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逛书店
逛书店
每到一处,总喜欢逛各种书店。书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想知道这个地方的阅读情况,那就去书店去看看吧!
逛书店,不一定要买书。走进布局精美的书店,欣赏精美的图书,观看各色购书、读书者,闻着图书散发出的墨香,阅读精美的文字,做一次心灵之旅,亦为乐趣。我逛书店,随性而至,徜徉而行。有时远观标识牌,如有喜好,走到近处,看看书名,惬意而行。有时闲逛,欣赏一路风景,走到书架尽头,惬意而归。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书,不自觉看起来,一看便忘记了时间。在这样还算安静的环境中,周围都是看书、选书的人,比在安静家中,沏一杯浓茶,正襟危坐,抑或倒床而读,更易进入状态。
书店里各种购书、看书的人们,各有乐趣。有人买书,直奔书架,拿书付款,直接走人。这大抵做好了充分准备,或是买常见图书,或是大忙人,或是不在乎书价。有人进书店,也是直奔目标,在一处慢慢看,看到喜欢的书,先翻看目录,再翻看正文,看得认真投入。摸了摸衣袋,拿着书离开,又返回来,把书放回原处,顿了顿,又拿书离开......如是再三。购书者大抵喜欢此书,无奈囊中羞涩,不得不权衡一番。一本书,对他们来说,实在太珍贵了。这时让我想起了西南大旱的新闻报道中,大山深处孩子们祈求一本课外书的强烈愿望。
“再苦也不能苦教育”。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大方,老师在学生身上发财也很有道。老师带着学生,或家长带着孩子买书,往往不是一本两本,而是论堆买,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学生买书,大抵都与教学沾边;徒添负担,殆非学生愿意,全为外因作怪。听大哥说:侄子在县城读小学,虽曰义务教育,书学费全免,但每期购课外辅导、假期作业,二百有余,比全免前还要贵,叫苦不迭。上帝给你开启了一扇窗口,必然会给你关闭另一扇窗口。
书店看书,也是一种乐趣。但要有空闲时间,离家要近,也只限于白昼。选好书,或坐椅子,或坐楼梯,仔细品读。从楼梯间上下楼,都得绕S型,否则踢到别人。有的就着书架上,或蹲在地上,亦看得津津有味。带着纸笔,看到精彩处,摘录下来,颇为用心,深谙“书非借不读”的道理。
大城市中装裱精美、图书齐全、服务周到的书店,进去就是高雅的体验。即使这样的正规书店,也不免买到盗版书。书店不讲价,除非运气好,恰逢旧书下架。逛旧书店,或淘路边旧书摊,常有意外收获;并且打个二三折,就能买到心爱图书。一次在渑池,淘到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如获至宝。对于旧书,只要纸张干净,没有做过标记,读起来也别有情趣。纸面被划得面目全非,读起来颇觉不快。
虽每次买书不多,但逛的书店多了,也藏有不少书。毕业后常年在外实习,地点经常变动。每更换实习地点,犹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一次行动不便,把书全部寄回老家,花费了一百多元。
书多了,借读的人也多了。借读者倒不见得就喜欢读书,有时偶一看到美文,心里喜欢,便借去细读。但袁枚 “书非借不读”之说,在现代似乎过时了。书借去数日,还没翻过,后竟至遗失。借书者多为熟人,亦不好说。后来只好定下规矩:借书不逾二月,还后再借。其实只要有心阅读,何须二月,几日便可。此后遗失少了。
买书,是为读的。但也有买书不读者。有专事收藏者,购精装书、绝版书,凑成大系,以待升值。此等购书者只是书商,与读书毫不沾边,与雅趣和修养相聚甚远。有暴发户,或因小时家贫未读,一朝富有,便辟出书房,购各色图书,列次橱窗。虽不阅读,但有向化之心,亦有雅趣。相比以书居奇者,境界稍高。有家境殷实者,为着后辈教育,图书累积书房,久未阅读,尘土垢面。此等多是父辈无识,教子无方,子辈也没有向化之心。有书不读,便失去了应有价值,废纸一堆,失去了书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