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真正意义
今天读到了王开东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最好的教学不是把知识呈现给人,而是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让知识自己发光,使知识存在的意义不断涌现。他是在说我们的教师不能成为简单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和学生一道去发掘,让学生去历经发现的惊喜,去体验发现的美好,并最终体悟到学习对象的真正魅力。
历经,体验、领悟,这三者应该是人在认识事物时通常须有的三个过程,唯其历经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方可有切身的体验,唯其体验了——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才有可能形成领悟。就比如“死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说:死亡就是失去生命,与生存相对,然后让学生牢记其意思,似乎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上的目标。从知识的教学来说,这一点没错。但这仅仅是对这个词条的解释,很是轻飘,很难让人真正明白这其中包含的沉重、伤感甚至是悲哀。
于我自己而言,对于死亡的真正认识是在初二那一年,当时我住校,家里有人来到学校接我回去,说是我奶奶死了。回到家里,奶奶已经装殓入棺,停放在灵堂,我到家之后便是痛哭失声,在棺木边焚烧纸钱边喃喃轻唤,可曾经最疼我的奶奶再也不理睬我,然后我看着棺木入土,看着泥土封穴……那时,我便真正明白原来死亡就是失去最亲近的人,就是那个人再也不会对你呵护,就是你再也看不到她了……从此,死亡这个词就带着沉重的哀伤气息弥漫在我生命里了。
固然,我们的教学教育无法让学生直接去历经所学的每个词语每个公式每条定律每首诗……我们需要做的是领着学生去发现意义,发现其中隐藏的真或者是美。真正的教学是不教师挥动锄头,挖出深埋在土里的“块茎”,然后指给学生说这是土豆,那是芋头;而是让他们去挖掘,然后再学会辩认哪是土豆哪是芋头。我们要做的是让静态的陈述性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程序性的知识,是让知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涌现,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与生命。
学习《氓》要让学生去发现好看的外表总有一天会像桑叶一样枯黄飘零,去明白没有了真正的自我与独立,爱情便会无处安放,去分析舒婷说“我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而是要以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的原因;学习《采薇》就要让学生去体悟战争的残酷,领略什么是“近乡情更怯”,发现什么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唯其在情景中让学生去直接或间接去历经,去发现,最终他们才能领悟学习或者学习对象的真正意义。
所以,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告诉学生那是什么,而要让学生明白怎么想与怎么做才能挖掘出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并且让这些意义和价值影响自己的生活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