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楷书造成的误会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指责“楷书是书法基”是一个骗局。作为一个专业书法培训机构这么说就有点不合适了。

现代人一提楷书,必然是颜是柳,是欧阳询,是褚遂良,楷书俨然唐朝书家的专属名称。这本就是个误会,不过对于专门学习过书法的,或从老师那里,或从书法理论著作当中,都可以得到清楚地认识。

也巧了,我前几天一篇文章里还说了这个问题。之所以称为楷书是因为可为楷模、模范。凡如此必然是面向大众,以利于更广泛传播学习。规范化、便于识认是首要前提,急就而成草草而书,肯定不成。那需要一丝不苟,端正谨严。这是任何学写汉字的人都被告知的。再用句更没艺术气息的口吻说“清楚整齐”。这一类所谓楷书,首先不是为艺术家量身定做的。但它的形成确实由那时的“艺术家”们费心的实验出来。最初是体式的变化,其次才是书风的展现。但又不管你书风多不同,都必须是不缺胳膊不少腿,端正、易辨识。因为它具权威性,实则是官方文字。

我们现在只有专家才可以识认的甲骨文,在商甚至周朝的人(凡有条件识字的人)都可轻松阅读。其实甲骨、金文到了秦时虽也识得,但因各国文字同中有异,不利于统一后的秦朝治理,始皇帝命人整理、规范化,即所谓的“书同文”。他敢于如此做,实在并没有太大困难,因为原本在周时它们就是同一的,后来的诸侯国之间的隔绝产生变异。所以被统一的六国文字,源头相同,始皇帝做的不是灭六国文字,而是放到一起梳理规范化。更不需要其他六国人民从新学识字。规范的“秦篆”于是出炉,成为秦世文字书写的楷范。可以视作“秦楷”。

不是现代人才发觉,秦篆圈圈转转的不易书写,关键是书写效率不高。但正式的文件书写还是不能说改就改的,你也不能说“皇帝,咱这写的太慢了,也不艺术,要不然再改改”。始皇帝说了“你们太不严肃了吧,难道这字就是为了艺术,再说了,我拦着你们自己怎么写了么”。这也不是瞎说,即便始皇不说,那民间的人就都那么听话,记个账也慢条斯理的吗。心急点儿,写的草点儿,自己认得,对方认账就行了。草草而书,“草篆”在民间是少不了的。人民大众是不得了的,善于总结归纳的也大有人在,化圆转为方折成隶书体势,所费时间并不多。您想啊,秦历二世大几十年时间,再乱一阵子到了汉朝,隶书成了楷式,天下通行。

人的追求真的是没止境,方折的隶书够简洁明快,也可也写的多姿多彩了,但无论如何,都还规矩易识。可还是不能满足,还要快写。这种心理古人有,现代人也一样。看学会写字的孩子,用不了多久,就忘了老师嘱咐的一笔一划的写。您要再罚他一字写三十遍,得嘞,“笔画映带”他都无师自通了。其实尊为楷范的官方隶书,就是这种操作之下形成了“草隶”,最成熟的、笔笔都源出端正的隶书的被称为“章草”。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大概没人有异议。而隶书是汉代楷书也不是悖论,先习隶书,在习章草,更能体会其所存隶书笔意就是顺理成章。说隶书是章草的基础,怕也没人否认了。如果就一步说楷书是章草的基础没什么不妥。

由汉隶或说“汉楷”变成唐朝楷书,大致模式不过如前所述。据我看来,变化甚至都不是很多,我总结,只是在用笔上更顺应笔性,减少了多余的运笔动作。当然这不是始于唐朝,钟繇、王羲之都不是陌生人了,他们早就这么开始尝试了。看钟繇的宣誓表或尚带隶势,其用笔简而朴,俨然后来所谓“唐楷”的开端。不过我说,这本来朴质简远的写法,被重法度的唐朝先人们又弄复杂了。最终导致后世人们,感觉唐楷刻板做作的不好一面的评价。不过要说明,这也仅是从太过关注书法艺术性表现的人群来说的。它的庄重端严之美你没法取代,何况由它为基础借鉴章草草法创出的今草,也没法否认它作为书法基础的重要性。

这些都太简单的说了一下书体演变的理儿,真想了解更详尽的书法变化,那得看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了。但今天我们说学书法的以什么为最根本的基础,就上边所说的这些也够用了。就是那句说了不知多少年的话“楷书是基础”,之所以让人误会的,是以谁为“楷”的问题。秦以篆为楷,汉以隶为楷,唐吗,就是被我们省略了“唐”字的楷书了,后来也没了宋楷、元楷、清楷之说,其意大致汉字发展到唐楷,就字形而言已到极致,故千百年不易,是不需易。

正是唐楷持续时间够久,历朝皆以为是,省唐字,直呼为楷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专门研究书法,不知道这点故事,但人一说楷书是书法基础,自然要问章草很棒,但写章草的也没学过楷书呀,汉朝人也没学楷书吧,终不能先学完“唐楷”再调头来学汉隶吧。这咱们就得理解了。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楷书”。

如果不拿楷书当专业的书法名词去理解,而说他是标准规范的汉字,是统一的标准,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还是如前所说的,它首先不是为书法艺术而生的,但却为书法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没这个基础你拿什么变。都像商以前的人民,谁都发明个象形字出来,然后再挨个跟人说我写的这个念什么,这不有点愚了吗。

其实对于楷书还有其他称呼,“真书”“正书”,也都在强调它的规范性。还说那话,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就归到一般常理了,站不稳的,走不了。但真能站得稳稳的,能走了,那还不是由着你。想怎么走、走到哪儿你说了算。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走,那看看别人不就行了。看孙过庭、看怀素,那么多人那么多样子,怎么都能带你走挺远的。

好像这么说还是不能打破疑虑,有人就说“我直接把他们的草书,全记下来不就得了”。还真没得说的,作为不想创造自己样式的也真就足够了,因为那注定了是超不出他们的。也正是这种思考模式,草书字形也没有再像以前的创造了。看古人对着“楷书”琢磨,这个字的笔画,我怎么让它更利于书写如何调整笔顺,还要有楷书的笔画根据,呃,好了,我这样这样,最终这字十几个笔画一笔而成,而且正写、倒写都成。挺神奇的,但不是端正楷书的精熟书写和理解就做不到。

说到这儿,您应该知道了,楷书不是“唐楷”的专指。打算学汉隶的不妨先领略一下秦篆,学章草的有必要从隶书着手。我一朋友,打从年轻就喜欢汉隶,也没心思当书法家,写的很多,功夫够深,但一遇到人家“真正的书法家”,就是那种“篆隶楷行草”都能的那种,他就没信心了。我就开导他“你回到汉朝,你的字绝对够牛,要赶巧了传到今天,你就是大师”。毕竟啊,写曹全的,他肯定也不会写唐朝的楷书啊,但真要比汉朝的“楷书”,唐及以后的书家,还没谁口口声声说超越了汉朝。

所以对于楷书是基础这个问题,要正确理解,别歪解。总之就是先要从端正规范的字体为基础,而后再说行书、草书自由的发挥。又各代有各代的“楷书”,据你学习方向去选择。而否认“唐楷”为所有书法基础的,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这不是新鲜话题,学书法的心里都明白,没谁只认定“唐楷”是楷书,只是一般爱好者和大众不知情况容易误会,那么就有必要耐心地说清楚,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拿来忽悠人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