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修炼要有“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

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就是先练定式站桩,要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传统中医的点穴、按摩也是同理),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功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

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后,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太极拳、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其练习的象征,但转圈子做什么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否则,一旦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么来怎么去?全然无知!双方都是亢奋、激昂地拼命对打着,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

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舞足蹈,那就成了“样板武术”或是“舞术”,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

在定静中,求气机之焙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的产生。看时下为赚钱求名之辈,动辄提倡某某“气功”速成,从数月、数日、到立刻即有感应,这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不管是出自无知或争利,实为中国武术的罪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