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503班第三次群中上课讲义)

古体诗

一、 中华古代诗歌史略

了解中华古代诗歌史,可以使学习者对其发展、衍变历程及其艺术特色有一个大约的印象,也便于学习者了解各时期的主要作者和名作,便以此顺藤摸瓜,明确学习重点。为了便于记忆,十三老师编了一首顺口溜,现录如下,同学们可依此学习。

中华古代诗歌史略

诗经楚辞汉乐府,
魏晋六朝烁今古。
唐诗宋词继元曲,
明清衍派失风骨。

注:

词、曲广义上仍属诗歌。

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解,广义的楚辞泛指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而作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专指屈原所作的诗歌。这里的楚辞是广义的。

二、 古体诗的界定

古体诗又叫古风,称呼始于唐人,是相对于近体诗(格律诗)而言的。主要指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杂言及五、七言诗,包括乐府,也包括后人仿其而作的这一类诗。余浩然先生曾据其诗句句内平仄搭配为主,兼顾其它,对古体和律体进行界定,主要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

1、 正古。
指完全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句中什么样的句式都可能出现,可能有律句,有病句(古句)、拗句,混杂出现,难寻规律。如《孔雀东南飞等》。

2、 变古。
诗句声律,有讲究有不讲究,不讲究的多,讲究的少,二者间或出现。如《琵琶行》,全诗八十八句,其中律句约三十句、拗句约二十句、病句(古句)约三十八句。

3、 变律。

诗句声律有讲究有不讲究,但讲究的多不讲究的少,已形似格律诗。如崔颢〈黄鹤楼〉,前六句三拗句,三不拘句,但以每句第二字看,已经符合粘对要求,而后两句,完全合律。具体试析如下: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仄平仄平平仄仄,(不拘)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五字半拗,以第二字看符合对的要求。)

黄鹤一去不复返,
仄仄仄仄仄仄仄,(不拘,以第二字看符合粘的要求。)

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平平仄平平平。(不拘,以第二字看符合对的要求。)

晴川历历汉阳树,
平平仄仄仄平仄,

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仄平平平仄平。(此联出句第五字半拗,对句第五字救,并符合联内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的要求。)

日暮乡关何处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标准律句。)

烟波江上使人愁。
平平平仄仄平平。(常用律句,第七、第八句完全符合格律要求。)

4、 前格律诗
即永明体,使用律句或拗句(一首诗中允许有一句不拘),不讲究粘对。余浩然先生把永明体排除在古体诗之外,但很多人是把它归于古体诗中去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翻书查证。

5、 格律诗。不赘。

三、 古体诗的价值

格律诗是从古体诗中发展出来的,古体诗是格律诗的发源地,是格律诗之母,因此学习格律诗时,不能不学习古体诗,这是学习古代诗歌技艺的需要,也是知己知彼的需要。更何况古体诗比格律诗少了些限制,也少了受人愚弄后的忸怩作态,比唐宋后很多格律诗更能体现真性情,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毫不逊色于近体诗的。

四、 古体诗的格律要求

(一)古体诗的用韵:古体诗因为不讲究平仄声律,其格律要求主要体现在用韵上。

1、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后人仿写古体诗其用韵比律诗用韵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③。   第七类④: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⑤。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⑥: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如:

伤 宅

[唐]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有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线。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2、 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如: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3、 换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①,但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如:

白雪歌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迴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中“折”、“雪”,屑韵。“来”、“开”,灰韵。“幕”、“薄”、“着”,药韵。“冰”、“凝”,蒸韵。“客”,陌韵;“笛”,锡韵。陌锡通韵。“门”、“翻”,元韵。“去”、“处”,御韵;“路”,遇韵。御遇通韵。

(二)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作诗当以清新自然为上。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⒋仄平仄。  ⑵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同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后三字仄平仄),“忽如一夜春风来”(后三字平平平),“狐裘不暖锦衾薄”(后三字仄平仄),合乎第二种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第四、六字同仄),“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四字同为仄声字),“散入珠帘湿罗幕”(第四、六字同为平声字),“将军角弓不得控”(第二、四字同为平声字),“都护铁衣冷难着”(第四、六字同为平声字)。

  (3)不讲究粘对。如:

  咏月

  唐.李贞白

  当涂当涂见,
  芜湖芜湖见。
  八月十五夜,
  一似没柄扇。

  (三)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使用的对仗可以是工对,也可以是宽对。

  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的两点不同:  ⑴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
  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⑵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又如岑参《白雪歌》: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古体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一些人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任其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行了。

  (四)古体诗的章法

  长篇古体诗没有什么模式,古绝的模式与近体诗的绝句一样,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五)古体诗的节奏
  古体诗的节奏与近体诗一样,一般两字为一音节,其五言的节奏有三种,即: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其七言的节奏也有三种,即: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四——五——六——七”。

  五、古体诗的常见类型和讲究

  1、 杂言诗
  诗中句子可长可短,句数可多可少,,是古代的自由体诗。从用韵上看,有平韵的,有仄韵的,有平仄通押的,有换韵的,有踩脚的,也有不踩脚的。如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泻水置平地。。。”等。

  2、 平韵五言古体绝句
  有定句定言的要求,是半自由体,不忌踩脚。如:

  子夜四时歌

  南朝民歌

  春林花多媚,
  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
  史我罗裳开。

  3、 平韵五言长篇
  有定言要求,无定句要求,半自由体。“永明”以前踩脚较多,也有不踩的;入唐以后,踩脚的较少。如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等。

  4、 平韵七言古体绝句
  有定句定言要求,半自由体,一般不踩脚。如: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5、 平韵七言古体长篇
  有定言要求,无定句要求,半自由体。唐人作品一般都注意脚分明。如唐白居易《达哉白乐天》。另有柏梁体,句句押韵的。如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句句押韵)。

  6、 仄韵五言古体绝句
  有定言定句要求,半自由体,有踩脚的,也有不踩脚的,一般以为不踩脚者为佳。如唐李绅《古风.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等。

  7、 仄韵古体五言长篇
  有定言要求,半自由体。自初唐以为,白脚多为平仄间出,也有脚无规律的,中唐以后,脚分明者渐多。如(白脚平仄间出):

  西楼夜

  唐.白居易

  悄悄复悄悄,
  城隅隐林杪。
  山郭灯火稀,
  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
  生计南枝鸟。
  月没江沉沉,
  西楼殊未晓。

  8、 仄韵七言古体绝句
  有定言定句要求,一般不踩脚。如唐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等。

  9、 仄韵古体七言长篇
  有定要求,无定句要求,白脚情况同“7、仄韵古体五言长篇”,如明唐寅《一世歌》“人生七十古来少。。。”等。

  10、平仄换韵七言长篇
  明.胡应麟曰:“七言古体,概曰歌行。”在唐人作品中,七言古体长篇,平仄换韵的占多数,是所谓歌行体的主要形式。两句换,两句都押韵;四句换,第一、二、四句押韵,同绝句;六句换,第一、二、四、六句押韵;八句换,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同律诗。余类推。并注意脚分明。另,唐人常用律句。如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遂客。。。”等。

  11、 平仄韵五言长篇
  同“10、平仄换韵七言长篇”一样,如唐杜甫《石壕吏》“夜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等。(此节详见余浩然《格律诗词写作》)

  另,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是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之间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象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创作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0)

相关推荐