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释意】命训解第二/何谓命

命训解第二/何谓命◎

【原文】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

【释意】命,即是天下苍生的活法天下苍生能够得以繁衍生息,即可称大命,而一个人生下来能够长大成人,也可称大命,与前者区别,此谓小命。然而,无论大命小命,都需要遵循道德中正的标杆,并于生命轨迹中,还需要有祸患与福禄,来给予纠偏惩乱奖赏鼓励。

自古天下之所以一直宣扬必须要拥戴、确立并尊崇智慧贤明的君王因为唯有这样的君王,才能够保障人们顺应和走向中正道德的命理通途

天下苍生作为一个整体,只有顺应中正道德的大命,才能够共同长久存在下去,像这种能够长久繁衍生息的状态即称为有常,或简称常;作为一个人,只有中正道德的小命,即可以立世成人,即称为有成,也简称成。

一个人,若有成,必定会赢得周围的名誉;若众生有常,则必定会赢得天下的人繁地扩。在命之中,确保并引导人类走向“人繁地广”“敬名誉”的法度,或称有效管理办法,或即为具体成功手段,都是指引导人们去如何实现各自命运的理想目标。因此,在这其中那个被当成各自“命”中最佳、最好、最高的偶像影像,可称为终极目标可简称极。

【原文】夫司德司义,而赐之福禄,福禄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度至于极。夫或司不义而降之祸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至于极。

【释意】在王朝体制下,那些执掌道德法度的官员,朝廷会赏赐他们荣华富贵。当然,一切荣华富贵都可归属福禄范畴。人生一世能获得福禄的多少,这不仅因人而因,并且千差万别;正因为这中间差别巨大,所以利用福禄奖惩,来影响并端正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不正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最好办法吗?如果福禄奖惩能够使人醒悟什么是人生应该走的正确道路,那么这种奖惩方式作为管理手段,就是极好法度。

有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既然人们行为样式本身就可以招灾引祸,那么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意遭遇的祸患罹难不也警醒人们端正生活态度和言语行为最好办法吗?例如,像遭到杀伐惩办,一般会被人们视为大难临头,如若杀伐惩办可以警戒人们悔过自新,那么这种方法方式也就是极好管理手段,即法度。

【原文】夫民生而丑不明,无以明之,能无丑乎?若有丑而竞行不丑,则度至于极。民生而乐生,无以谷之,能无劝乎?若劝之以忠,则度至于极。夫民生而恶性死,无意畏之,能无恐乎?若恐而承教,则度至于极。

【释意】人刚生下来时,都不会明白各自的性情好恶。尽管其自己还不明白,难道这种人就没有了好恶习性吗?人们即便都有各自的好恶情怀,但若控制他们能够不相互攀比彼此放纵,就要制定一个共同理想的“极度极好”标准,让他们一起效仿共同努力追寻。

人活着都贪图快乐享受,即便这种天性无法转变,难道就不需要给予劝诫警醒吗?如果宣教忠义诚信能够劝勉人们端正德行,那么忠义诚信作为规范人类言行的尺度,就是极好法度。

人性最自然本能,莫过于贪生怕死或喜生恶死。难道只要宣扬活着无意义并鼓吹不要惧怕死亡后,人们就可以摒弃本能而不再恐惧死亡了吗?既然有所恐惧,若根植人性怕死而去因循善诱,这就是极好法度。

【原文】六极既通,六闲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则度至于极。

【释意】所谓六极,即“命、丑、福、赏、祸、罚”;所谓六闲,即“常、成、好、恶、、生、死”,究其根本,就是一旦明白了“福禄荣辱、杀伐惩戒、忠义诚信”的管理意义,并深刻了解“趋利避害、乐生怕死”的人性价值,也就等同于懂得如何利用天道地德来端正天下苍生的命运道路

    所谓端正人们生活态度和言行方式,也就是如何去引导人们选择趋向道德中正的活法即生活方式;在此,无论针对大命还是小命,其中的成功捷径,唯有树立起来足以吸引目光的具体又鲜明的形象像,作为“极”标杆。但是,如果教导人们敬畏天道神明的存在,其中的最佳途径唯有塑造令人难以想象并遥不可及的意念信物,来作为“极”目标。因为天道神明一旦成为既明确又具体的事务随即便失去神秘威严,没有了神秘威严,其震慑力锐减,人们对其敬畏感渐行渐远。但是,像中正道德的形象楷模,如果他们变得模糊而不具体,那么一准遭到怀疑并得不到信任,其一旦不被信任,也就失去吸引力,也没有谁真心实意去仰望和追求了。

所以智慧聪明的君王,在统领天下时,既需要利用天道的威慑和民众的信任,又要那些不仅符合人性而且利益鲜明的“极”法度,来指引天下苍生步入中正道德的光明大道。

【原文】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祸、有福,人有丑、有绋絻(音fú wèn即表明身份的衣服、有斧钺。以人之丑当天之命,以斧钺当天之祸。六方三述其极一也,不知则不存。极命则民堕,民堕则旷命,旷命以戒其上,则殆于乱;极福则民禄,民禄则干善,干善则不行;极祸则民鬼,民鬼则淫祭,淫祭则罢家;极丑则民叛,民叛则伤人,伤人则不义;极赏则民贾其上,贾其上则民无让,无让则不顺;极罚则民所诈,多诈则不忠,不忠则无报。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

【释意】自古天道有三,即命、福、祸;从来地道也有三,即好恶、地位、权势。凡管理天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性好恶决定命运”的天理,另一方面是利用好“权势能够生杀予夺”的先机。在这六个方面三个层次中,所讲道理和根本目的完全一致的,如果不明白其中“极”所在,难免会命运多舛。

如果没有对个性民愿的有效控制,任由人们按照各自好恶随意放纵,必定导致犯罪堕落多发。犯罪堕落当然属于生途困顿和命运不济,而这种困顿尴尬的生活样子,对于其他人而言,必定属于警醒和戒备的极端目标,由此使他们于生活中也有所谨慎、事前防患。

凡给予民生大众的奖掖犒赏被视为福禄,只有合乎中正公道的福禄奖赏,才能鼓励人们积极行善而禁止恶行,否则反而引起逐名夺利的纷争。

世间最大祸患莫过于人们缺乏宗法信心而疑神疑鬼,一旦疑神疑鬼就会胡乱祭祀神灵和祖宗。凡缺乏传统信仰并失去祖宗传承的祭祀,愈是鼓乐喧天,愈发丧家灭门。

如果失去对于死亡的恐惧,民众必定多见逆反滋事。逆反姿势增多必然频繁伤人,凡是法度刑罚之外的伤人害命,则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赐赏奖励一旦失去中正道德的具体标尺,随即便会走向贿赂获奖的地步。人们一旦依靠各种贿赂来得到福禄,就不会再把推贤任能的谦让当成最高美德。没有让贤任能的天下,怎么可能人心向善、风调雨顺呢?

如果刑罚惩戒失去了“极”中正的法度控制,则民间必定奸诈泛滥。凡奸诈虚假所在,必定难觅忠信节义。一个没有忠信节义的世界,还谈什么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上述六个方面,是天下政治兴亡的根本所在。凡贤明智慧的君王都会再三诏诰天下,并依此端正命运道路。所以大命者世道兴亡,而小命者一身成败。

【原文】福莫大于行义,祸莫大于淫祭,丑莫大于伤人,赏莫大于信义,让莫大于贾上,罚莫大于贪诈。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万民,民用而不失。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娱之以乐,慎之以礼,教之以艺,震之以政,动之以事,劝之以赏,畏之以罚,临之以忠,行之以权。权不法,忠不忠,罚不服,赏不从,劳事不震,政不成,艺不淫,礼有时,乐不满,哀不至,均不壹,不忍人。凡此物,攘之属也。

【释意】人世之间,若求福报,其中最大业举,就是行为仁义;若说酿祸,最不恰当的言行,就是盲目奢侈的祭祀祈祷;若讲最大的恶行,就是伤人害命;若论最大奖赏,则是对忠信节义的报答;若评德让品行,最具危害的是贿赂谄媚;若言刑罚利弊,最应防范的是贪婪奸诈。古代贤明智慧君王,就是通过掌控这六个方面的得失利害,来统领官员百姓,使他们各尽所能而安身立命,防范一切胡作非为或可能的狂妄失足。

无论对待公卿官吏还是黎民百姓,古代贤明智慧君王,是用恩惠安抚他们身心,用公正平均调和他们关系,用哀痛收敛他们行为,用音乐娱乐他们精神,用礼仪谨慎他们言行,用艺术传授他们才能,用政府震慑他们举止,用故事引导他们行动,用奖赏鼓励他们选择,用刑罚警告他们利害,用忠义选拔他们升迁。

再者,像有权势不遵守法度,违背忠信节义,不服从刑罚,不信任奖赏,办事不尽职尽责,政治上无所作为,艺术上华而不实,礼仪上举止散漫,对高雅音乐有不满情绪,不能适时表现伤感哀痛,待人处事缺乏均衡公道,不能宽厚容忍各种各样的人。诸如此类的现象问题,则都是世道乱象的典型表现。

【原文】惠而不忍人,人不胜害,害不如死。均一则不和,哀至则匮,乐满则荒,礼无时则不贵,艺淫则害于才,政成则不长,事震则寡功。以赏从(随从一旁)劳,劳而不至,以法从中则赏,赏不必中。以权从法则行,行不必以知权。权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终。

【释意】人间常态,一般荣享权贵恩惠的人,往往自我膨胀而难以容纳其他人;人之常情,一般难以承受遭遇迫害,一旦身心受到中伤,容易萌发轻生念头。如果让人们均等化一共同生活,随后而来的不会是和谐相处,必将是歧义纷争。凡悲痛哀伤于心者,其身体必然虚弱;凡心花怒放于情者,其言行难免放纵。礼仪上,唯有时刻举止合体,才彰显身份高贵;艺术上,若多种技术满身,必难能一门极致。政治功业圆满者,注定难以持久;名声响彻长空者,通常难副其实。如果赏赐总是给予不参与劳动者,那么参与劳动者就不再会尽心尽力;如果赏赐竟然给了那些远离中正道德的不守法者,那么就不会再有人,为了获得赏赐,再去中正守法了。权势者必须依从法度来行使权力,这样才是应命顺时;凡应命顺时者,只需遵从约定法度,而不是服从现任当权者。所以,凡当权者必须要知晓法度的细微精妙所在,若要懂得其中微妙所在,必须要知道最初设定的目的和索求,唯有理解了初始缘由,才能把握准确终极目标。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五十八章  察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大家好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七章 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 本章的语义很简单 ...

  • 得其母,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堇: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 ...

  • 封神演义中,通天差点形神俱灭,多亏鸿钧及时出手,才救了他一命

    <歪歪侃封神>第325期 文/斯文卿相 通天是大圣人,圣人有不死之身,又怎么会形神俱灭呢? 歪歪在第325期说过,封神中的圣人,只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即修为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四章 万物之宗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

  • 盲派命理格局直断歌

    建禄篇 建禄主马木逢春,夏火秋金冬水临, 四柱财官身要旺,虽有神煞不受贫, 嫌子时受官来亲,无义驿马易宫门, 水燕青贵不如坎,丈夫克妻少子孙. 比肩为名建禄福,日干太旺人狠毒, 早年在外离乡远,克母伤 ...

  • 《逸周书·卷一·度训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一·度训解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 ...

  • 逸周书命训解第二

    命训解第二 [题解] 命训,关于天命的训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当顺天命以牧万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扶.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夫司 ...

  • 《逸周书·卷十·器服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十·器服解 明器因外,有三疲二用.器服:数犊四棓禁丰一<角豪>天韦独食器甒迤膏侯屑侯乐铋枼参冠一竿,皆素.独二丸弇焚菜脍五,昔纁里桃枝素独蒲箪席,皆素.斧独巾玄缋緌缟冠.素纰.玄冠.组 ...

  • 《逸周书·卷十·铨法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十·铨法解 有三不远,有三不近,有三不畜.敬谋.祗德.亲同,三不远也.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三不近也.有如忠言竭,亲以为信:有如同好,以谋易寇:有如同恶,合计掬虑,虑泄事败:是谓好害,三不畜 ...

  • 《逸周书·卷十·武纪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十·武纪解 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临权而疑,必离其灾.□□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无功. 国有三守,卑 ...

  • 《逸周书·卷九·殷祝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九·殷祝解 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请汤曰:"国所以为国者,以有家:家所以为家者,以有人也.今国无家无人矣,君有人,请致国君之有也." 汤曰:& ...

  • 《逸周书·卷九·王佩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九·王佩解 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合为在因时,应事则易成.谋成在周,长有功在力多.昌大在自克,不过在数惩.不困在豫慎,见祸在未形.除害在能断,安民在知过,用兵在知时,胜大患在合人心.殃毒 ...

  • 《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九·太子晋解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平公 ...

  • 《逸周书·卷八·祭公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八·祭公解 王若曰:"祖祭公,予小子虔虔在位,昊天疾威,予多时溥愆.我闻祖不豫,有加予,维敬省不吊,田降疾病,予畏天威,公其告予懿德." 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复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