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打断了古代中国王朝的脊梁骨?
【唐代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冬,西域,镇守安西四镇近半个世纪依然绝不退缩的大唐安西残兵,在龟兹与吐蕃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决战。】
这些已经年近古稀的大唐老兵,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毅然而然的坚守了安西军人的使命,最终血洒疆场,马革裹尸。
为什么已经平息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没有派出援兵,支援这些为了帝国孤军战斗了几十年的忠诚将士?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清楚,古代中国王朝历史,依据国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从秦国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建立秦朝,到唐朝安史之乱之间的一千年是古代中国王朝国运的持续上升期。
安史之乱后,古代中国王朝虽偶有辉煌的盛世出现,但从大史观的视角看去,到清朝灭亡这一千年来,国运一路下滑的。
那么,安史之乱遗祸对整个古代中国到底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笔者会说安史之乱打断了之后古代王朝的脊梁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因分析:
1.『安史之乱后,古代中国王朝对第一阶梯丧失了军事优势』
从文成公主进藏开始,由松赞干布统合的吐蕃,与唐王朝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一边能够依靠装备由河西走廊培育的精良战马,用来去自如的骑兵,确保取得对第一阶梯上的吐蕃的军事优势。
一边能够在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对吐蕃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让其不能将所有力量,全部投注在一点一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丢掉了出产优良战马的河西走廊,丧失了对吐蕃的骑兵优势。
面对广袤且狭长的西北国土,此时的唐军已经不具备快速驰援的能力,只能依靠在城市囤积步兵,与西域和第一阶梯上的敌人,进行旷日持久的一城一地消耗战。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拥有良好技战术的精兵,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逐渐打光了,唐王朝也因此丧失了对西域的支援能力。
最终被吐蕃攻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一千年,中原地区的命门完全开放,游牧民族可以在整个大西北来去自如。
2.『军事优势的丧失,让东西两边的敌人有胆量联手』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能够攻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无不是先控制了蒙古高原,进而在河西走廊取得对中原王朝的军事优势,最后才经略中原。
而安史之乱一战,让唐王朝丢掉了河西走廊和西域,这让中原王朝丢掉了自汉武帝以来一千年,对东西两边游牧民族所取得的绝对军事优势。
自此之后一千年,偏安一隅再也无力控制东亚制高点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只能任由东西两边的游牧民族随心所欲的联手,而无力东出西进。
3.『丧失了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导致了路上丝绸之路彻底中断,中原王朝财政走上了饮饥止渴的不归路』
古代中国王朝西出控制西域的最大目的,便是掌握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让这条流淌着蜜和牛奶的黄金之路能够源源不断的为中央王朝进行输血。
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不仅失去了这条黄金之路的控制权,而且丝绸之路的源头,出产各种瓷器和丝绸的造血基地河北邢台等地,在战争中被直接摧毁,历经千年的手工业基地从历史上消失。
最终,这条路上丝绸之路被中断了一千年,古代中国王朝对外吸血的技能彻底丧失,后续的王朝只能在疆域内不断内卷,直至灭亡。
4.『丝绸之路的中断,让古代中国王朝丢掉了中亚的盟友』
西汉打通西域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与西边的国家联手,联合出兵打击游牧民族。
而这种战略目的,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以不断上升的商贸利益将中亚国家拉倒了中原王朝的战车之上。
也因为这种战略利益,之后一千年,联合出兵共同打击试图染指丝绸之路的游牧民族,成了中亚国家与中国古代王朝的共识。
但安史之乱后一千年,丝绸之路完全彻底的中断,让中原王朝失去了与中亚国家联合的资本,只能孤身走在了对抗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失去了东西联合打击的巨大优势。
5.『勋贵体系崩盘,由开放包容走向闭关锁国』
从继承隋朝开始,唐王朝便一直苦于人口不足,但帝国的持续运转需要流动性,因此走上开放、包容是必然的选择。
但安史之乱之后一千年,古代中国王朝不断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不断调转马车头,遏制勋贵,打压地方,停止开放包容,最终闭关锁国,自己和自己玩。
从盘古开天到女蜗补天,从嬴政统一天下到汉武大一统,从张骞开辟西域到恒罗斯之战,古代中国王朝是开放向上的。
而安史之乱将这种不断向上,渴求更多伟大的脊梁骨打断了,以至于后世一千年,无论哪个王朝再也没有向外开拓的雄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令人鼓舞的进取精神,最终只留在了安史之乱前的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