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陈忌问垒(5)
以武学打开世界
陈忌问垒(1)
【原 文】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2)而不急也。此国之所以疾……志也”
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卒[猝]窘,处隘塞死地(3)之中也。是吾肆意取庞□而禽[擒]泰[太]子申(4)也。”
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刑[形]不见。”
孙子曰:“疾利(蒺藜)(5) 者,所以当X[沟]池(6)也。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7)也。发(8)者,所以当堄(9)也。长兵(10)次之,所以救其隋(11)也。从[X](12)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X(13)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几(14)[机]也。中央无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15)曰:“以弩次疾利[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法(16)曰:‘见使枼[谍](17)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直[置]候(18),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员[圆]之。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注 释】
(1)陈忌:田忌,原姓陈。
(2)过:忽视。
(3)死地:力战则生、不力战则败的地方。
(4)取庞涓擒太子申:指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太子申,魏惠王的长子。
(5)蒺藜:古代军中用木竹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蒺藜状障碍物。
(6)池:护城河。
(7)堞:雉堞,城上的矮墙。
(8)发:疑借为X,即盾。
(9)堄:埤堄,城墙上有孔的矮墙。
(10)长兵:长柄武器,见前。
(11)隋:疑借为隳,毁坏,危急。
(12)X:小矛。
(13)X:同邀,拦截,拦击。
(14)投几:抛石机。
(15)制:指军事法典。
(16)法:兵法。
(17)谍:间谍,侦察兵。
(18)候:斥候,哨所。
【译 文】
田忌问孙膑道:“[吾卒……不禁,]怎么办?”孙膑回答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将领才能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般的人经历过而不予重视的。[此国之所疾……志也。]”
田忌说:“可以谈谈你的意见吗?”孙膑说:“可以。用这个办法是为了应付突然遇到的困境和陷入死地的情况,也是我所以能活捉庞涓和魏太子申的办法。”
田忌说:“办法好啊!可是事情已经过去而当时的情形已不能目睹了。”
孙膑说:“蒺藜,可以用来当作沟堑和护城河;战车,可以当作壁垒,[□□者、]可以用来当作城上的矮墙。盾牌,可以用来当作埤堄。部署长柄兵器是为了救应危急的情况;部署小矛是为了接济长柄兵器;部署短柄武器是为了截击疲惫的敌人而断其退路;部署弓弩是为了抵挡敌军的机射。[中央无人,故盈之以……]部署已定,然后才制定具体的打法。兵法规定:弩兵在蒺藜之后,然后按部署射击。垒上的弩兵、戟兵配置要各占一半,兵法又规定:收到谍报再行动……在距离驻地五里的地方置设哨所,要能够互相看得见。高处哨所筑成方形,低处哨所筑成圆形。若发现敌人,夜间以击鼓为信号,白天以举旗为信号。”
【读 解】
本篇简文残缺较多,现存可读部分主要说明在未能筑起壁垒时就要组织兵力准备作战。涉及的都是攻守的战术问题,理论性的东西不多。倒是残简中有“先智[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却反映了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
人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具体的一场战役来说,再英明的指挥员也很难预料谁胜谁负。所以勇敢的士兵和将军一上战场,一方面要下定决心去争取胜利,一方面又要准备拿生命去换取这个胜利,要不怕牺牲,不怕失败。
但是,战争最终的胜负却是可以预见的。因为战争最终的胜负是一个涉及道的问题,具有一种规律性、必然性。比如,不义之战,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虽是正义之战),最终都要归于失败;正义之战,与新生进步阶级的历史使命相联系的革命战命,最终都会取得胜利。这些必然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们常称诸葛亮有先见之明,但是他并不可能对任何一次战役的胜负都料如指掌,所以有眼前的街亭失误;然而,当他隐居隆中,尚未走出茅庐之际,却已看清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遥远结局。这就说明,诸葛亮预见的,与其说是战争的胜负,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道。
最后的成功者往往都并不是常胜将军。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大小七十余战,项羽总是打胜仗,刘邦总是打败仗,但最后垓下一仗,项羽全军覆没,别姬自刎,刘邦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的目的是想恢复秦从前的封建制度,这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那些掌握了历史规律,占有了“道”的人,就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而能够顽强拼搏,百折不回,愈挫愈奋,屡败屡战。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科学上的一项大胆假设,只要有可靠的合理依据,科学家就不怕一千次实验的失败,甚至一生的代价,去换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