起来上面加一层厚厚的营养土,再一块一块摆好地瓜种,然后放一层沙灌缝。整个过程都是青二爷(乡音ye四声,爷爷的意思)指挥着:“三娃子,细心点!把地瓜母竖起来,芽朝上,朝下它往地里长吗?”三娃子说起谁找了对象就眼里发光,特别兴奋,手里的活干得出了轨。青二爷一个反问句,说得他脸红了。
地瓜上了炕,搭好支架,盖上草苫子,往后都是青二爷一人负责了。每天揭开草苫定时洒水,傍黑天点火熰炕,掌握好一天的温度和湿度。这些细密活只要交给青二爷,队长一万个放心,因为他是个最细心最有责任心的人。十天左右就开始发芽出苗了,黄黄的嫩芽顶着沙粒,万头攒动。再过一个月就能长到30公分高,就可以往大田里移栽。队长看着这一个个长方块里郁郁葱葱的秧苗,秋后存地瓜种时心里悬起的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农家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令已过谷雨,晚上不会再有霜冻。农家人忙完棉花就该种地瓜了。暮春时节,在大田里早起好垄。在陇上挖个窝,放上适量籽饼肥,浇上一窝水,拿一棵瓜秧用中指把根弯过来摁到泥水里,等水渗下去,把窝掩埋好。第二天早晨用脚把它踩实,小秧苗就算安家落户了。回头看看,晨光中一大片绿油油的秧苗顶着露珠,昂着头,真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早操。
地瓜是一样清贫而高洁的植物,它要求人们的少,给予人们的多,因此管理很简单。它是旱苗,在旱薄地、沙土地、丘陵地都能生长,大水浇灌反而不好。如果在伏天雨水大,它会蔓上生根,疯狂的生长枝叶,会影响产量。这时就要翻蔓控制旺长,让地面透光。
到了秋天盘根错节的地瓜蔓下,陇上包不住地瓜那膨胀的块根,淡红色的地瓜会把地面拱出裂纹向人们显示着它的成熟和丰满。先割去瓜蔓,小伙子“呸,呸”往手心啐上两口唾沫,抡起䦆头往高高隆起的地方一䦆就提起“一窝猴”。会计圣老四把磅秤拉到地头,按照预算表就地把地瓜分到各户。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忙活起来。先烀一大锅鲜地瓜,让一家人尝尝鲜。然后用轮刀把大地瓜切成片,晒地瓜干。农家小院子和空地里就沾满了雪白的秋色。
圣老四是我们队的会计,每天拨得算盘“哒哒”响,各种农作物产量,他都胸中有数;每个劳力的工分,各户应分多少粮食,这些数字他料理得清清楚楚。歇息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向他抱怨:晒瓜干受累,瓜干窝头难吃,多种麦子多好,白面馒头香啊!
他长叹了一口气:“哎,傻孩子们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目前,我们的生产能力弱,科技水平低,小麦和玉米产量上不去,全年两季一共能拿到八百斤产量就顶破天,过千斤万斤,那是‘浮夸风’时吹牛。地瓜就不同了,亩产六千斤以上没问题。上级规定,三斤鲜地瓜顶一斤粮食,那就是亩产过吨粮。再说我们的地瓜品种好、水分少,三斤能晒二斤瓜干,多吃一半粮呢。”

哦,圣老四的算盘一打,我们顿开茅塞,恍然大悟。在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吃饱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后,粮食充足了,看见地瓜我就想起圣老四的话。我们曾经讨厌过的地瓜干,现在想来真的充满了情和爱。

作者:肖永明,山东博兴县人,退休中学语文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
(0)

相关推荐

  • 换瓜干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换瓜干 文丨杨立宇    摄影丨旅途 生地瓜干,一度是杨家人的主粮,我少年时还常吃.多在晚饭 ...

  • 赵仁昌:关于地瓜干的记忆(上)

    我的家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农作物几乎全是地瓜.地瓜地过去都在岭上,后来地瓜扩种,大部分洼地也都种上了地瓜.其实地瓜不属于五谷,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粮食作物.地瓜学名番薯 ...

  • 李明君《煮瓜干》

    煮瓜干 女儿十分喜欢吃地瓜,她小的时候上街,看到卖烤地瓜的总是馋得慌,于是就买给她吃.女儿拿到地瓜后还稀罕地让我也吃一口,我说:"我不稀罕地瓜,小的时候天天吃地瓜,现在看到地瓜就吐酸水.&q ...

  • 蔬菜移栽有窍门,四个不花钱就能提高产量的方法,谁用谁说好

    种植蔬菜谁都想让其长得好,在种植过程中,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多施点肥,肯定就能长得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搞蔬菜种植,想要让其长得好,提高产量,除了保障充足的水肥供应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外,还与种植.移栽和管理方 ...

  • 那些与地瓜为伍的日子

    作者|李玉红 地瓜,学名红薯,是一种适合在沙土地或丘陵地区生长的农作物.因其产量高,故在七十年代,家里除了种玉米.小麦外,地瓜是栽种量最大的农作物.与地瓜有关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畦瓜苗.清明过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