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蓝釉瓷器欣赏
清乾隆 祭蓝釉玉壶春
清乾隆 祭蓝釉玉壶春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拍品撇口,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通体施祭蓝釉,造型秀雅挺拔,曲线舒展美妙,施以霁蓝一色,宝光内蕴,尽显静穆素雅,底施白釉,圈足圆润,胎骨坚致细白,青花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端庄秀美,笔力遒劲。御瓷祭蓝品种,清宫旧称为“霁青”,为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是唐英《陶成纪事碑》中“仿古采今”的五十七种釉色之一。玉壶春瓶原以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源自宋代酒器,是中国瓷器最传统的经典造型之一,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深为世人所喜爱。
清康熙 蓝釉青花海兽纹渣斗
清康熙 蓝釉青花海兽纹渣斗
清光绪 蓝釉盘
清光绪 蓝釉盘
“大清光绪年制”款
清光绪 祭蓝釉盘
清光绪 祭蓝釉盘
“大清光绪年制”款
清乾隆 宝石蓝釉大碗
清乾隆 宝石蓝釉大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侈口、弧壁、圈足,口径硕大,胎体厚重,为典型仿永宣之器。碗内施白釉,外壁满施霁蓝釉,幽蓝如蓝宝石,又如蓝色深海,赏心悦目。此碗为仿明宣德品种烧造,造型规整,釉面不流不裂,口沿留有一周白釉灯草口,是为雍正宝石蓝釉中的精品。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方章篆书款。
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的是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所以,从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
清道光 祭蓝釉描金福寿连绵罐
清道光 祭蓝釉描金福寿连绵罐
“慎德堂制”款
本品造型端庄大气,通体敷施霁蓝釉,色泽鲜妍厚润,其上描绘金彩缠枝莲纹,器身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芯顶托宝盆,上面安放着石榴、佛手、蟠桃,寓意三多,每组之间再以红蝠衔盘结纹间隔装饰,寄寓洪福绵连之意。整体纹饰布局繁密有序,在湛蓝深沉的色地映衬下,金彩辉煌夺目,气息华贵非凡。底为“慎德堂制”楷书款,结构严谨,运笔遒劲,有清一代,举凡金款者皆为佳器,品格最高。
霁蓝描金是道光朝高档御瓷的经典装饰手法,道光朝档案往往记载为“霁青描金”或“天青描金”。
清宣统 祭蓝釉双象耳瓶
清宣统 祭蓝釉双象耳瓶
“大清宣统年制”款
清光绪 祭蓝釉大碗 (一对)
清光绪 祭蓝釉大碗 (一对)
“大清光绪年制”款
清晚期 祭蓝釉大捧盒
清晚期 祭蓝釉大捧盒
“大清乾隆年制”款
明洪武 蓝釉模印云龙纹碗
明洪武 蓝釉模印云龙纹碗
此碗敞口微撇,深弧腹,圈足,足端稍厚,平削,足内无釉。内外均满饰蓝釉,外壁刻莲瓣纹一周,内壁模印五爪云龙纹,双龙首尾相衔,碗心暗刻流云纹。
蓝釉创烧于元代,是以适量的钴料作为呈色剂,因此又称『钴蓝釉』。在烧造蓝釉瓷器时,须避免出现苏麻离青料在青花瓷器发色中常见的斑、紫现象,所以配施钴料前,需将苏麻离青料再次冶炼,反复提纯,以最大限度地剔除料中的锰含量,炼纯所含的铁分子。为保证蓝釉色泽纯正不偏色,后期烧成还原条件也十分苛刻,所以洪武蓝釉瓷的烧成率极低。到了明洪武时由于苏麻离青料来源匮乏,外加有洪武尚红一说,蓝釉瓷器少有烧造,因此能保存至今的洪武蓝釉瓷器数量非常稀少。据统计,洪武时期此类装饰模印云龙纹的器形有碗、盘、高足碗三种,釉色有蓝、酱、红、白、黄等颜色,分两种类型,一类为内外颜色不同,另一类为内外同色,其中以单色红釉器较为多见。此外还曾见外青花内印花云龙纹盘。
清康熙 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
清康熙 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
“大清康熙年制”款
撇口,弧腹,圈足。盘内壁暗刻正面五爪立龙及火珠卷云纹,外壁刻双龙戏珠纹,所刻龙纹苍健凶猛,气势恢宏,方尺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纹饰虽绰约可见,然难掩皇家气势。器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相较康熙以后改为满施茄皮紫釉工艺,这种烧造方法更为复杂。周身满施茄皮紫釉,釉质致密细腻,釉色莹润亮泽,釉面平滑匀净。整盘器型周正,釉色浓艳,纹饰精美,制作精湛,实属清代康熙朝官窑珍品,气势磅礴的龙纹更彰显康雍干盛世的雄浑气息。本品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茄皮釉创制于明弘治年间,《南窑笔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经嘉靖、万历而至清三代达到极致,存世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