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如果你觉得特别累,请记住一定是错的
请记住一定是错的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始终认为家长的教育要比学校的教育重要得多,家长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比学校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像我小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体罚我们,但是如果家里边的关系很好,我们就会非常愉快地处理这些事,去给老师自行车放气就可以了,然后不会有特别多过激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个孩子自己家里边的问题解决不了,你就会发现他根本不懂得怎么排解所有的这些困难。
现在我所做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向家长讲课,很多家长每次见到我就问:樊老师,能不能推荐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应该看什么书,或者初一的孩子应该看什么书?我说几年级的孩子应该看什么书,根本不归你管,你压根不需要考虑给孩子推荐任何书,你只需要自己去看书。一个家长自己不看书,老想通过书单来解放自己的孩子,来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不一样,这是痴心妄想。
我很同意过去的一句广告语,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反对这句话,那是看你怎么看待起跑线。我认为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本身的认知,家长本身的水平和态度决定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学习。
今天很多家长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们明明知道一味地追求分数这个孩子未必会成功,但是不追求分数我们追求什么呢?所以,很多家长就是一面纠结说“不应该这样,不应该应试教育,不应该追求分数”,但另一方面只要孩子分数下降了,内心就忐忑的不得了,拼命地把孩子塞去参加各种早教班、各种培训班,进行补课培优。
我也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个事,后来通过读书,读了两三年,有一个系列的科学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就是“复杂科学”。我们从小到大所所有的学习,比如我是从国内的本科、硕士到博士读下来,理工科、文科、管理学都读过,没有老师跟我讲过什么叫复杂科学。我们大家头脑当中有一个天然的“简单科学”的思路,这个简单科学的思路就是来自于牛顿当年破解了力学密码以后,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钟表,认为整个宇宙都是可以用钟表一样的方式精密组合起来。
所以,我们人类逐渐地学会了一件事。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拆解为部分,拆解成部分之后,把每一个部分尽量地做到最好,那么整体就能够变得更好——这个叫做还原论。还原论是生活中90%的人去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看到任何一件事,首先想到的都是分成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怎么样优化,优化到最后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这个世界出现了特别多让人想不明白的事与愿违的事情。教育领域有着最典型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在于每一个家长天然地把一个孩子还原成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跳绳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只要学校敢给指标,家长就一定有办法来优化。当把这些指标全部优化,最后组合在一起,很有可能这个孩子语文很优秀,数学很优秀,跳绳也跳得很好,但是人疯了,或者不热爱自己的生活,得了抑郁症,他痛恨自己的父母,他将来长大了以后愿意在家里边啃老,也不愿意去做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原因出在哪儿呢?就是我们完全搞错了复杂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
什么叫复杂体系,什么叫简单体系?所有因果关系非常清晰的体系叫做简单体系。比如说,你要造一辆汽车,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汽车只要任何一个零部件坏了,你一定知道它哪个地方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在造汽车的时候,唯一需要做的事是不断地检测,不断地挑毛病,哪个零件坏了就换哪个零件,这时候就能保证这个汽车没有问题,能够畅通地行驶,原因是汽车的零部件虽然很多,但是汽车属于简单体系,因为它是机械体,没有意外,是可以被破解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问题是学校特别累,学校的老师空前地累,比我们小时候上学累多了。然后,家长特别累,花很多的钱;孩子也特别累,小孩子上了初中,写作业就写到晚上十一点了。所有教育的参与者都变得特别累,但是没有人说这个教育是成功的。
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我们完全走错了方向,以及我们把原本应该属于复杂体系领域的东西当作简单体系的东西来处理。我去跟一个地方教育界的领导聊天,他们优化到什么程度?他们甚至要求老师在每周的办公会上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孩子哪个知识点不行。就是你仅仅知道这个孩子叫什么,这个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已经不够了,你得知道这个孩子的哪个知识点行,还是不行。很多老师在复盘会上崩溃大哭,就觉得我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如果用简单体系造汽车的方法来打造一个人,无穷无尽的工作你可以做下去。
但问题是,为什么无效呢?原因就在于你知道复杂体系根本不是这个玩法,复杂体系根本没法用拼凑的方式,用优化每一个零部件的方式让它能够灵活地运转。最典型的例子的就是我们当年咱们做计划经济的时候,思路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希望每一个家庭每年的收入和支出都能够算出来,算出来之后拼凑在一起,整个社会就能够良好运转。但是事与愿违,你会发现发再多的粮票、油票、布票,到最后整个国民体系运转不起来,原因就在于那个是复杂体系,那个不是简单体系。
什么是复杂体系呢?最典型的复杂体系是生物态,就是我们在大自然当中所看到的蚂蚁窝、蜜蜂、蒲公英,海底的沙丁鱼,我们人类的社会,北京的交通,Internet,这些巨大数量的经过无数次自我引用,不断地重复,并且产生群智涌现的复杂体系,这个叫做复杂科学。
就拿我们人类来讲,人类这么复杂,从当年原始状态当中的一个大分子不断进化,到今天成了这么复杂的一个人,你说是哪个设计师在背后像做钟表一样认真的设计出来的吗?没有,达尔文的破解说三件事,人类整个进化就是靠三件事重复做,做了无数次,最后形成今天这个样子:遗传、变异、选择。就是老天爷只需要在你体内植入这么三个最简单驱动的逻辑,这三个逻辑在你体内不断的迭代,一代一代不断重复,最后你从一个大分子逐渐进化成为人类。
一个人的成长没有人可以简单量化,说这个人成功了是因为他读了哪个学校,同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既有学霸也有学渣,既有人杰也有坏蛋,所以根本没法简单的说上什么样的课程、得什么样的学分,给他打了一个什么样的德行操守这个人就一定能够怎么样,你试图通过简单体系的手法去衡量复杂体系的系统,完全就是错的。它只会使得你做越多的工作错得越厉害。
今天作为家长,我越来越观察到很多现象,所有做教育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你去说你们家怎么教得那么好?那个家长说,我们家不怎么管,很宽松,就让他自己成长,很多人觉得是凡尔赛体,不可能,肯定是背地里盯得很死,然后表面上很轻松。各位,真的是这样,一个真正长的好的家庭,家长往往是轻松的,原因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使的劲越大,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就越强,因为他抑制了这个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教育最核心的事情是点燃一个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是这个人自己愿意成长,自己愿意学习,自己充满了好奇心,自己有自信,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所有需要赋予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力的源头。但是我们变成了家长来安排一切,家长来督促孩子学习,家长叫孩子起床,家长帮孩子改错题,帮他写推荐信,这下子所有的孩子立刻放弃了自主性,他说好吧,教给你,我来按照你说的做。
所以我在思考,什么是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生命?假如我们把它当宇宙一样来看待的话,那个最核心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我后来为这件事专门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从复杂体系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探索,我认为这本书的名字叫《陪孩子终身成长》。这三根支柱是什么呢?
“第一根支柱”叫做unconditionallove,无条件的爱。一个家长能够给到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最好的礼物,能够让这个孩子觉得受益终身的东西是他知道有人爱他,他不会内心枯竭。一个被爱的人,一个感受过被人爱的人,他才能够想办法爱别人,爱别人代表什么?爱别人代表他愿意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他愿意让这个上其他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变的更美好,所以当你能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你发现这个孩子更愿意追求在社会上做事,更愿意为周围的人做出友善的行为。家长经常破坏无条件的爱的行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希望大家也可以自己检讨一下,一个叫做“交换”一个叫做“恐吓”。
很多妈妈觉得没办法了,只好说“你要再这样就不管你了,你要再这样就送人了,我们都喜欢听话的时候,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所以我们经常拿爱、不爱作为跟孩子对话的条件,小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依恋自己的父母是没有办法的,好像在一个孤独的宇宙里边,想象一下只有三个人,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比你高很多,你的个子很矮,在整个星球上只有你们三个人,这时候请问你能往哪儿逃?你能做些什么举措能够离开你的家庭,如果是你家里人不断逼你,不断恐吓你,甚至用暴力的行为揍你,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出反应,唯一的做法是适应。适应的结果是带来人格的扭曲,带来放弃自主性,他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皮质醇会伤害到海马体,从而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下降。
所以越是强悍的父母,越会导致孩子的压力巨大,而且丧失自主性,你必须得让孩子的大脑皮层得到生长,大脑皮层的生长来自于放松环境,这些东西不是我瞎编的,这是一本又一本的关于脑科学的书不断向大家验证的东西。要想理解这个有两本书可以推荐,一本书叫做《内在动机》,还有一本书叫做《自驱型成长》。这两本书都是从脑科学的角度向我们探讨如何让一个孩子大脑皮层得到发育,大脑皮层发达的人脑子更早地产生理智、产生好奇心、产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第一根支柱是爱——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换或者恐吓。
第二根支柱叫做价值感。从阿德勒在100年前写《自卑与超越》的时候讲过,每一个人这辈子是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归属感就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是他就价值,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这个跟汽车正好相反,因为汽车是机械体,没有生命,所以对付汽车最有效的方法是挑毛病,什么地方坏了立刻换掉。但是人跟汽车正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生命体,没有哪个人会这一辈子被挑毛病挑到没有毛病,所以你看那些爱挑毛病的家长永远有挑不完的毛病,那个孩子会改来改去都改不完,改掉任何毛病一定会有别的毛病再出现,所以如果你用一个挑毛病的态度想要优化你的孩子的话,这辈子无穷无尽你会一直痛苦下去,而且那个孩子会自卑没有价值感,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会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来自他的价值感,价值感高的人能够更好地做自我控制,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塑造他的价值感,塑造价值感的方法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沿着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成长得非常快,有时候很多事说一遍一辈子不用再说了,这里推荐大家读两本书,一本叫做《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还有一本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两本书就是教育我们怎么样用价值感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行为。
第三根支柱叫做终身成长的生态。这本书英文叫做《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Success》,中文翻译《终身成长》。这本书影响力巨大,纽约大学教授卡罗尔写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分两种性格,一种叫固定型心态,一种叫成长型心态,固定型心态的人这一辈子只为做一件事,就是我要争第一,所以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赢,所以他做任何一件事考虑的都是今天我被如何评价,今天我能够排第几名,结果是这个孩子不会犯错,不会愿意尝试新鲜的东西,他会视每一次失败为错误,所以他不会进步的更快。而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我们看到了挫折,看到了失败,我们知道这是我学习的机会,所以他会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拥抱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尝试新东西的机会。
如果一个家长能够在孩子3岁以前,或者你说3岁已经过去了,来不及了,7岁以前,7岁也过去了,14岁以前,你总有机会,你能够把这三根支柱植入在孩子的体内,你让他感受到爱,让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比较高,你让他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你根本不需要替孩子预测他的未来会遇到些什么情况,因为你根本就预测不出来,而孩子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面对种种的变化,最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的人生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里边有特别多运气的成分,确实没法通过简单的设计就能够达成目标,但是能不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在他童年时候自己的选择。
希望更多的家长放下包袱,因为你越忙越累一定是错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你觉得特别累,使了特别多的劲,请记住,一定是错的,只有花很大的力气去学到正确的方法,你才能够发现很轻松也能够做的更好。世界上所有的事大概都是这样,你们小时候如果像我一样学过修自行车就能感受到,一个会修自行车的人从来不会把手搞破,很轻松就修好了,不会修的人连车胎都拔不出来一样。所有道理都一样,你得会才能够轻松,而如果你不轻松一定是你不会,并不是家庭教育不重要,重要的部分在于你得拿出时间来学习和改变自己,让自己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什么工具都不会,把所有的时间、热情和愤怒都放在改变孩子这件事上。
来源: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