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肖中琼 戴卫平 地名世界
一、“中国”国名的由来
“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一名,由来已久。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尚书·武成》孔颖达疏曰:“大国为华夏。夏为中国也。”又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说,中国讲文明和礼仪,规模很大,地区很广,所以称为夏;中国人的服饰和诗文音乐非常美,所以称作华。
“九州”得名于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后曾把中国版图划为九个州,当时他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缩略词中有“中”和“华”,不能单独使用,需要同其他的词搭配。与外国国名缩略词连用,如:中美关系、中日友好。与方向词放在一起使用,如:华北、华中、华东。由缩略词+基本词构成专门事物的名称,如:中文、中餐、华语、华裔。
二、中国地名与社会文化
中国地名的由来、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
(一)地名与宗族
汉族社会是一种宗族的社会。宗族是汉民族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将本宗族的居住地视为本族的乐土。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例如:赵家庄、王家营、李家集、张家堡、陈家湾、郑家屯、刘家镇、许家寨、毛家冲、杨家庄、冯家岭、韩家坞、马家峪、彭家坪、孙家墟、苏家港、何家沟、曹家谷、朱家场、吴村等。中国姓氏数百家,几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二)地名与经商
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村庄中的“集”“市”“店”“场”“墟”“铺”等,均为农村贸易、商业中心所在地。现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商贸中心仍沿用“集”“市”“店”“场”“墟”“铺”等称呼。历史悠久的城镇中的许多地名也反映出历史上社会经济、手工业、商业的状况。许多街名、胡同名,同过去某个时代的社会市场、手工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有关系。例如:珠宝市、灯市口、棉花胡同、菜市口、绒线胡同、鲜鱼巷、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粉坊刘家街等。
(三)地名与历史
北京是元、明、清及民国初期的京都,官府、王府、衙门很多,其中有些官府的名称仍保留至今。如:相府胡同(过去曾作宰相官府的旧址)、国子监街(明清的国子监所在地)等。北京的许多名园,大都是清朝皇家或王公贵族的园林及私宅府第,如:颐和园、圆明园、景山公园、钓鱼台、恭王府、天坛、故宫内的御花园等。
我国的某些县、市名曾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如浙江省的绍兴市,汉代为山阴县,宋高宗以自己的年号“绍兴”更改山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江西省的兴国县,是取自宋太宗太平兴国的年号中的“兴国”二字。上海市的嘉定县,是取自宋宁宗的年号“嘉定”。
地名还反映出汉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历史遗迹。例如北京、天津等地的“胡同”便是从元代蒙古语而来。蒙古语的“胡同”一词指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许多胡同因水而得名,至今北京市的许多胡同名就是汉语词+胡同的混合地名。北京地名“北海、什刹海、后海、中南海”中的“海”字来自蒙语。蒙语的“海”包括湖泊、水潭在内。吉林省,取自满语吉林乌拉。吉林乌拉是满语沿着松花江之义。西藏,来自藏语“乌思藏”。“乌思”为“中央”的意思,“藏”为“圣洁”的意思,又因它位于中国的西部,故“西藏”。
地名有历史的稳定性,许多地名沿袭下来。然而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地名的改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观念的不同。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过去汉族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先后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归化”(明朝)“归绥”(民国初年)等名称。1954年把归绥市改名为蒙语的音译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语是“绿色的都市”的意思。为了实行民族团结和睦邻政策,还把一些原来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汉族主义的地名改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例如把与朝鲜人民民族主义共和国接壤的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把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镇南关改为友谊关。
有些地名,是为纪念那些为国家或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们的名字作地名。孙中山为广东省香山县人,后来为了纪念他,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再如陕西省的志丹县,山西省的左权县,吉林省的靖宇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分别纪念革命烈士刘志丹、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等。
(四)地名与军事
北方地区的许多村名、地名都带有“营、屯、堡、盘、寨、卫、关、旗”等字。“屯”是军队屯田的地方,“营”是军营,军队驻扎的地方,“盘”也是营盘,驻军的地方,而“堡、寨、卫、关”都是与军队的防御工事有关的名称。东北的村名用“屯”的很多,如范家屯、郑家屯、皇姑屯,用“堡”的如双城堡、黄旗堡。“卫”有天津卫、威海卫;“关”有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等。北京的地名用“旗”的字很多,如:西山旗、蓝旗营、东三旗、正蓝旗等。“旗”在最初是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的单位,清兵入关之后,逐渐成为军事组织,有八旗军的组织形式,所以北京还留有八旗的地名。
(五)地名与人民的感情
由于历史上中国长年战乱,因此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宁,求福寿、昌盛的心态,把安居乐业、福寿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当作美好的理想。这种心态也反映到地名上。全国各地的市名、县名、乡镇村名多取太平、安宁、福寿、康、泰、祥、和、昌、盛、永、禄、顺、利、富、惠、宝、华、德、清、明等。例如:长春、吉安、泰安、安庆、平安、福建、福州、玉树、永宁、金华、福田、永吉、宜昌、吉祥、延庆、延安等。
(六)地名与宗教信仰
许多地名反映了旧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建筑物多用寺、庵命名。例如:白塔寺、万寿寺、弥勒庵、观音寺、香山寺。道教建筑多用观、宫、堂、庙、阁命名。如:玉皇阁、龙王庙、山神庙、九天庙、老君堂、崇元观等。伊斯兰教(清真)的建筑物多称寺,如清真寺或礼拜寺。天主教的教堂为天主堂。位于北京市宣武门的天主堂,是明末罗马公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到北京兴建的第一个天主堂。
(七)地名与自然、地理
镇江、清河、绥芬河、芜糊、湖州、秦皇岛、龙溪、青岛、白洋淀、青海、塘沽都江堰等是与江、河、湖、海、湾、岛、淀、沽、堰等水系有关系的地名。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为境内湘江流经全省,故又简称“湘”。湖北,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黑龙江,因境内的黑龙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内的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云南省省会昆明有滇池,故简称“滇”。赣水自南而北流经江西全省,因此江西简称“赣”。
上海,位于中国东海的上洋,“上洋”就是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出海”又说“上海”,因此而得名。与浦、洼、港、埠等有关的地名有:连云港、香港、蚌埠、青浦。与山、川、桥梁、关口、陵、峡有关的地名有:四川、铁岭、山海关、张家口、海口、青铜峡、武夷山等。贵州,因境内的贵山而得州名称贵州,自清代至今。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陵”系指丘陵。例如江苏扬州,古名广陵都,因以境内丘陵岗地广布,故名。安徽铜陵县,以境域大部分为山地丘陵,盛产铜而得名。
作者:肖中琼 戴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