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会“缺爱”?“缺爱”有什么表现?

心理学专家对“缺爱心理”如此评价:人的心理最大的痛苦的确源于缺爱,缺爱导致两种拒绝,一种是对自己的拒绝,让人自卑、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一种是对父母和他人的拒绝,让人难以信任他人、内心抵触他人、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一、缺爱心理的定义

从源头来看,缺爱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陪伴或共情、镜映。有的缺爱者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陪伴,比如小时候不是父母身边长大的,其他照顾者比较忽视孩子,包括孤儿、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其他事,忽视孩子。有的缺爱者缺乏的是共情和镜映;不共情的爱,孩子的内心很难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呼应,孩子内心难以得到真正的满足。

从感受来看,缺爱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的感受,具体感受为孤独空虚、焦虑不安、能量匮乏等。缺爱者内心渴望得到关爱,独处时容易滋生很强的情感匮乏感;但在亲密关系中,缺爱者又容易陷入过度卷入的情感纠缠,要么忽视对方、要么忽视自己,并且容易破坏健康的亲密关系。

从内心来看,缺爱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的心理结构。缺爱者内心没有安全稳定的正面情感联接(又称情感连接、情感联结)。有的缺爱者内心没有稳定的情感联接,认为情感是时断时续的;有的缺爱者内心没有安全的情感联接,认为情感是十分危险的;有的缺爱者内心的情感联接是负面的,比如带有施虐或受虐属性的,无法健康相处。

二、缺爱心理的分类

结合成因、感受和心理结构来看,缺爱心理大致有四类:

一是从小被关爱太少,属于“情感忽视型”缺爱。容易让孩子变得讨好求爱,觉得字不配被爱,发展为依恋模式的粘附型。

二是从小被打骂虐待,属于“情感虐待型”缺爱。容易让孩子变得自我否定,并对他人有敌意,发展为依恋模式的隔离型。

三是两种类型混合,容易让孩子又想索要爱,又害怕在爱里受到创伤,与他人情感时冷时热,很不稳定,发展为依恋模式的紊乱型。

四是从小很少被共情,属于“孤独成长型”缺爱。容易让孩子变得喜欢幻想,类似于武志红说的巨婴,发展为孤独自恋型人格。

三、缺爱与溺爱的关系

缺爱者中有不少是孤儿、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有虐待倾向,但也有不少缺爱者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在生活中也很关注孩子。这类缺爱者会困惑自己缺爱的原因,有个普遍的疑惑就是: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自己还缺爱

这类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操心了很多,生怕孩子受到委屈遇到风险,但是孩子的内心却仍然觉得自己很缺爱。这是因为:缺乏共情的关爱,往往是无效的,所以出现了“溺爱”与“缺爱”同时出现的情况。具体来说有这几个原因:

1.父母自身缺乏共情能力。很多父母自身早年缺爱,正面的情感感受性很弱。

2.覆盖式的关心,让孩子缺乏真实自我的表达机会和探索勇气

3.父母对孩子缺乏共情的互动,孩子与他人交往中也会丧失共情的能力。

4.过度单一方向得关注孩子,养成孩子“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同时又渴望关爱、渴望情感互动的特征。

5.总的来说,这类父母对待孩子有个共性的特征:物质上满足,情感上忽视,精神上控制

四、缺爱心理的个人特征

缺爱者缺乏内在的“安全基地”,心境状态和心理结构都不太稳定,容易出现多种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很可能被贴上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人格分裂、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标签,或者控制狂、妈宝男、巨婴、偷窥狂、心理变态等负面人文标签,但这些可能是由于缺爱导致的假性症状。

缺爱,可能有以下个人心理特征:

(一)幻想。情感层面不愿意承认眼前的事情是对方帮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对方,而是倾向于理解为是自己的内心想法促使事情实现了。

(二)伪装。因为现实生活需要别人,所以伪装成正常的社会人,迎合环境,关心别人的想法,但并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变。在不同场合,就变成不同的人,变化很大,因为都不是内心的自己,而是适应性的产物。

(四)隔离。“与他人之间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膜隔着”这种描述比较生动得描述出了隔离的状态。如果在身边的对方如果不说话也没表情,就会觉得对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为自己无法走进对方的心,与对方的心是隔离的。

(五)脆弱。没有能力面对真正的困难,在接收基于现实能力的批评或者现实挫折的打击的时候,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否定感会进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里推,因为在那里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内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会觉得内疚难当,所以会排斥对方进一步走进

(七)嫉妒。对有自主创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现为不屑、讨厌、不屑一顾、攻击、敌对,但是内心是非常嫉妒。

(八)掩饰。掩饰自己的问题,喜欢观察他人评点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问题,不敢暴露自己。

(九)自恋。需要别人不断吹捧自己,喜欢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并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觉像在演戏,内心根本看不起别人。

(十)胆怯。走出幻想,走进现实,就意味着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纪越大,越不敢这样做。现实总是会对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出惩罚,但是即使被现实伤害得伤痕累累,也不敢直面现实。

(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静柔弱,但是内心对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烟瘾、狂欢、纵欲、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抚。通过引诱别人来吹捧自己、臣服自己,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抚自己的内心空虚。

(十三)抑郁。采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时候,或者被“发自内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衬自己幻想世界的虚弱的时候,就会陷入抑郁、自我否定、没有动力。

(十四)失控。面对自恋幻想被打破的时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场景的言行可能会发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纵别人认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恋爱关系里,稍稍发现对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会有强烈的失控感。

(十五)成就恐惧。内心追求成功,本质上是渴望通过成功换取情感,但是发现成功终点可能没有自己向往的情感在等着自己,反而可能与一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的关系变淡,就容易陷入恐惧,不敢去迎接成功。

(十六)发展迟滞。在安全基地的关注与保护下,孩子会积极探索世界,适应社会规则,建立社会关系。缺爱的孩子内心不安,心灵深处最大的渴望一直是安全基地的关怀与保护,心理自然成熟的过程受阻,对社会规则不感兴趣,对社会关系不太适应。

五、缺爱心理的社交问题

缺爱者在社交关系上的“无价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则更为突出。缺爱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可能会被个案隐藏起来,但是对社交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危害则比较明显。根据依恋理论的跨时代研究发现,缺爱心理不止对个人有终身影响,还会通过不健康的养育影响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惧。缺爱者大都诉说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学时光,都一心学习,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进入复杂的宿舍生活或者社会社交圈,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时,就变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为之前专注于书本,可以给自己逃避社交一个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的时候,厌恶与依赖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得呈现出来了。

(二)述情障碍。从近期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发现,早年缺爱的母亲与早年有爱的母亲,看到各自婴孩啼哭时,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早年有爱的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去着急看孩子的情况,而早年缺爱的母亲第一反应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养育的天性。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应的最透彻,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见:比如恋爱中,缺爱者倾听恋人诉苦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有趣,以及无法表述对对方的正面情感等。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也就是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三)角色不满。缺爱者内心长期处在痛苦之中,在未发掘问题根源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角色不够好导致的。比如在读初中的时候,觉得如果自己考上重点高中,成了那个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点高中之后,仍然痛苦,就会觉得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名校大学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没有考上名校,会把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归结为没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实上,缺爱者对自身角色的不满,是对内心缺爱导致痛苦的心理本质的防御。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爱者,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征。缺爱者由于非常缺乏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思想上会显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中后期,就会变得像个非常折腾的小孩子,因为缺爱者心理成熟水平还是个孩子,而且是个情感上非常不满足的孩子

(五)肌肤饥渴。幼年时期缺少与父母的亲密接触的孩子,会有肌肤饥渴感。这种肌肤饥渴,可能会导致缺爱者追求更多的身体接触,而被他人误以为是性暗示,容易导致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和危险。有的缺爱者曾坦承: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做爱,我只是喜欢别人抱着我,但是他们抱着我时,就想做爱。

(六)性单恋(lithromantic)。没有追到对方时,与对方的联结可以时断时续,有时会觉得非常亲密情感非常浓烈,有时又可以完全忽视对方;而一旦被追到,对方从缺爱者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之后,会对这种情感一直联结的关系强烈不适应甚至厌恶。

六、缺爱者的婚恋障碍

缺爱者在婚恋关系里有很多问题:

一是不安全感强,想要不断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即使确认了很快也不相信。

二是索取欲强,就像小孩子对大人般向恋人不断索取,缺乏感恩意识和平等意识。

三是负面情绪多,从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中压抑许久的怨恨等负面情绪容易在恋人身上释放,让恋人感觉很无辜。

四是被爱障碍,无法感受、体会到被爱,不管对方对自己多好。

五是述情障碍,无法传递和表达自己的爱,不断自己觉得自己多爱对方。

六是假性亲密,为了避免不良影响,压抑内心需求和负面情绪,保持浅层关系。

七是不配感强,内心不觉得自己可以拥有美好爱情,对方对自己好的时候会很怀疑很抵触,努力破坏掉。

七、缺爱者的抑郁心理

你以为的抑郁,可能是缺爱导致的心因性抑郁,是一种能量耗竭的心理状态。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症状是情绪持续低落,其情绪基调是消沉、灰暗的,对以往种种喜爱的事物缺乏兴趣,对未来感到悲观甚至绝望。马辛等2007年对抑郁症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居民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是3.31%,终身患病率高达6.87%。WTO组织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的危害性、普遍性、发展性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然而抑郁症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抑郁症的病因探索从未终止,以往研究认为抑郁症与个体的创伤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父母亲养育方式、归因风格、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关系、人格特质等诸多因素相关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