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开国功臣,被杀前,李世民哭着说:再见你,只能是遗像了
他是大唐开国功臣,被杀前,李世民哭着说:再见你,只能是遗像了
一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凌烟阁始成,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彪炳其上,侯君集排在第十七位。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侯君集被斩首于京城长安闹市。
临行前,唐太宗李世民哭着对侯君集说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
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封氏闻见记》
自今以后,我因你的离去而不再去凌烟阁。
这应当是怎样的一种亲密的感情才促使一位帝王说出如此动情的话语。
这样一位功臣因犯何罪被杀?既然李世民如此不舍,又为什么不能饶他一命?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今天的历史人物侯君集。
二
由于史料的缺失,侯君集的身世一直都含糊不清,1958年在陕西省旬邑县出土了一块《大唐故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窦氏(娘子)墓志》,专家经过破译后大吃一惊,这窦娘子就是侯君集的母亲,墓志对史书上关于侯君集未载的事情做了一定补充。
侯君集是陕西省旬邑县人,排行老五,爷爷侯植是北周刺史,父亲是泰州刺史,这样看,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
青少年时期的侯君集好吹牛,喜欢说大话,为人极度的浮夸。不喜欢读书,比较好武,曾拜当地名师学艺,刀、枪、剑、戟、射箭等都有涉猎,但都浅尝辄止。即使如此,侯君集还是自认为学了一身本领,勇武非常。
由于窦娘子同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本是同宗,所以侯君集很早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在这个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深得李世民赏识和信任。
而真正让他走上历史舞台的是那场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计划周密,分工明确的政治事件。侯君集在这场事件中主要负责率军控制住正在后花园游湖的唐高祖李渊以及朝臣,为整个行动解除“后顾之忧”,尉迟恭等人则负责在“前线”诛杀李建成及李元吉。
事成之后,李世民登基为帝,论功行赏,封了五位国公,侯君集则是其中之一,为左卫将军、潞国公。从此,侯君集便进入了唐帝国的权利核心,开始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三
从以往的相处中,李世民认为侯君集勇武有余,但智谋不足,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并不合格。自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李世民便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事名家李靖教授他兵法。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
既然跟随李靖学兵法,那李靖就是他的传艺恩师,俗语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某一天,侯君集突然上奏唐太宗,声言李靖要谋反,李靖在李世民心中是最稳重的臣子,从未想过他会谋反,故此时的李世民大吃一惊,于是向侯君集要证据。
侯君集讲出了一个让人听来很好笑的理由:李靖讲授兵法时,每到精微处就戛然而止,有所保留。
按照侯君集的逻辑,不敢把全部兵法示人,就证明心中有鬼,这个’鬼”就是觊觎皇权.,就是谋反。
李世民便质问李靖,李靖却说是侯君集想谋反。为什么呢?理由也很充分:如今中原安定,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兵法,这是有异志的表现。
李世民被二人搞得哭笑不得,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情虽然不大,但足以说明侯君集的情商欠缺,这也是造成他日后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吧。
四
在跟随李靖学习兵法数年后,侯君集迅速成长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后来的两场对外的军事攻灭战是最好的证明,这也让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一场是剿灭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年)三月,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命侯君集与李道宗为李靖的副手,前去讨伐伐吐谷浑伏允。
大军行至鄯州,李靖在侯君集的建议下,挑选精锐,长驱直入。伏允在库山被击败后,轻军奔走沙漠。
李靖与薛万钧、李大亮从北,侯君集与李道宗从南分两路长途奔袭,追击伏允。侯君集一路追击到积玉山,彻底剿灭残余势力才回师与李靖在大非川会合,班师回朝。
另一场就是攻灭高昌国之战。
贞观十三年,远在西域的高昌国不服唐王朝管辖,国王麯文泰写信给李世民,并大放厥词:
鹰飞于天,雉伏于篙,猫游于堂,鼠叫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新唐书》
意思是以后各走各路,互不干涉内政。
李世民见信大怒,便派出侯君集讨伐高昌。侯君集率大军穿过八百里瀚海,采用突袭战术,兵临城下之时吓死了国主麯文泰,随后破其城池。从此高昌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时代结束。
这两场战争让侯君集获得了极大的荣誉以及至高的政治地位。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攻下高昌国后,侯君集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一、未经李世民同意,擅自发配无罪人员,二、将高昌国部分宝物以及女人据为己有,三、纵容兵士入户抢劫金银财宝。
等侯君集回到长安时,一封举报奏章也摆在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调查清楚之后,立即把侯君集关进了大牢。在中书侍郎岑文本为的奏请下,李世民才放了侯君集,没再继续深追究。侯君集自持功高,对此事却耿耿于怀。
武将一般都心无城府,藏不住事,再加之他本来情商就低。
某一天,张亮因为过错被调任外放,侯君集感觉同是天涯沦落人,便把自己压抑许久的话对张亮说:
郁郁不可活,能反乎?当与公反。--《新唐书》
我这郁闷得快活不下去去了,你说能反吗,要能反的话我和你一起反了吧。
其实这只是侯君集的一时气话,并非真要这样做。谁知张亮转头就把这话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了解侯君集,或许有意为他开脱,所以对张亮说:
“卿与君集皆功臣,今独相语而无左验,奈何?”--《新唐书》
你和他都是功臣,你们两个说话也没其他人听到,如果他不承认,也拿他没办法。
李世民就按下了这件事,依然待侯君集如初。
后来,侯君集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彻底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五
李承乾于贞观元年被立为太子,当时只有八岁,但长大后的李承乾的所做作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很多大臣都向李世民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但李世民从无废立之念,并派多位名臣严加训导希望他能改变。
然贞观十六年之后,魏王李泰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李承乾就惶惶不可终日,怕自己太子之位不保。曾试图暗杀李泰,但以失败告终。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决定效仿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
在这之前,李承乾认为侯君集是位强有力的助手,也知道他心怀怨望,便让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作为联络官,诚邀侯君集加入团队,侯君集知道后,举起手来对李承乾说了一句话:
此手当为殿下用之--《新唐书》
但是事后侯君集后悔了,他怕事情泄露,日夜担惊受怕,寝食难安,,晚上时常从梦中惊坐而起,他妻子看出了异样,就劝他:
公,国大臣,何为尔?若有所负,宜自归,首领尚可全---《新唐书》
你一个王公大臣,到底是怎么啦?,如果干了有负国家的事,就去自首,还可以保住性命。
但是侯君集不置可否。
不久之后,事情为人告发,侯君集被抓捕入狱,李世民亲自去狱中审问他,但是侯君集不承认自己的叛逆之举。李世民仰天长叹一声,然后说道:
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新唐书》
言外之意:我不想让别人对你动刑,使你受辱,所以亲自过问,希望你能毫无保留地坦白。
谋逆之罪落实后,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不想杀侯君集,所以在朝会上李世民对群臣说:
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 其许我乎?--《新唐书》
军集有功于国家,我不忍心把他绳之以法,只希望留他一条性命,你们说这样行吗
此时朝中没有一个为侯君集说话的,皆曰:
“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新唐书》
大逆不道之罪不可饶恕。
事情已成定局,李世民去狱中见了侯君集最后一面,并泪流满面地对他说:
与公诀矣, 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新唐书》
今天我来是与你诀别的,从今以后,再见你只有通过遗像了。
按照古代律法,谋反之罪要满门抄斩。君集戎马一生,临刑之时,镇定自若,对监斩官说:请你为我向陛下求情,我也是有功于国家的人,能否为我留下一子为我守丧?
李世民后来留下了他的妻子以及一个儿子,发配至岭南。
侯君集一生发迹于太子之争,最后终结于太子之争,这应该就叫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