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流程研究与思考(上)


这一段跟时间朋友一直在讨论交互设计、用户研究等问题。上周有朋友问我关于做产品的时候是访谈后才能确定人物模型,还是访谈前给一个人物模型假设,访谈后,再对人物模型进行润色修饰。这个问题也让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产品思维和产品逻辑是否完整和适合。

上面那个问题也找我的导师和朋友去聊了一下,就萌生了自己把所学过的知识和做过的项目经验做整合。(这篇文章是针对整个产品的设计流程来做阐述。(每个人的逻辑思维和设计方法会有点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就可以。)

先概括一下整个产品的逻辑思路。再说下一个产品需要哪些部门和岗位共同协同完成产品。

产品逻辑思路:需求分析-用户研究-用户画像-产品概念-交互模型-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开发(这个流程自己从接触交互设计和做过的一些产品,自己总结的产品设计流程。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产品岗位组成:UX(调研数据)-产品经理-产品策划-交互设计-视觉设计/GUI-开发(程序/QA)-品牌运营(这个是在网易互娱的职能架构,每个公司的产品不一样,所以一些职能划分有一点差异化)

1/8 需求分析

提到需求分析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项目上游挂在嘴边。因为这过程是创意思维开放的时候(头脑风暴、角度思考问题等)因为他关乎着产品未来发展。它也是公司和这件产品的盈利基础,只要有需要,就会有用户为此花钱。我把马斯洛需求层次和对应对产品做了简单概括,如下图。(方便有些朋友更好的理解马斯洛需求层)

  • 生理需求,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衣、食、住、行)根据举例产品类型也能很明确了解一些产品的定位和输出的产品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产品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产品的使用频次会那么高,这也是我们说的最多的用户刚需。

  • 往上一个产生的是安全需求,希望自己生活有所保障,避免被伤害。需求点思考从人(医疗)、物(安全软件/保险)、财(保险)三者其中一个点去探索。

  • 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 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专家、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等。

  •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需求的核心来源于用户不满足(欲望)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环境改变、人的思维转变等,之所以现在用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正是因为现在环境的进化和改变。用户的需求多了产生的问题多了,欲望层级就越来越高,产生不满意,太多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满足用户内心的欲望层级就会产生相应需求。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用户心理研究等这些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被我们放大化,也佐证了事态的发展。

互联网该开始只是黑白界面,慢慢人们不满足于黑白开始追求多颜色,追求完颜色之后感觉操作不方便,这时候用户开始追求操作体验,因为用户的不断的需求也衍生了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

一款好的产品,一定是迎合人性的。表示把握人性是一款产品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道用户内心最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当然有些东西会突破道德底线,甚至可能会触犯法律,总之既要满足人内心的欲望,又要让产品生存下去,所以打擦边球很重要,这也是一个度的控制。-张小龙

接下来举微信的栗子,微信满足马斯洛社会需要。先看一下微信月活跃用户的数据。(公司往往会以日活、月活来衡量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忠诚度和一些其他相关的数据)

图片来源:企鹅智酷调研平台

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的用户人群多数在18至35岁之间。(最新数据统计微信用户量已经突破10亿)

2011年微信刚开始成立时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后面的产品迭代微信逐渐增加了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会话功能的支持。再后面是语音、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语音电话、视频电话等一些功能的出现。这些功能的出现最根本的核心是有“人”需要,微信上的有些需求可能是张小龙老师团队,通过后台大数据再从自身思考或者对一些身边的人、环境、事物等发展思考。

这个需求的出现伴随着就是解决方案,再举个栗子:小程序的出现是基于产品的流量而去思考。产品体量变大信息承载有限,其他公司产品想连接微信,微信钱包版块也有限,所以那就要探索其他流量路径。(如果有兴趣想了解小程序详细原因可百度、知乎)

总结:需求分析是做产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决定着你的产品未来的输出和持续发展。需求分析里面包含着市场、用户行为、用户目标、同类产品思考等。需求分析要贴合身边入手,还要辨别着哪些是刚需和伪需求,锻炼自己对身边人、事、环境、自身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脑洞大开的联想力。

2/8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官方理论知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用户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并通过对用户目标、用户特征、用户认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产品设计的导向,使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目标。

用户研究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一、对于新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来明确用户需求点,帮助设计师选定产品的设计方向。

二、对于已经发布的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于发现产品问题,帮助设计师优化产品体验。在这方面,用户研究和交互设计紧密相连。

用户研究价值:

用户研究不仅对公司设计产品有帮助,而且让产品的使用者受益,是对两者互利的。对公司设计产品来说,用户研究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开发成本和资源,创造更好更成功的产品。对用户来说,用户研究使得产品更加贴近他们的真实需求。通过对用户的理解,我们可以将用户需要的功能设计得有用、易用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必须把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先设计用户与产品关系,设计人机界面,按照人机界面要求再设计机器功能,即“先界面,后功能”,同时二者要协调配合。

用户研究方法步骤:

步骤一:前期用户调查

方法:访谈法(用户访谈、深度访谈)背景资料问卷

目标:目标用户定义;用户特征设计客体特征的背景知识积累;

步骤二:情景实验

方法:验前问卷/访谈、观察法(典型任务操作)有声思维、现场研究、验后回顾

目标:用户细分;用户特征描述;定性研究;问卷设计基础;

步骤三:问卷调查

方法:单层问卷、多层问卷;纸质问卷、网页问卷;验前问卷、验后问卷;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目标:获得量化数据,支持定性和定量分析

步骤四:数据分析

方法:常见分析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另:主观经验测量(常见于可用性测试的分析);Noldus操作任务分析仪、眼动绩效分析仪;

目标:用户模型建立依据;提出设计简易和解决方法的依据

步骤五:建立用户模型

方法:任务模型;思维模型(知觉、认知特性)

目标:分析结果整合,指导可用性测试和界面方案设计

针对用户调研这一块我一般采用用户访谈比较多,用户访谈能很直观的跟用户面对面去聊问题,用户的举动也全部在你的观察之内。下面举个栗子:下面的访谈脚本是我毕业设计的第一版,这个访谈脚本时间控制区间是在50-70分钟,问卷的时长是根据产品需求问题而定。我这个分了两个访谈脚本是因为,第一批用户是访谈用户需求,第二批用户是做竟品调研时,挖掘用户对一些周边产品的数据反馈。(访谈用户时周边环境一定要安静,最好是在封闭的房间进行)

举栗我访谈用户第一版脚本:

总结:用户研究重要是在于对用户观察和对用户在访谈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得到的需求反馈有可能也不是用户自己想要的,有时候用户自己也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给他一个方案、产品、案例等,他可能说就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想的。数据的处理也需要我们仔细去斟酌。(上一篇写到大数据下的新零售服务设计、交互设计。里面有写到数据对公司产品的作用和收集方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

3/8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最为浅显和贴近生活的话语将用户的属性、行为与期待联结起来。作为实际用户的虚拟代表,用户画像所形成的用户角色并不是脱离产品和市场之外所构建出来的,形成的用户角色需要有代表性能代表产品的主要受众和目标群体。

做产品怎么做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首先它是基于真实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另外一个是根据目标的行为观点的差异区分为不同类型,迅速组织在一起,然后把新得出的类型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类型的用户画像。一个产品大概需要4-8种类型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的PERSONA七要素(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P代表基本性(Primary):指该用户角色是否基于对真实用户的情景访谈;

E代表同理性(Empathy):指用户角色中包含姓名、照片和产品相关的描述,该用户角色是否引同理心;

R代表真实性(Realistic):指对那些每天与顾客打交道的人来说,用户角色是否看起来像真实人物;

S代表独特性(Singular):每个用户是否是独特的,彼此很少有相似性;

O代表目标性(Objectives):该用户角色是否包含与产品相关的高层次目标,是否包含关键词来描述该目标;

N代表数量性(Number):用户角色的数量是否足够少,以便设计团队能记住每个用户角色的姓名,以及其中的一个主要用户角色;

A代表应用性(Applicable):设计团队是否能使用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进行设计决策。

用户画像的优点

用户画像可以使产品的服务对象更加聚焦,更加的专注。在行业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做一个产品,期望目标用户能涵盖所有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专家小白...... 通常这样的产品会走向消亡,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为特定目标群的共同标准而服务的,当目标群的基数越大,这个标准就越低。

下面举个之前做的课程项目的用户画像案例:

Wetaip是一款健康生活提醒应用程序,通过行为成果可视化、 行为活动游戏化、 用户分享与互动,劝导用户定期进行活动远离久坐。

产品用户人群是上班组和学生,使用的场景可能是在公司、家里等场所。上面的画像是我产品用户访谈中的一访谈人员,他的职业是老师(学院负责人)他的久坐时间超过2个小时以上,年龄阶层32岁,工作场景学院办公室等。基于这几个角度思考所做的用户画像。

从用户画像开始思考用户使用场景中的触点,从他八点开始上班,进入自己的办公室打开电脑,去饮水机接一杯水回到自己办公桌面前,手机放一边(手上有可穿戴设备)输入电脑密码,整理今天一天的工作安排。中间用户可能有接水的场景、去卫生间、有人来找他等等问题,如果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吃饭时间,用户一直坐着产品要通过什么形式去提醒用户起身活动。中间的每个用户行为举动都透露着可思考、可挖掘的用户信息。(详细数据就不巴拉巴拉了)

当时调研了下面两款同类产品。(16年比较火的两款游戏)

依据当时两款产品的调研研究,萌生了产品第一个功能方案,用户拍摄照片由系统生成风格化的照片,下面是例图:

手机拍摄照片(广美宿舍五楼)

系统生成风格化照片(业桉画)

产品提醒用户的解决方案采用了手机弹窗提醒和智能穿戴设备两个提醒方式,两个方式以互补的形式提醒用户。产品的主要内容以养宠物的内容为载体,利用情感化的内容ip让用户更好的接纳产品。

下面举栗产品IP内容:(接触交互第一件作品,有很多地方思考不完善的地方谅解哈。产品是小组合作(三人))

(系统提醒&好友提醒-提醒通过弹窗/智能穿戴产品反馈用户-用户收到反馈起来活动)

总结:用户画像是根据前面访谈用户的反馈数据进行的后一步真实用户模型。之前的产品只是有目标用户,基于目标用户去调研用户人群。用户画像只是为产品找到更准确的定位人群,让产品还原于用户生活场景之中。产品设计没有绝对的设计流程和思维逻辑,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方法和产品逻辑就行。

(上半部分完)

下半部分主要内容:

4/8 产品概念

5/8 交互模型

6/8 交互设计

7/8 视觉设计

8/8 产品开发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忙毕业设计、上英语课、项目跟进,时间属于碎片化。忙完这个五月就要开始轮岗工作,后面的时间自己会安排好。尽快整理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对接。(有些地方写的不充分,欢迎批评和指导建议)

注释:需求理论知识来源-马斯洛需求层次

用户研究方法来源-百度百科

用户画像资料来源-用户画像的PERSONA七要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