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华,两大文明人种的交融
据百度资料:新石器时代(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早期: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
中期: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河南渑池仰韶村、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表。
晚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如下图:
下图是仰韶文化图
看下图文化与河流密切,人们择河而居,而形成部落,部落定居为农耕文明做了准备。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四千到五千年前,文化分布如下:
龙山文化时,山东豫北豫东已成中原,包括淮河上游沙颖河流域。周口即古陈州古亳州在周朝,出现很多思想大家和神话人物,包括伏羲女娲和老子。中原,包括商朝,都是是东夷种族向东的扩张。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以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命名。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已发现的遗址有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汝州市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地点。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发现,以偃师为大致中心,自二里头二期起,二里头文化开始跨越黄河,北抵沁河岸北,西北至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向西突入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往东至少到达开封地区。而陶礼器,也几乎遍及这个文化分布圈。这个范围可能就是二里头王朝秩序架构的中心区,也就是直接疆域。但二里头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除了直接控制的地盘,它还间接控制着大片土地。跟之前的古国、邦国相比,二里头王朝是一种复杂的国家形式,是一个国家群,是松散的联盟,二里头是盟主。不同于后来高度集权的帝国用郡县制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最底层,二里头王朝是靠着一种代表当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礼乐制度来征服世界的。“这套制度,在当时就是最高大上的,引起其他族群的模仿,二里头文明随之往外扩散。这是二里头大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它能成为‘最早的中国’的动因所在”。而这个软实力覆盖的面积远比直接疆域更大,乃至构成了现今中国的雏形。引用这段话,是想说,二里头文化遗迹,也许就是夏朝,否则,周朝在杜撰历史。
′作为原始西羌文明的炎黄部落入主中原,必与山东豫北豫东及苏北的黄河中下游的东夷发生冲突。居渭河谷和三门峡一带的炎帝,居山西汾河谷向南豫西扩张的黄帝,两部落首先发生冲突,黄帝打败炎帝,夺取豫西,而后又与东夷九黎大战。蚩尤是东夷中原乃至苗蛮的盟主,实力强大,人口众多!结果黄河夺淮出海,中原惨遭洪灾,九战九败的炎黄部,终于借助水患打败蚩尤。这就是龙祟拜的胜利,龙是对水自然的崇拜,商朝对神鸟的祟拜,就是后来的凤凰崇拜,也是对火的崇拜。
二里头文化遗迹的夏,正是炎黄联盟,而非王权专制的王朝。商是货真价实的奴隶制王朝。
逐鹿之战后,西羌文明炎黄与东夷文明的融合后的中原文明开始了大发展。
也许周朝和后世儒教弟子伪造的夏朝史,目的是为了周朝篡夺商朝正名和制造舆论,毕竞是偷袭而代商,名不正言不顺嘛。目前,甲骨文的记载和考古,均没能发现夏朝。最早夏朝记载来自于周朝著作中,而前朝商没能发现夏朝记载,据说有禹的甲骨文发现。
周记载,有穷氏还出了后羿,曾获得夏统治权。
周并非黄帝直系,所以为皇帝之正统传人,伪造历史,也有可能。
汉族是西羌与东夷两大古族群的基因融和,炎黄与蚩尤是汉族的三祖。
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认同古羌族和炎黄族具有渊源的关系。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古羌族是中国很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包括藏族、羌族、汉族、彝族都是从古羌族中分裂而出。这一学说被称为“汉藏同源”。藏族是古羌族与东南亚土箸矮黑人融合,具D基因。
40%的汉族人具有东夷族群后代基因。
D型基因在彝族、苗族、瑶族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比例。除了藏缅语族之外,汉藏语中族还有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两支在古代被称为“苗蛮”和“百越”,其Y染色体为O1。苗蛮支主要沿着长江流域前进,也就是上古时代的三苗,后来和东夷文化、华夏文化融合为荆楚文化区。苗瑶支的民族主要是苗族、瑶族、畲族。百越按照地理的分布又可以分为于越(苏浙)、闽越(福建)、扬越(江淮)、南越(两广)、西瓯(广西西部)、骆越(越南北部)等。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就是古代越人创造的。在春秋时期曾经建立了强大的越国,一度称霸中原。他们在现在称为壮侗语族,主要包括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仡佬族等。
东夷族群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源头之一,O3a1c2-F238仅分布于中国,而 O3a1c1-F11却从东南亚老挝到中国东北地区都有分布,O3a1c1-F11在汉族、朝鲜族及蒙古族中高频,而在西藏人群中低频。单倍群O3a1c-002611的STR多样性自南往北降低,中国西南及老挝人多样性最高,如青海藏族、西南部汉族。
东夷族群的父系Y染色体代表类型是O3a1c-002611,在约1万2千年前开始从东南亚大陆向北迁徙进入中国,其下的支系O3a1c1-F11在约6千多年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强烈的人口扩张, O3a1c-002611及其下游支系并没有参与藏缅族群的形成,而是与原始汉藏祖先人群交流融合而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
东夷是从东南亚半岛而来的黄色人种,与古代苗人同一种源,而古羌人是从中亚而来的亚欧种,后演变为汉藏语系。北方和西北汉人与通古斯和突厥均有基因融合。
长江流域下游古文明是百越所创,上游的三星堆古文明有可能是苏美尔人或雅利安人。只要发现文字,可说明一切。苏美尔人来自东方,大约八千年一支远赴中亚开创两河文明,是古代黄种人。古羌人和现代汉人容貌体形也不一样,具有中亚基因,接近现代汉人的反而是,来自东南亚种的东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