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腻中年男人‘’到‘’恶臭少女”,为什么说贴标签显得人肤浅?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大家好,我们今天聊聊20世纪欧洲哲学界颜值最高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先讲一件真事儿,1999年,我上初中2年级,有一天放学以后,回家写作业。语文作业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用成语‘兴高采烈’造句。

我造的句子是这样的:“我问妈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她说不知道。”

我记得当时,语文老师还因为这件事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她问我是不是故意捣乱。我说:“这道题让我用‘兴高采烈’造句,我造句了,有什么不对吗?”老师听了以后哑口无言。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语文作业这道题出错了,题目应该改成:请用“兴高采烈”这个词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来造句。

否则的话,我可以把任何一个词语都填进那个“万能句子”里。而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点,是因为我读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

在1889年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匈帝国。他的父亲是一个钢铁大亨,可以说是富可敌国。维特根斯坦的母亲很给力,一口气生了8个孩子。维特根斯坦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4个哥哥,三个姐姐。

从很小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就每天见到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会精英来自己家参加文艺沙龙。这其中音乐家最多,像理查德施特拉斯、马勒、勃拉姆斯等等,这些音乐家的到来让维特根斯坦家的别墅变成了音乐厅。

然而,伴随维特根斯坦一起成长的不仅有古典音乐,还有抑郁症。当代医学界已经证明,抑郁症是会遗传的。维特根斯坦家族就有祖传的抑郁症病史。

维特根斯坦的4个哥哥里有三个都因为抑郁症自杀了。剩下的那个哥哥叫保罗,是一位钢琴家,他虽然没自杀,但因为参加一战,右胳膊被打残了。后来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左撇子钢琴协奏曲》就是写给保罗的。

和自己的哥哥一样,维特根斯坦从小也是一个性格暴躁,到哪儿都不合群的男孩。

后来维特格斯坦在奥地利的林兹市上中学,有一个比他低两个年级的学弟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维特根斯坦:“他是一个我们谁也不信任的人,我怀疑他脑子有病。”这个学弟的名字你可能听说过,他叫阿道夫希特勒。

是的,你没听错,希特勒和维特根斯坦在一个中学上学,两个人还见过面!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找到一张两个男孩的合影,在照片上,希特勒一脸花痴的表情,而维特根斯坦的表情很高冷。

后来有一位历史学者是个典型的腐女,她就认为,希特勒之所以要杀死所有的犹太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中学的时候,他和维特根斯坦之间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而维特根斯坦就是一个犹太人。

在1908年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动力学,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对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又跑到了剑桥大学跟大哲学家罗素学习哲学,根据罗素的回忆,第一次维特格斯坦和他见面就是在晚上,那天自己已经睡觉了,维特根斯坦突然大声敲门,还告诉罗素:如果不让自己进屋,他回去就自杀。

这整个就是碰瓷儿啊!罗素没办法,只能让他进来。

你说你进来到是说话啊,可维特根斯坦进屋以后一句话不说,他只是在屋里来回踱步,一个小时后过去了,罗素困得连杀人的都有了,这时候,维特根斯坦突然问罗素:“你说我是不是白痴?如果我是白痴的话就去开飞机,如果我不是白痴,就去研究哲学。”

罗素回答说:“你回去写篇论文吧,然后我就告诉你。”

回去以后,维特根斯坦随便写了一篇关于语言哲学的论文,罗素看了以后就惊呆了,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发现了一个天才!他的哲学实力很快就会超过我的。”

果不其然,维特根斯坦跟罗素学习没过多久,就觉得没意思了,他和自己唯一的好基友,数学家平森特去挪威旅行,两个人还在山谷中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用一部韩剧的名字来形容这段生活特别合适,这就是《浪漫满屋》。

1914年,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主动加入炮兵团,因为他觉得被炸上天是最浪漫的死法。

在一战期间,维特根斯坦除了每天打炮以外,还每天写日记,这部日记现在已经出版了,里面既有他的哲学观点,也记录了很多好玩儿的事。

举个例子,我们前面说了,维特根斯坦性格暴躁,到了前线他还是经常和战友打架。日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5月1日:和战友打架

5月2日:和战友打架

5月3日:维特根斯坦啊,你是哲学家,不要和那些文盲士兵一般见识,和他们打架会让你自己变得很low,你要学会克制自己!

5月4日:和战友打架

在一战末期,奥匈帝国的军队全面崩溃,维特根斯坦也被敌人俘虏了。正是在意大利人的战俘营里,他完成了自己生前唯一出版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

1922年,这本著作正式出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只有2万多字,放在今天就算是硕士毕业论文都不合格,但它却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哲学著作之一。

一战结束以后,维特根斯坦回到了维也纳,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但他对金钱没什么兴趣,基本上把钱全都给了他的姐姐。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把这笔钱捐给穷人?他说:“金钱会让人堕落,我不想让穷人堕落,而我的那些姐姐已经堕落到家了,没有下降空间了。”

《逻辑哲学论》出版以后,维特根斯坦一下子就在哲学界火了,很多大学都邀请他去做教授。

但是维特根斯坦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哲学史上全部的问题,他像独孤求败一样,对大学里的华山论剑失去了兴趣,他只想成为一只闲云野鹤。

于是,他去了奥地利的偏远山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支教老师。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对待教学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德语语法,他还自己编了一本《小学字典》。

但根据他的学生后来回忆,维特根斯坦喜怒无常,他上课动不动就对学生拳打脚踢,最后在1926年的时候,几十个学生家长一起找到校长,他们说如果不让那个疯子老师下课的话,他们就砸了学校。

就这样,欧洲最杰出的语言哲学家被乡村小学开除了。放在今天,估计他会因为虐童罪而坐牢。

在这之后,维特根斯坦的职场经历一路开挂,他做过建筑设计师,做过花园里的园丁,做过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在二战期间,他还做过英国战地医院里的护士。

甚至有学者认为,他在二战结束以后还做过苏联的间谍。套用一句马克思的话,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他都会尽力做到最好。

这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另一方面,每个工作都没做多长时间,因为他的脾气实在太火爆,到哪儿都被同事嫌弃。

1951年,维特根斯坦因为癌症去世。

在去世以前,他对自己的大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人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有人说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自我安慰,因为他一辈子没有长期职业,没有朋友,也没有伴侣。这么孤独的人生怎么能说是幸福的呢?

其实这是太小看维特根斯坦了,他这辈子快意恩仇,永远只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思考自己想思考的问题,说自己想说的话,抽自己想抽的人,他的性格就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一样,不掩饰,不虚伪,不造作,不功利,举世诋之而不加沮,举世赞之而不加勉。

这么自由洒脱的人生何止是幸福,简直是完美!

维特根斯坦主要的哲学著作除了那本《逻辑哲学论》以外,还有他去世以后才出版的《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里,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叫做“家族性相似”。

什么叫“家族性相似?”

举个例子,有一个家庭,老公叫李雷,老婆叫韩美美,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汤姆、杰瑞和露西。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你看着这张照片,会感觉他们这家人长得有点像,但说不出到底是哪儿像。

只有你仔细对比照片中每个人的具体特征,才会发现:汤姆的眼睛长得像李雷,杰瑞的鼻子长得像露西,露西的脸型长得像韩美美。

但是,你却找不到谁的鼻子,谁的眼睛,谁的脸型所有家庭成员都共同具有的,5个人的相似性是那种两两一组的交集,而不是5个人共同的交集。这就像奥运五环旗帜一样。

维特根斯坦将这种多样但不重合的相似性称为“家族性相似”。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撕掉那些以偏概全的标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给一个群体贴上某种固定的标签,比如“纹身的人都是混社会的”、“东北人都喜欢二人转”、“炫富女都是小三”、“学哲学的人都是疯子”,“法国人都浪漫”等等。

无论这些标签具体内容是什么,贴标签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荒唐的歧视行为。

可能你会说: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标签呢?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同一个群体内的人们有某种相似性吗?相似性当然有,但问题是,这种相似性不是普遍相似性,而是家族相似性。

也就是说,这些标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发现:炫富女其中有一些人具有“小三”这个共同的身份,就错误的认为这种相似性是所有“炫富女”都具有的普遍性。

发现某些哲学专业人士都具有“疯子”这种相似性,就错误的认为所有哲学家都是疯子。这种逻辑就像一些西方人看到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这些演员会功夫,就认为中国所有演员都会功夫一样滑稽可笑。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