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万物----华夏文明探源(十):觚之无生有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1年1月
关于青铜器觚的用途,现今正统说法:祭祀时的酒具。
而春秋战国的《仪礼》记载觚是洗手用的:
“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宾反位。主人卒洗,宾揖,乃升。主人升。宾拜洗。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画)
但是,春秋战国当时,孔子对觚的使用发出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
俺认为孔子是说:觚不是觚了,觚死了,觚原本是啥?
也就是说:
觚原本不是酒具!也可能不是洗手用的。
青铜器觚是商的祭祀用具,用于祭祀“无生有”。
河北省藁城县台西遗址35号墓:
(河北省藁城县台西遗址:197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
台西遗址35号墓的布局,固化着墓主生时的祭祀仪式。
祭祀的内容是:祭祀“道生万物”。
其中,铜觚用于祭祀“无生有”。
觚的“无生有”,源于彩陶鱼!
变体鱼纹卷沿彩陶盆:
(变体鱼纹卷沿彩陶盆,仰韶文化早期。1978 年秦安大地湾遗址 1号房址出土。口径 51.2 厘米,高14.8厘米。基本完整,粘对复原。细泥红陶,侈口卷沿,浅腹圜底。黑彩,口沿一周饰窄带纹,上腹一周饰两条完全图案化的变体鱼纹,头、身、尾仍可辨识。鱼纹是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标志性纹饰。在同一座房址中还出土有另一件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的鱼纹盆。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陶里的“变体鱼纹”解读:
白代表无,黑代表有,通过“黑对白的驱动”操作,鱼纹创造成形了----
1、张口吸入白;
2、闭口吸住白;
3、把白压扁;
4、准备挤出白;
5、正在挤出白;
6、完全挤出白。
(上图彩陶鱼纹摘自王仁湘《寻迹得鱼》:“灵宝的鱼纹既有典型鱼纹,如小常和永泉埠所见;也有简体鱼纹,如南万村所见(图2-4)。在北阳平,这两种鱼纹都有发现。”)
彩陶鱼,特别是“变体鱼纹”,实际是古人在解释:宇宙的万物是由无到有的!
青铜器觚,相当于把“变体鱼纹”鱼嘴对着地面竖起来!
《殷周金文集成》所录殷墟四期的尊的铭文:
俺解读之----
该铭文下部为字,上部为图;
字为“丹”;
图解释字:跪人持觚,觚内插高脚杯,杯内装丹!
可知觚不是酒具,觚是装“丹”的。
俺的贴子《神的汉字127:丹=透视图的(内)消失点》曾经解读了“丹”。
“丹”:
《説文解字》: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
《象形字典》:丹,甲骨文在矿井中间加一指事符号,表示矿井中的矿物。造字本义:矿井中采掘的朱砂。
俺解读“丹”=“井+丶”=透视图的(内)消失点。
同理,“青”=“屮+丹”=透视图的(外)消失点。
绘画有透视图原理。
其中一点透视就是物体由于它与画面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它的长,宽,高三组主要方向的轮廓线,有一个方向的立面平行于画面,故又称正面透视。这样画出的透视称为一点透视。
对照着一点透视:
“丹”=消失点处于物体画面内。
一粒种子,发芽,小苗,,,大树。
一枚鸡蛋,孵化,小鸡,,,大鸡。
天下万物的发展进程,都是有一个起点。
这个起点物:丹!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鞠焕文先生《殷周之际青铜觚形器之功用及相关诸字》提及:
(鞠焕文《殷周之际青铜觚形器之功用及相关诸字》截图)
俺解读该字的构成和本义:
1、该字从下到上为:同,辛,屯。
2、“同”是觚的剖视图。
3、“辛”是“木质漏斗”,是“亲”的初文。
4、“屯”是杯子。
5、“同,辛,屯”是为了“模拟无生有”,最终形成“丹”,由“屯”装载。
6、“丹”将由玄鸟取得而作为“卵”。
7、“同+辛+屯”是祭祀“无生有”,对应现今的汉字“興”!
青铜器觚的使用,装着诸多活动的附件,附件中应该有软体气囊类的物料。
出土的青铜器觚,软体物料腐烂消失了,余下极小部分没腐烂的附件:铜棒、玉棒、木漏斗、、、
觚的附件,出土极少,不为人注意。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鞠焕文先生《殷周之际青铜觚形器之功用及相关诸字》提及觚的附件:
(鞠焕文《殷周之际青铜觚形器之功用及相关诸字》:出土实物图六至图十三,及绘图图十四和图十五)
俺对鞠焕文先生对觚的研究致敬!
俺对鞠焕文先生的绘图图十四提出修改意见:
最上方的黑色附件是“屯”,是杯子功能,即“屯”的杆应该插在漏斗“辛”内。
总之,觚不是酒具,是祭祀“无生有”。
至于“无生有”的祭祀运作,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